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倾心内向的朝觐之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将针对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在这一历史事件研究中取得的学术成果,主要从相关学术专著与论文两方面加以综述,并对研究特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六世班禅到承德朝觐乾隆皇帝和廓尔喀入侵西藏都是在深刘而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下发生的.班禅圆寂后留下了巨额财产,这直接引发了廓尔喀入侵西藏.清政府在取得了对廓尔喀的反击战胜利后,进一步改革了西藏的政治、宗教管理体制,并制定了影响深远的<钦定二十九条善后章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承德和西藏的深远渊源,分析了六世班禅到承德为乾隆皇帝祝寿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承德是西藏和中央政权加强蒙藏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的见证者,也是我国古代借助宗教力量达到巩固政权、统一国家的政治策略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4.
有清一代,由于清廷的大力推崇和扶持,新建和修复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遍布藏传佛教的主要传播和影响的区域。本文以六世班禅大师进京所涉及的相关藏传佛教寺院和建筑的叙述为主,简单涉及了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北京雍和宫、西黄寺、香山昭庙、承德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等建筑文化交流和影响,希望抛砖引玉,有更多人能关注这方面的文化艺术交流。  相似文献   

5.
须弥福寿之庙是承德外八庙中兴建最晚的一座喇嘛庙,是乾隆皇帝仿六世班禅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居所而建。1780年,班禅大师“不因召至而出于喇嘛自愿来京”,清帝遂采取“敬一人而千万悦”的宗教策略,不惜重金,落成此庙。须弥福寿之庙是清政府推崇藏传佛教,结好边疆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藏汉艺术结合的建筑典范,是民族团结的丰碑。  相似文献   

6.
乔治·波格尔是第一位进入西藏的英国人,在英国侵略西藏地方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他的事迹在很多史料中都有叙述。本文试图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乔治·波格尔入藏的前因后果,理清这一时期的历史走向,为广大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避暑山庄的三块诗匾 看乾隆皇帝的晚年心绪孙继心在避暑山庄正宫主殿澹泊敬诚殿的前檐下,悬挂着嘉庆年间添设的三块金漆云龙诗匾。在减地浮雕的群龙戏珠纹饰之上,镌刻有乾隆皇帝退隐“林下”后幸临山庄的三首咏志抒怀之作,笔意古厚、峭健圆润,分别作于嘉庆元年、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略东北,班禅大师作为国民政府西陲宣化使积极进行宣化活动。他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蒙藏民族之间,在内蒙古民众直接受到日本侵略并且内蒙古出现自治运动的局面下,在民众中宣传中央的政策,并且注重了解民情,注重与各王公和盟长之间深入分析局势,在民族上层着手防止日本诱降。他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拥护中央维护统一,起到维系边疆民族团结,坚定抗战胜利信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西艺术交流始于明清,这一时期最大的特色是"西学东渐"。明末清初,传教士的进入促进了西方古典主义写实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融合与发展,一改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及线描风格。这个时期绘画的主要特点集中在记实性,其中发展较为瞩目的题材包括装饰性壁画、人物风俗、人物肖像、战功图及祭祀等。本文以《乾隆皇帝大阅图》为研究对象,从造型、明暗、构图及透视等方面详细阐述西方绘画技法对中国画的影响,认为西方绘画技法促进了中国画对光影元素的运用、明暗和透视法的兴起以及色彩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抄了七部,分别收藏于文渊阁(皇宫大内)、文溯阁(沈阳)、文源阁(圆明园)、文津阁(原藏热河,后移至北京,今藏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文汇阁(扬州)、文宗阁(镇江)、文澜阁(杭州)。今完整无缺的,只有文渊阁本(简称渊本,藏台北)、文津阁本(简称津本)、文溯阁本。文澜阁本有很多散失,经后人抄补配齐。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细致考释1124年兰斯事件的缘起、路易六世的军事集结及其封建王权等问题,希望通过对历史个案的研究,来观察一个时代的政治特征.本文认为,路易六世伸张王权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发动的战争;而战争促进王权的方式,一方面表现为不断加强的封建依附关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日渐加强的国王与其臣民的关系,或曰国家统治关系.从战争的视角来观察路易六世时期的封建王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封建主义在西方政治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初突厥的归附与内迁,带动了大批粟特民众进入河曲地区定居,唐朝专设"六胡州"进行管理,促进了地区开发与经济发展。在唐前期边疆形势与内外政策的持续演变过程中,六胡州地区民族关系逐步恶化,开元九年爆发"康待宾之乱"。这一事件对河曲地区的政区设置、民族关系与分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时期,承德通过设立民选的代议机关、增加承德府、州、厅、县的建制、实行司法独立及军警分离,开启了近代民主之风,在政治体制、司法独立、警政建设等方面与北京同步发展.因此,清末“新政”对承德社会近代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王勃是初唐文坛上颇为活跃并颇具影响的文学家,在其短短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多篇脍炙人口的华章。传诵千古的《滕王阁序》既体现了其超凡的才华,也让我们从中体味到在“入世”与“出世”两难痛苦之中徘徊的诗人,虽历经坎坷,感慨命途,但仍顽强进取的复杂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主导思想和情感世界,长期以来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从其组诗《古风五十九首》里,我们可以洞察李白内心强烈的孤独与忧国的情愫。在求仙与用世两个方面,表现出作者深层的矛盾心理。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统一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李白形象。  相似文献   

16.
把《瓯北集》中有关人口问题的十多首诗歌中的思想进行梳理整合,即是一篇比较成体系的“人口论”。它与洪亮吉的《治平篇》相比各有千秋。从他们的“人口论”可以看出,到了乾隆中叶至嘉庆年间人口的剧增的确已成问题,它已经引起心系天下苍生的进步士子的高度重视。通过对赵翼有关人口问题的诗歌的研究,可以看出赵翼的思考具有不可忽视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从中可见其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以及强烈的用世情怀。  相似文献   

17.
鼓楼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在侗族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娱乐欢庆、节日活动,还是迎宾送客、生产生活等,都离不开鼓楼。鼓楼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是侗族显著的标识性符号,其建筑式样、功能作用、寓意等都展示了侗族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韩延明 《学语文》2011,(1):63-64
每一种语言都打上该民族文化的烙印。拿汉语来说。夏商周三代文献很少,但从现存的语言材料中我们也可以约略窥汉民族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如古代文献中对奴隶有“臧、获”的称呼,说明奴隶最初是指战争中的“猎获物”。  相似文献   

19.
席风 《中学俄语》2009,(1):58-59
谚语以简洁通俗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寓意,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家庭及人际关系的观察,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刚听完一节六年级的语文课,利用课间十分钟与执教老师交流了一下看法,第二节课的上课铃声便响了起来,我转身向自己的办公室走去。"嗤——嗤——",循着这奇怪的声音望去,原来是五(5)班的小调皮小军,此时的他正斜靠着教室外墙,用身上的衣服有一下没一下地蹭着墙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