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期待的力量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是“期待”。它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你期望学生成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朝着那样的方向发展,直至成为那样的人。去年秋学期刚开始,我把我班的赵飞,李宁两名学困生作为马利翁效应的实验对象,第一学期下来,两人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到了第二学期结束时,两人成绩都进入了班级前几名。我的实验过程及步骤如下。首先是实验前的自我心理调节,这是整个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知道,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实验时,给任课老师提供的是虚构信息,这个“权威性的预言”引发了老师对被指定的学生的较高期望,就是这…  相似文献   

2.
借鉴“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暗示、期望和激励作用,探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职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实际操作、具体方法和思路,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俞芹 《文教资料》2011,(35):123-124
文章借鉴“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暗示、期望和激励作用,探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听障学生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及在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声平 《教育导刊》2009,(11):54-55
“皮格马利翁效应”实质是一种期待效应。家长和教师对家园合作有着不同的期待,如何实现家园合作的最优化,“皮格马利翁效应”为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张东亚 《亚太教育》2021,(1):178-179
本文作者总结了“云班课”平台的特点、组成模块以及基于“云班课”的教学设计内容,阐述了“孔雀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定义,并分析了“孔雀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日语课堂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权广仁 《中国德育》2006,1(10):87-87
古希腊神话中关于皮格马利翁的美丽传说,被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通过实验所证实。借名这一传说,人们称教师期望效应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ol)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自己的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果然使这雕像“活”了起来,两人终于相聚一起。我们把皮格马利翁效应引伸到教学活动中,则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产生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朱永新 《甘肃教育》2014,(17):128-128
正内容简介: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因倾慕自己创作的美女雕像,感动了爱神,结果美女复活,二人结为夫妻。这段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皮格马利翁效应则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等领域的科学术语。《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的作者将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将教师比喻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形象地说明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推荐理由:"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个早已被人们所知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心理现象。《课堂里的皮格马利翁》报道两位教育工作者的实验。研究者向一所小学提供一份从一所实验室里发现的天才学生的名单,说只不过是“迟熟”罢了。其实,这些学生完全是从学生名单中随便抽样出来的。然而有效的是学年结束时,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比其他学生高出许多。这种现象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白了就是你给一个人贴上什么样的标签,  相似文献   

10.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古希腊神话里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擅长雕刻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美丽少女。每天对着雕像发呆并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荚狄罗忒,于是,她赋予了雕像生命,美丽的少女成为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他的幻想变成了现实。这就是心理学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的东西会变成现实。皮格马利翁效应被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以实验的形式得以证实.因此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罗森&;#183;塔尔效应。  相似文献   

11.
“皮格马利翁”,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但他不是“神”,他与教育心理学有关.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由真诚友善、关心爱护、信任和鼓励而产生的心理行为反应,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爱护、关怀、鼓励等,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有所期待,因而受到激励,于是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现在,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因倾慕自己创作的美女雕像,感动了爱神,结果美女复活,二人结为夫妻。这段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等领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文和雅各布森把上述原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将教师比喻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形象地说明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3.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有的意译为“西施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相应于这种期望特性的良好作用。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一位俊美的青年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  相似文献   

14.
学会运用期望心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家庭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是,如何将家长的“期望”变成孩子前进的动力,却是往往被忽略了的。所谓期望效应,在心理学上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一位年轻国王,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她。爱神阿佛洛狄忒被他的专注和深厚爱心所打动,就给雕像以生命,使两人结为伉俪。这种因高期待而产生的积极反馈的因果关系,被西方社会心理学演化为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这虽是一则美丽动人的神话,但“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已被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得到充分证实。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合作者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之后向有关教师提供了一份“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并叮咛“不  相似文献   

15.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竞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obson)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中的影响力也非常大。我们从以下一则真实的教育案例中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心理学中许多经过实验证实的效应对如何搞好幼儿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启示。这里针对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略举三例。一、“皮格马利翁效应”与“恨铁不成钢”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对大量的小学生进行心理实验后发现,即使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很一般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这种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关键在于“期望”。所谓期望,指的是在不直接言明的情况下,对别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如果家长和幼儿教师要想使幼儿  相似文献   

17.
如何转化后进学生,这是班级工作应当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能否有效地把这些学生转化过来,就成为衡量我们班级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志。经验证明,教师自觉地运用“期望效应”的原理,对于转化后进学生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传塞浦路斯岛有位年青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雕刻了一具精美的象  相似文献   

18.
皮格马利翁的需要认识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用皮格马利翁的需要认识理论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帮助学生塑造自信自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传说: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这尊雕像居然获得了生命,皮格马利翁终于如愿以偿,与自己钟爱的偶像比翼双飞。近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实验,科学地揭示了教师期望可以变为现实这一奇特现象,并根据上述传说,把这一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20.
刘庆馨  彭越 《考试周刊》2013,(30):84-85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使用。本文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对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