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商会史研究刚刚在国内起步之时,章开沅、林增平等颇具学术洞察力的老一辈著名近代史学者即曾断定,商会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大空白,而且还将带动和拓展对于中国近代史其他相关重要领域的探讨.也就是说,商会史研究的兴盛对于促进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现今时过境迁,林增平先生也已作古多年,但他们的断言则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证实.  相似文献   

2.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20年来,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现代化史诸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在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建构的相关层面上,深入探讨了商会史研究在研究视角、历史解释、理论思维、范式突破诸方面对新史学建构的学术意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面向21世纪的新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乃是以新社会史为标志的“总体史”。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林增平先生在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为史学界所瞩目的成果。本文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资本原始积累的特征、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来源、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形成的时间及其标志等方面对林增平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述评。  相似文献   

4.
在近2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商会史研究是其中十分令人瞩目的一个新领域,并且达到了海内外近代史学界公认的较高学术水平.然而也要看到,在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兴盛期之后,商会史研究近年来似乎又呈现出一种相对而言较为沉寂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马教授,您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著名专家,在您的学术生涯中涉及了很多领域,从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研究到商会史研究,从中国博览会史研究到中西文化交流等,成果累累,请您谈谈各领域间的联系?您为什么选择这些领域?●:我最主要的研究在三个领域:一个是早期资产阶级与商会、绅商;第二是中国近代博览会史,这也是我比较早就开始做研究的,而且是我独立开发的;第三是教会大学史与中西文化交流史。因此,我的研究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会"——即商会、博览  相似文献   

6.
在近2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商会史研究是其中十分令人瞩目的一个新领域,并且达到了海内外近代史学界公认的较高学术水平。然而也要看到,在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兴盛期之后,商会史研究近年来似乎又呈现出一种相对而言较为沉寂的阶段。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它实际上反映了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近代史著名学者马敏在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博览会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等领域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的评述;分析了马敏的学术研究与历史观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贡献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上海的同乡团体是上海城市在近代社会转型期间的一个侧面,是上海社会史和原籍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上海社会史、化史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9.
栏目沿革"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栏目是本刊重点栏目之一。自1955年创刊后,本刊一直高度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957年第1期即刊发了章开沅先生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其后至1983年共发表47篇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论文。1984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成立,以商会史为主体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得到了学报的高度关注,刊发的章开沅、马敏、朱英等人的文章引起学术界较大反映。1988年第2期学报开始设立"中国现代史研究"栏目,1990年改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林增平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贡献史风林增平(1923—1992)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从本世纪40年代末大学毕生开始,即将毕业的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孜孜不倦,老而弥笃,取得累累硕果,且为人谦和,品质高尚,其道德文章、人品学问,久为国...  相似文献   

11.
章开沅教授多年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到目前为止,除与林增平教授共同主编的《辛亥革命史》(全书三册120余万字)之外,已发表的论文近百万字。最近,他从自己所写的数十篇论文中选出二十篇,以《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为题结集出版了。我们先睹为快,读了这本论文集和一些未曾入选的文章,略有所得,写出来就教于广大读者和作者本人。题目中的“反思”一词,意为对本质的把握,“反思的历史”,是我们对作者治史道路和过程的把握;“对历史的反思”,则是讨论作者如何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对辛亥革命史加以本质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林增平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引用了下述一条史料: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以“国务院”的名义通电全国说:“袁大总统子本月六日已在京因病薨逝,业经遗令遵照约法第二十九条宣告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之职权。”  相似文献   

13.
从知行辨证发展关系观照近代史历程是一个恰当的角度。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目标是中国近代史上关于民族前途命运的第一个真知识。以劳工阶级为依靠进行反帝反封建是中华民族获得的关于近代史的第二个真知识。中国共产党是近代史两大真知识的坚持者,因而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毛泽东思想意义主要在于对近代史革命经验作了总结,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现当代史的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现当代史的任务应是发展与增强“民族、民权、民生”。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革命思潮及其具体措施,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实近代史开篇后的主流,其影响至深且远,直至辛亥革命而未停止,史学界早有详细的论述。研究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实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课题之一。五十年来,对于搜辑有关太平天国史的记录及研究太平天国史的论著,真是云蒸霞蔚,美不胜收,不只数量增多,而且内容精湛;不仅国人作了深入研究,即在国际如日本、欧美人专攻太平天国史者亦日盛一日。1979年在南京召开太平天国史学术讨论会,收到中外学者论文三百余篇,盛况可见,亦足证中外学人的研究热情。按研究工作,需要详细占有资料,也需要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因中外论述繁多,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年来中国商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历史教学问题》2006,(4):84-92,40
中国的商会,产生于20世纪初期。它经历了清朝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三个历史阶段,前后存在了近半个世纪。商会的产生和发展,同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息息相关,特别是同中国资产阶级活动紧密联系。因而,商会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研究课题,亦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下面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商会研究的若干代表性论点归纳综述如下。一、商会的起源中国商会诞生于内忧外患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实行“新政”的历史时期。因此有论者把设立商会看作是清政府迫于形势而采取的一种应变手段。日本学者仓桥正直即持…  相似文献   

16.
2018年,国内学界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学者们对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研究,进一步从资料、视角方面进行深化,并继续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于近代史学史上的著名史学家及其著作、史学史的具体问题也都进行了考察;对口述史的发展及存在问题、中国公众史学的建设,学者们也讨论较多;学者们还对全球史、概念史、大数据史学等史学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学界还对40年来的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期,似乎已成定论。即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止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现代史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直至今日。仔细研究一下,这一分期的某些部分,似有商榷之处,应该再议。 (一) 这个传统的分期论,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上限,是对的、科学的。因为从此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本文从中国近代史的总体研究、近代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和科技史、社会史、人物等方面,对近五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与梳理。并指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新问题的出现,新史料的发掘,新方法的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会不断地走向深入。大批新的成果也会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9.
谈起近代中国商会研究的起步与发展,既有惭愧之感,也有欣慰之情。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最早见诸学术期刊的研究中国商会的几篇论文,并非出自于中国学者之手,而是发端于日本学者和美国学者。后来略感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中国学者的商会史研究开始异军突起之后,很快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见及好评。在为时并不太长的20余年中,中国学者开展的商会史研究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多本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和众多专题论文,研究水平已达到了公认的领先地位。此外,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曾经多次举办以近代商会及商人组织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还成立了中国商会研究中心。可以说,商会史不仅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而且还带动了经济史、社会史、城市史等诸多专门研究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对今天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呢?一、通过近代史的学习,对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掠夺的苦难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