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蜚声海内外的小说家,他的文章,语言精美,主题深刻,人物鲜活,技巧高超。白先勇以同性恋为主题创作了五部短篇小说,一部也是其写作生涯中唯一部长篇小说《孽子》。本文将对这部小说的4位"孽子"形象进行分析,并对其衍生出的父子关系结合作者经历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除了作者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融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于一体的技巧之外,《孽子》的成功主要还在于作者以娴熟的笔法表现了男同性恋者群体的生存状态及其心路历程这一主题,同时从侧面反映了以父权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意象符号是文学审美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作家理性思维与情感活动的综合体现,作家在创作中可以用各种方式建构意象。白先勇在《孽子》中构建了许多意象,其中公园作为多种意象含蕴经常出现,有的象征着命运枷锁,有的象征着道德阴暗面,有的象征着心灵归宿等。  相似文献   

4.
《孽子》是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其整个小说思想谱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它标志着白先勇“情”本体思想的成熟,这种基于世界文明融合下的思想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是白先勇从民族走向世界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一经问世便轰动整个华语文坛,随后便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广为流传,同时也受到了文学理论批评界的热烈关注。由葛浩文翻译的《孽子》英译本是目前最广为流传的译本。本文在胡亚敏的叙事学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从叙事视角和叙述者评论两个方面对其葛译本进行初步分析,通过中英对照对其译本中的得失进行了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6.
《孽子》作为白先勇一部以同性恋者的悲惨命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展现了阿青、阿凤、小玉、老鼠等几个男同性恋与其母亲的深层关系,这种关系分别表现为"共源性"、"同盟性"与"恋母性",通过对这三者的解构,揭示父权(男性)社会对以性别角色划分出来的女性(母亲)和被以异性恋为主导的社会放逐的同性恋者(孽子)的压制与不公,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他们身份的极度边缘化。  相似文献   

7.
《孽子》是白先勇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展现了在莲花池边的男性同性恋王国中生活的一群被家庭放逐被社会抛弃的野性少年的心路历程;同时掀开他们狂放患纵的表象,露出的是一块块被侮辱被蹂躏的浓血进流的疮疤,反映了以父权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表达了对人性尊严的呼唤与探索。论文就试图从“灵与肉”“父与子”“情与孽”这三方面人手,浅析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孽子》突出了强烈的逃亡意识。小说描写了一群同性恋者的挣扎逃亡,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现实环境的巨大压力让这个特殊群体之间相互猜疑,二是时间的流逝及人生衰老、人生苦短的必然规律。他们在逃亡中寻找心中的寄托和父爱,同时体味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孽子》是白先勇迄今为止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历来的评论者都比较关注其敏感的同性恋题材和作品中那群青春鸟的行旅。但其实小说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理性反思。小说通过对《孽子》中不同类型,不同文化内涵的“父亲”形象的塑造及其命运的展示,表现了作家试图颠覆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重建现代人性伦常的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遭遇的尴尬和矛盾。  相似文献   

10.
叙事学被引入到翻译批评领域,为翻译批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的学者将叙事学运用文学的翻译,但是很少有作者将其和同性恋文学的作品相结合起来。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本文以《荒人手记》和《孽子》的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叙事时间,视角,节奏的方面结合实例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布偶》讲述了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聚焦于沿海地区一群拥有各种海外关系和华侨身份的特殊群体的生存形态。裴达峰作为这一群体的精神性领袖,由于其独特的“他者”身份,成为孤独的“异乡人”。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获得社会认同,在寻求自我确认和归属的过程中,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异化,制造出他人及自己的悲剧,凸显了人性在复杂特殊环境中被异化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及命运的认识探究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2.
小说《人性的枷锁》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毛姆的长篇代表作,作品文字简洁,含义深刻,对人生有独到见解和感悟,对人性弱点剖析深刻,本文试图对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作一解释。  相似文献   

13.
苏芳 《考试周刊》2012,(93):29-30
1938年,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长篇小说《龙子》是赛珍珠的重要作品。在小说《龙子》中,赛珍珠不惜笔墨,赞颂了林郯一家所具有的团结互助精神、勤劳奋斗的精神及乐观主义精神。小说《龙子》中闪耀的人性光芒深深地感动了中外读者。  相似文献   

14.
汤英 《怀化师专学报》2013,(12):108-109
在《人性的污秽》中罗斯一改往日对犹太美国人的情有独钟,描述了一个受自卑情结困扰的美国黑人悲哀的一生本文根据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以及法农的后殖民理论来分析《人性的污秽》中的主人公科尔曼自卑情结的起源、补偿以及最后陷入身份认同危机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社会的污点——种族歧视对有色人种产生的心理折磨,  相似文献   

15.
一、时间的放逐与回归 人的自由,本质上是与人的放逐同体共生的,人类因欲自由而遭放逐,被迫的放逐使其获得了有限的自由,而彻底自由则意味着彻底的放逐。白先勇的《寂寞十七岁》、《纽约客》、《台北人》和《孽子》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笼罩在命运这双无形的双手下,遭受着时间、地域、情感三方面的放逐。在时间无情的流逝中寻找过去的青春与荣耀(《青春》中的老画家);在异国他乡沉沦、挣扎,想融入到异国却被狠狠地抛出圈外(《芝加哥之死》中的吴汉魂);情感与传统相悖,想追寻真实的自我,却被命运拒绝在幸福的门外,处于情感饥渴的人们要么奋力推开命运大门却坠入绝望或死亡的深渊(《玉卿嫂》中的玉卿嫂),要么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中寻求安全感,心灵却得不到安慰,在孤寂的感情沙漠中自己温暖自己(《寂寞十七岁》中的杨云峰)。感情放逐中以长篇小说《孽子》最为突出,开篇就用“放逐”开始叙述一群青春鸟的无家可归,他们被父亲们放逐,唯一理由——同性恋。  相似文献   

16.
菲尔丁的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容.本文认为作品的主旨和隐性结构就在于表现人性,基于此,菲尔丁不仅塑造了一个真实丰富的主人公形象,并对当时某些似是而非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原则提出了讨论,表明了小说的道德主题.  相似文献   

17.
崔良乐 《西江大学学报》2004,25(6):56-60,68
白先勇的小说《冬夜》以知识分子为题材,主题明显超越了《台北人》怀旧与乡愁的基调,具有丰富性和多意性。首先,小说通过余钦磊和吴柱国的今昔之比,批判了失去激情、泯灭理想的老派知识分子;其次,借反思“五四”,批判了成长中的青年由于抛弃传统、一味崇洋而出现的价值观混乱,强调了回归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结合作者此时的心理境况,小说在创作中明显有“切身感”,因而成为白先勇留美前后心路历程的某种折射。  相似文献   

18.
在《罗慕拉》中,蒂托一生都在寻找身份、寻找认同;然而对社会认同的狭隘理解会导致一个人性格的扭曲和自我的异化。作者通过对蒂托的毁灭原因的揭示来体现一种道德关怀,发出对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的最大化的社会主流话语的诘问,认为追求个人幸福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是以满足他人的幸福、履行社会的责任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9.
欧阳子在《(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和引申含义》一文中,评价小说《游园惊梦》的主题是“人生如梦”,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多。而笔者认为小说主题是积极的,作者是在“如梦人生”这一消极外衣的掩盖下,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