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0,(92):153-154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沉淀,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国学经典,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不朽光辉。经典文化富含优美的意境,朗朗入口,又有自身独特的韵味,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文化。幼儿聪明好学,诵读又是他们的最爱,将经典诵读融入幼儿园课程之中,定会帮助孩子去走进国学文化,了解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从中感受经典文化的千古之美。  相似文献   

2.
"国学热"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教育领域不容回避的问题,然而由于幼儿国学教育师资的匮乏,幼专院校的国学课程应运而生。此课程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国学素养、传承文化、传递文明为目标,坚持教学内容选取的元典性、针对性、可持续性原则,初步形成经典导读、蒙学选读、诗词赏读的三大教学模块和诵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特色,在教学做中得到了德智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学周刊C版》2016,(20):229-230
学校秉承“文化育人,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以“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为主旨,举办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对初中生经典诵读模式的探索与建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中华文化,更需要将经典文化智慧引入课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从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出发,对小学诵读经典诗文开展实践与探索,让学生诵读经典,在经典诵读过程中个性飞扬、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5.
经典诵读依托课程进行是其开展的重要路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过程性和开放性为经典诵读的融入提供了可能。在融入过程中应遵循科学性、规律性、协调性和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学生身心特点,综合全局、结合地方现实条件做好课程与文化的协调。关于融入策略,可以从融入的基本规范入手,不断深化价值体认,丰富并创新活动形式,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后评价与反思,相互促进成长。  相似文献   

6.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来源广泛、品种多、内容丰富,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奉行"拿来主义",那么往往会影响教学实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应把握资源的"泛与切""深与浅"以及资源能量的"正与负",如此才能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教育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该课程虽然不像数、语、外的主科课程开设课时多,但是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就基于笔者自身经验,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对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这一论题进行一番个人观点的说明和阐释。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遵循科学的原则,寻求恰当的途径,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课标"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重阅读,重积累"的特点,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少年儿童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代,应充分利用学生"记性好"这个阅读生理优势,恢复"朗读涵泳"的优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辰,其形式多种多样,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意蕴更是简练绵长。诵读经典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各项语文能力。如何对一年级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启蒙教育?本文从"缠一缠"——创设诵读氛围、"引一引"——丰富诵读内容、"转一转"——拓展诵读范围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宋陈红 《广西教育》2014,(25):115-115
正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乡土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既可充实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又能增强品德与社会课的亲切感和感召力,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一、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原则(一)生活化原则。生活即教育扩大了生活的场景和教育的视野,强调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乡土教育资源是学  相似文献   

13.
诵读经典,是弘扬中华经典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充分挖掘朱柏庐治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在环境上,做到“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在时间上,做到“晨诵午读暮省课课吟”;在内容上,做到“诗词家训名著代代传”;在活动上,做到阅读节和诵读节前后呼应;在形式上,做到亲子共读、师生同阅。经典诵读既在柏庐实小扎下了根,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加深了学生对“治家”文化的了解,也推动了学校特色文明构建。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材局限性的影响,将教学更多地关注于大纲、教材和教参上,而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关注得很少。然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关系到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而且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正是新一轮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呢?本文对此进行以下浅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弟子规》、《三字经》、《大学》、《论语》、唐诗宋词等为诵读内容,以经典思想指导学生的行为、美化学生的心灵,以经典文化打造校园文化,让儿童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文化的熏陶,在经典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的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很多的活动设计方案,教师对其理解和运用仍不到位。为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材,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笔者通过研究,探索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图表、空白等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 一、明确目标导入主题 揭示主题,宣布学习内容是每节课的第一环节。第一环节是序幕,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导出主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谜语、歌曲、动画、图片等。在诸多方式选择中,教师既要考虑切入主题,又要注重趣味性。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引入经典诵读,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从而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基础。自从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对经典诵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顺利引入经典诵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接下来将重点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经典诵读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教师》2016,(15)
课程资源是学生和课堂之间有效连接的桥梁,包含了与教学有关的多种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是从儿童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综合性课程。在传统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思想以及教材局限性的影响,更多地将教学重点放在教材、大纲以及教参上面,而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挖掘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9.
20.
正历经历史长河千淘万漉,国学中的精粹,仍以孔子的感慨、庄子的歌唱,浸润于万古传世的经典名篇中,从远古奔向未来,从洪荒奔向文明,启蒙着人类的思想,熔铸了民族的精神。捧读国学经典,相会历代圣贤,是对文化的传递,是对教育的追寻,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我校以省"十五"重点课题《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