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子政 《语文知识》2000,(10):82-83
“笺”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到。只有在某些复词中才能见到它,如:便笺、信笺。所以,对这个“笺”的意义,人们往往不甚了解。但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标准的稿纸、信纸为16开纸;而便笺、信笺,一般只相当于标准稿纸、信纸的三分之一大小。常用于简短留言、礼节问候、简单公函等。标准的稿纸、信纸一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所教班级作了一次调查,发现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使用过“公笺”,其中绝大部分是父母和亲戚给的。五颜六色的“公笺”令人目不暇接,也使我顿生阵阵忧虑。小小的便笺虽然不值什么钱,  相似文献   

3.
关于《诗比兴笺》一书的作者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瑚先生就曾作过考证和论说,论定此书实系魏源所作,是魏源“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的《诗古微》之继续,只是后来为陈沆之子“遂其孝思”,才假托陈沆所作、署名陈沆而刻印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诗比兴笺》时的《出版说明》则说;“《诗比兴笺》四卷,清陈沆撰。一说系邵阳魏源寓居陈沆家中时所作,用沆  相似文献   

4.
清朝末年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向东方的扩张,使古老中华帝国的国门洞开,传统的民族关系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对此,王闿运发前人所未发,在《春秋公羊传笺》中表现出了“化导外夷”的民族观,这既是他对传统“夷夏之辨”说的深化,又是对当时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古诗笺》“五言诗”卷一〇选录有南朝梁代诗人范云的《登城怨》诗。其中“楚妃歌修竹,汉女奏幽兰”二句,闻人俊笺云:  相似文献   

6.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和《龙川词校笺》是夏承焘词集编年、笺校之学的代表作,二者在组构形式和外在特征上有近似的一面,这是编年、笺校别集著作长期发展的结果;又有差别的一面,这源自作笺的目的和姜、陈两家词自有特征的不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韩峥嵘、张利文二位先生的《〈毛诗正义〉“疏不破注”考辨》“举证有六”得出所谓“‘疏不破注’,不是‘疏不破传’,而是‘疏不破笺’”的结论有以偏概全之嫌。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笺》“宗毛为注”而有所发展,或申明毛说,或订正其讹,所以,正如《笺》对于《传》来说,以传承为主,《正义》对于《笺》来说也是以传承为主,皆势所必然也,并非孔颖达在整体上存心“抑毛扬郑”也。“疏不破注”只是一个大体上的说法,《正义》并非总是守成,对《传》《笺》往往有所补充,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也不乏新意新义。  相似文献   

8.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乐府诗作笺注成为学术取向之一,其中黄节《汉魏乐府风笺》、朱建新《乐府诗选》和闻一多《乐府诗笺》三部著作值得重视。在相对一致的广义“乐府”范畴下,三著存在“乐府”观念、选目和笺注体例的差异性。整体而言,黄著取材宏富、考证严谨、体例完备,朱著选诗广、分类新,而闻著笺释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10.
王树楠所作《学记笺证》是《学记》注本之一。《学记笺证》中关于教师的论述很多,他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心智的启迪者,是国民之模范;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承担德育的任务;教师应具备博学、谦虚、善教等基本素养;应建立“融洽如一家”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相似文献   

12.
詹安泰先生的《屈原》和《离骚笺疏》两部专著,是20世纪屈学和楚辞学史上的重要力作。《屈原》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普及性读物,对屈原的时代、家世、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及重要作品等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和评论,视野开阔,思致敏锐,研究方法自辟蹊径,材料运用精当娴熟,持论平稳中肯,亦不乏独到发现,显示出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力,令人服膺,且兼有义理与考据之长,兼顾普及与提高,确实称得上是建国后所出题名《屈原》的论著中最好的一种。《离骚笺疏》是詹氏长期研究《离骚》的心得结晶,其“笺疏”博采众说以发明己意,其“通论”较之《屈原》又有所拓展,皆持论稳妥,解说圆通,自成体系,体现了詹氏严谨求实的一贯作风。  相似文献   

13.
诏书以纸代简过程的完成意味着中国社会纸的时代的正式来临,本考证出纸诏的通行始于西晋,故中国是自西晋开始正式进入了纸的时代。西晋后,在诏书领域里,还有极小的一部分在用板,“板诏书”仅限于一般官员的任免,但以梁隋,“板诏书”的功能已慢慢萎缩成只任命虚职。本论述了诏书以纸代简的过程及“纸诏书”的产生和演变。  相似文献   

14.
张小英 《成才之路》2010,(11):I0021-I0021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文章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线索,这位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是如何刻画出来的。这是我引导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关键,并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一次展示活动中,我执教了浙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感受一万究竟有多大”时,我选择了用“纸”作为学习材料,设计了以下估计“10000张纸”的厚度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6.
陈沆《诗比兴笺》通过分析陶诗比兴和用典手法,揭示陶渊明忠于晋室,反对刘裕篡位的政治态度。陈沆笺诗的“以意逆志”原则在探索陶渊明思想情感、作品的主旨寓意方面有成功之处,但他有时过于求深,把并无深意的陶诗归为忠晋愤宋之作。  相似文献   

17.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记叙了一个聋哑青年刻苦学画的故事。因为他画的金鱼栩栩如生。旁观者赞叹道:“鱼游到了纸上。”然而他是一个聋哑人,他听不到别人的赞扬,于是“我”把“鱼游到了纸上”这句写给了他。他甜甜地笑了,还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8.
课例背景:前不久,“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组在松柏小学开展课例教研活动。雷莉老师执教《纸奶奶的生日》(人教版九义教材第五册)一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纸奶奶”过生日时,“避水纸”、“耐热纸”、“速溶纸”、“防锈纸”……这些各具特色的纸前来祝贺。在“纸奶奶”和“纸孙子们”的  相似文献   

19.
“口供纸”是起源于美国排华时期的一种移民资料,其使用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它集中出现在有“美国华侨之乡”称谓的五邑侨乡,其中台山、开平最多。口供纸的运用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国际移民形式。口供纸产生的背景和类型、制作方式独具特点,国内的华侨历史研究对此注意很少。  相似文献   

20.
他们     
陈若芸 《新读写》2009,(11):31-31
“本小区将于下星期进行外墙翻新的施工,请居民们白天关好门窗,如有不便,敬请谅解。”小区大门上不知何时贴上了这样一张纸,吸引了不少居民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