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本是一个问题两种不同的表述。但是,人们往往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研究,忽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内涵探索。其结果必然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指在实践中产生又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要区别两个不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解的对象,是确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是理解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由于理解者内在的差异和理解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是多样的。区别这两个基本问题,有利于分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亦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只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辩证关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永葆马克思主义的青春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属性,这种统一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之中,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中。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不能仅仅就其自身发展而论,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出发来研究。从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前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而偏离了科学性;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却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从学习的认知含义看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并非因为马克思主义不通俗,其根本在于大众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是否认同。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对于主体认知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有重要作用与意义。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要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为主体认知的主要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要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科学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与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实效性;要适合时代认知特点,利用多种形式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主体认同。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以及与中国时代紧密结合的必然结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个实践过程的理解。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由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凸显的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有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基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求我们,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也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整体性建设,更要从宏观角度通盘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整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出发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一个重要视角。从原初马克思主义的建构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学说建构过程的主要逻辑理路体现了原初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即原初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所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来看,阶段性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为中心向各个方面的展开,本质上是相同主题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具体化;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别形态与原初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上具有广泛性,各种国别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原初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探讨整体性问题,还必须澄清刻意制造马克思主义内部对立的各种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各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等团体和个人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其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含马克思主义者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和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五四运动后就开启了历史进程,并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诞生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为个案 ,论述后现代社会中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特点和贡献。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元评论的基础上吸收、整合 2 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后现代理论的产物。詹姆逊认为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在诸多深层问题上有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能够对后现代社会提供更广泛的观照和更深刻的理解。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马克思主义阐释的优先权 ,同时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析与形式主义批评加以综合 ,建构“社会形式诗学”;将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 ,在后现代语境下重建马克思主义批评 ;这是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主要特征。詹姆逊为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对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批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论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必须坚持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必须坚持从“基本点”上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必须坚持从现在的情况和我国的实际出发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须坚持从其本来性质和历史经验出发认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史,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范本。理性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维护与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而且首先倡导和行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列宁在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阶段的同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毛泽东和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旨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大众化,又包括宣传普及的大众化,即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重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大众化,又包括宣传普及的大众化,即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重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自我屏蔽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客观存在,这种现象既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实际效果,阻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声誉,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受到影响。因此,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自我屏蔽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者,需要解放思想,形成共识,加强哲学理论及其向课堂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植入研究性教学,以实现大学生从懂马克思主义向信马克思主义的跃进。  相似文献   

17.
当前活跃在理论界研究话语中有四种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内容,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为现实使命,以实现全人类包括每个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追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特征通过四种特殊形态表现出来: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比肩而立而又互不承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次生形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形态。为了展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工程,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因此而出现的各种特殊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概括起来看,江泽民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特色,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分析江泽民同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特色,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既毫不动摇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过时的思想,它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共同成长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对先进文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给先进文化建设以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对先进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繁荣,更支持文化的开拓创新。先进文化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补充,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再发展,长延续。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和终极使命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学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从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探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逻辑起点和属性,阐释以本体论、方法论和时空论为基点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厘清纵横双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学科支撑,将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