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卫老张是一皮包工厂新雇用的门卫,按照厂长的要求,他每天都要检查每个离厂者随身携带的物品。老张工作非常认真,第一天上班就严格执行制度,一一检查下班后离厂的工人是否夹带了厂里什么东西,就连工人手中拎的皮包,也得打开来看个仔细。第二天,厂长发现厂里少了不少产品,就把门卫老张叫来,指责他工作失职。老张觉得很委屈,就将认真检查的情形描述了一遍。厂长还没等他说完,便大叫起来,“笨蛋!你怎么不看一眼厂牌,咱们这儿正是皮包加工厂呀!”有位歌星打算送给他母亲一件生日礼物,并且一定要超过他的兄弟和其他任何人的礼物。他得知有只神妙…  相似文献   

2.
替群众说话     
1982年给楚洼村架电线时,立在河坡上的电线杆没采取固定措施,一场大风雨电线杆东倒西歪,一断几节无人过问。我向《人民日报》写了《建议民权县电业局不要使国家、群众劳民伤财》的信。一天村干部劈头盖脑地问我,你向《人民日报》告了电业局的状,他们连电线也不给修了,可由你负责!有人讽刺我说:“打铁不看火色,屎克螂带眼镜——光想充大人物。”有人说:没本事别断九头案,告当官的状会有好果子吃吗?面对  相似文献   

3.
老张退休已近两年了,组织上一直未调来新的局长,所以他用的桌椅就一直空着.抬头看见对面的空桌椅,我仿佛看见老张在那里坐着写字,或者站着,佝着背细致地为陈旧的纸张刷去灰尘、修补破损……偶尔有人从门前经过与他打招呼,他总是忙抬起头,眯上一会眼睛看清来人后说:"啊,是你,你看我这眼睛".  相似文献   

4.
“你眼睛已经是小油灯了,快要燃尽了,省着点儿用吧。”医生劝鲁兵。鲁兵一仍其旧,还是顽命地工作。不是鲁兵不听劝。他何尝不知道视力情况的不妙,左眼:0.05度;右眼:什么也看不清。鲁兵看稿子,右手将眼镜推到前额上,侧着脸,鼻尖贴着纸,人称“闻字”。鲁兵的眼镜好个别,象个酒瓶底儿,那种大圈儿套小圈儿的高度近视眼镜已不能适应他的近视程度。有谁不珍惜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一向“没病”的老张近来视力下降明显,到医院眼科一查,医生发现他的眼底视网膜有微动脉瘤和小出血点,很像糖尿病的眼底病变,于是给他化验了血糖,果然血糖高出许多,确诊为糖尿病。老张想不到检查眼睛,竟然查出了糖尿病。  相似文献   

6.
书迷老张     
张君亮,人称书迷老张,是某集团军高抱旅农场教导员。老张迷书还得从1981年当修理技师说起。当时中专毕业的他,干什么都有一股劲儿,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是有劲就能解决修理难题,他把目光盯在学习业务书上。后来机关看他好学,就将其调到后勤部政工科专门从事文字工作,这下他感到需要学的知识更多了,开始有计划地买书、藏书。1995年夏,他到北京出差,见书店有一套《金文大字典》,一看价格800元,他摸摸兜里除去车票仅余210元,摸摸兜看看书,转了4个来回不忍离开柜台,生怕转眼间别人买走这套书店里仅有的一套书法大典。最后他找到书…  相似文献   

7.
在汝南县汝宁镇,有一位年逾古稀、体态瘦小的老人。哪里人多事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就是被人们戏称为“编外记者”的张荣枢。 1983年,63岁的张荣枢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由于无事做,曾一度情绪低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宣传部举办的新闻爱好者培训班。省报记者生动有趣的讲座,使老张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不分盛夏、严冬,玩命似的刻苦学习和写作。有一次,他去农村向一位村干部了解有关“三乱”方面的情况,遭到这位知情村干部的拒绝,老张不死心,“赖”在人家那里不肯走。当时正值6月种稻季节,人家下田插…  相似文献   

