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物报道要有特点,才会形象鲜活。在采写人物报道时,应注意把握一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5.
6.
7.
8.
世界上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传播学者威廉·大卫、斯隆在其著作《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体育新闻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更离不开人物报道。作为一名体育专业报国际足球采编人员,笔者对体育新闻中的人物报道, 尤其是欧洲足球联赛的人物报道积累了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9.
10.
11.
人物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一大特色。焦裕禄、孔繁森、许振超、牛玉儒,等等,无一不是党报推出的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而就报道形式而言,比之焦裕禄、王进喜等老一辈人物典型的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人物典型报道,更注重“互动”,让读广泛参与,而不再是一味地“我写你看”。在人们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信息多元化、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互动”已是人物典型报道的弥足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13.
人物报道的可读性,首先来自于人物本身的可敬、可亲,来自于言行事迹的可信、可学。读者只会对那些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人物报道感兴趣,而对那些明显具有炒作性质、胡乱拔高的“典型”人物,只会嗤之以鼻。但是,文章被人读过,方能起到教化作用;先进人物被人所知,才能为人所敬、所学。好内容、好素材需要好形式、好体裁的“包装”,这是没有争议的。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之所以那样深深地打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著名记者穆青等人那篇有血有肉、情浓意厚的长篇通讯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因  相似文献   

14.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人有千面,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是人物新闻报道的关键。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声画结合的表现形式,使我们可以利用许多电视新闻特有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经历了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时刻,香港、澳门回归,建国50周年大庆,中国加入WT0,申办2002年奥运会成功,中国足球杀入世界杯决赛圈、十六大顺利召开等。在这些重大而喜庆的日子里,着力营造好喜庆、热烈的气氛,展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成就和变化背后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等深刻内涵,成为各媒体成就报道中的重要内容,为使报道出新出彩,避免落人俗套,避免枯燥无味,力戒形式主义和宣传味,各媒体都想方设法,力求创新。其中,关键词报道是他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十六大报道中,不同类型的媒体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关键词报道。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的特点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深度报道?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思想上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也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更长更详尽的报道;还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解释性报道。不同新闻媒体对深度报道的诠释各有不同。深度报道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理念方面不断自我整合,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在历史新闻学看来,深度报道在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特征的不清晰,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与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并列的一种新闻文体。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兴盛以后,深度报道的张力被凸现出来,它的理念正在全面地向新闻事业的各个领域扩散。深度报道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它在过去…  相似文献   

17.
18.
滕丽丽 《视听界》2002,(3):40-40
讲述的内容要真实可信在关于录音报道的业务研究中,有人断言:“人物本身发出的声音,无疑比记者的间接描述更加真实、可信”。我以为未必尽然。以第一人称直叙,还是以第三人称旁述,这不过是表现手法的差异而已。无论采取何种表现手法,都应以尊重客观事实、反  相似文献   

19.
深度报道历经20年的栉风沐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像雨后春笋一样在新闻媒体的土壤里站稳了脚跟,日益发挥着其他新闻报道形式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改革争议人物,如仇和、吕日周、陈光等,这些争议人物因改革激进、个性突出、引发矛盾多、社会影响大,不但成为公众议论的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