8.
叶的事业     
前年我读了反 映文学编辑生活的中篇小说《绿叶》以后,心情一直很难平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主人公李文亮,总是把他和作者王正湘重叠起来,总是看到一副眼镜——一副不知套了多少个圈圈的一千八百度的眼镜,总是在脑海里映出他那躬着腰、低着头,在用鼻子“闻”书稿的情景。王正湘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现已五十四岁,入党已三十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也有二十多年了。在湖南文艺界很少有不知道这个“正湘夫子”的。有人说:“别看  相似文献   

9.
驻马店报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我同王元良坐在最后排。老师让大家向前坐,都挪动了。我拉元良向前移,他硬是不动。原来他没交学费,怕老师认出来。一位“眼镜老头”过来坐在元良旁边详细询问了原委,接着说:带有稿子吗?王元良在兜里摸了好一阵,才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纸,“眼镜老头”把纸摊开,看后走了。第二天开课前,讲课老师宣布:现在副总编李云鹤同志给大家讲几句话。走上台的竟是“眼镜老头”、副总编!王元良头上有点冒汗。副总编激动地说:咱们培训班来了位编外通讯员。这位通讯员在县广播站发稿20多篇,本报两篇。这次主动跑来学习,由于没钱,卖了50公斤小麦、15公斤绿豆,刚够车价和饭费,白天学习,晚上还要到西郊亲戚家住宿。他,就是泌阳县场家集乡沔阳郭村农民王元良。  相似文献   

10.
我到江苏省江阴县访问养猪模范李仁林。我说:“猪为六畜之首,养猪工作太重要了!”他说:“养了三年猪,田里旺得不可知。养猪,可以肥田。”“种田不养猪,等于秀才不读书。不养猪,就要荒田。”我说:“养猪,饲料问题是第一位的。”他说:“养猪,首先要抓饲料。人不给猪吃,猪就不给人吃。”我说:“这猪养得真好!又肥又大。”他说:“你看这猪,滚瓜溜圆,肚子拖地。看见人走到跟  相似文献   

11.
二月九日,编辑部给了我一个任务: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去组织职工回忆、学习焦裕禄同志的专页。到了洛阳矿山机械厂,在和干部、工人一起回忆、学习焦裕禄同志时,又进一步感受了焦裕禄同志对工农群众那种深厚的阶级感情。不少工人一提起焦裕禄,眼泪禁不住往下流,说:“我们的焦主任为生产、为工人操尽了心,却从没有想过他自己。”尽管那时熊裕禄同志就患了严重的胃病,他仍日夜在车间奔忙,夜晚躺在办公室的板凳上睡觉,还在想着夜班工人冷不冷,饿不饿,起来给工人们端饭送水。工人刘耀宗病了,焦裕禄背着他去医院看!计调员刘辅臣的  相似文献   

12.
面对这刚劲洒脱的书法作品和一摞获奖证书,我们怎么也不敢相信这竟然出自一个六岁孩子之手。他就是在部队驻地小有名气的小书法家张泽华,塞外某通信团保卫股长张俊志的儿子。大凡做父母的都盼望子女学有所成,老张把望子成龙的心情都花在了鼓励孩子发挥特长上。孩子两岁时,老张便把一大堆玩具和书籍纸笔放在儿子面前,让儿子自己寻找自己想干的事。老张发现儿子音乐节奏感强,同时对汉字特别感兴趣,对汉字的结构有一种特殊的理解,父母教他的字,能牢牢记住,还可以像模像样地写下来,老张觉得这孩子在书法上有天赋,于是跟妻子商量在儿…  相似文献   

13.
房市与天堂     
今年3月从冰天雪地的北美回来,在上海街头,见到一个做地产新闻的朋友,问他在做什么,他很兴奋地说,某楼盘售楼有了新创举,在街上有免费的看楼车带人去看楼啦。只听诓铛一声,我的眼镜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我难以置信地问他,这里真的是上海,是这几年楼市的“天堂”?  相似文献   

14.
在庆祝党的八十华诞前夕,我去南京朝天宫附近的寓所探望一位党员老编辑——左克同志。左老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报人、新华日报高级编辑。 左老坐拥书城,虽年近八旬,却精神矍铄,才思敏捷,谈话逻辑性强,思想依然年轻,有一股执着的追求精神。他的老伴老张在一旁说:“我总劝他,上了一辈子夜  相似文献   

15.
张静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奇人,他出生在浙江南浔四大富豪之一的张家,孙中山曾经给张静江题写过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张静江深得孙中山的器重,被称为“民国奇人”和“现代吕不韦”. 张静江年轻时,眼镜与皮鞋都与众不同,他眼镜的镜片不但特别的厚,两边还不均匀.皮鞋也是特制的,一只鞋与脚之间置一木块,因为他的那条腿有病.张静江虽然眼不好使,腿也不行,但他能在巴黎最热闹的街市骑自行车横冲直撞.  相似文献   

16.
张成仁在铁岭百货商店当了15年出库员,被称为“老黄牛”。他每年用手推车为商店拉进价值150万元的上百吨商品。为了进货及时,常常是一天跑好几处库房,拉车30多里路,从早到晚汗水不干。遇到雨天,他宁愿挨浇,也把雨衣盖在商品上。商店领导说“:老张啊,买台汽车进货吧。”他说:“汽车费用太高了,我拉车省事省钱。”有一段时间他临时到县百货公司工作,铁岭百货商店就挂了一套马车,雇人运货。他回来后,执意卖掉马车,自己继续拉车。他当了商店副主任后仍然兼出库员,照样拉车进货。他拉车15年,为商店节省运费开支3万多元,没错一次货,没损失一件商品…  相似文献   

17.
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位敢于“栽刺”的强讯员张文锦。老张今年五十多岁,是阜宁县沟墩镇运输公司经理。三十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搞报道,写了一千三百篇稿件,被报刊电台和广播站采用了五百余篇,先后十三次被市县和镇评为优秀通讯员。老张所写的稿件中,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批评稿,尖锐泼辣,不留情面,难怪许多同志称他是位敢于“栽刺”的通讯员。 1983年底,他从关心小城镇建设出发,向党报反映了沟墩小街三桩难:街烂、水脏、娱乐少,引起了县和镇领导同志的重视。1984年初,镇政府便筹集资金和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18.
被阳光叫醒     
2004年7月31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 日子。这一天,我搬进了新居,告别了为 期4个月的地下室生活。 这间两室一厅的地下室以前住了两个 人:我和老张。老张不久前搬走了,他在这 里住了一年半,因为常年不见阳光,出落得 肌肤如雪,更兼长发飘飘,远远看去疑似小 龙女。为了摆脱暗无天日的地下室生活,老 张向单位写了无数次申请宿合的报告,字 字血行行泪。领导读了老张的报告,大为  相似文献   

19.
初识吴鸿业,是在一位画家的作品研讨会上。当时,他是以主办单位《中国文化报》的代表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出现的。只见他身着便装却透出一股军人的气质,尤其是他独到、中肯的发言,给我的印象,他是个精明强干的人。也许是我身着戎装的缘故,相互间很快就亲近起来。他告诉我,他曾经也是军人。他1968年入伍。之前,曾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就读。大学二、三年级时曾连续在《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上发表通讯,如5俯首甘为孺子牛》和《在为人民服务的广阔天地里》等。当时,新闻系的学生能在省报发表长篇通讯,实属凤毛额角,他由此成了“高…  相似文献   

20.
提起嘉兴日报的袁克露老师,秀洲区的业余学作队伍中几乎可说是谁人不知无人不晓。凡是区里召开学创作会议、笔会、故事演讲赛和乡镇举办化艺术节,我们常能见到一位气质儒雅精神矍烁戴一副秀琅架眼镜身材颀长的花甲长,他就是袁克露,跟我们许多业余作结下了忘年之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