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以创作"恋爱小说"闻名的张资平,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流行一时的作家.张资平的小说之所以广受青年读者欢迎,其实得力于他的一套创作方程式:曲折的故事 刺激的(两性关系)"组合" 时兴的思想.如此,他使读者一方面从富刺激性的爱情故事中获得感官娱乐,另一方面又获得边缘地参与最合潮流的社会批判的机会,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3.
处在清末至"五.四"的历史大潮中,鲁迅清醒地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他用小说,用人物形象反映当下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彷徨于新旧、明暗之间,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构建独立自强的理想人格,启蒙并引领大众,中国才能全面立人然后自立,知识分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中有些是封建教育的牺牲品,有些是对黑暗社会进行过抗争,但最终又被黑暗所吞噬的人物。作者借他们的性格缺点和悲剧命运深刻批判了产生这些性格的黑暗社会。与他笔下的落后的农民形象一样,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冀借这些形象来唤醒一些人,给自己一些鼓舞。他没有塑造出更多知识分子中的勇士形象,但他所达到的思想深度、高度,在现当代文学中还是罕有其匹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关于农民题材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精神世界极具深刻性: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风波》中的村人们,都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变得麻木愚昧以至于呆滞;同时,还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鲁迅笔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形象,对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重新思考。作品中的知识分子被黑暗的旧社会迫害得成病态,畸形,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他们表面道貌昂然,实际上却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不学无术的丈人垃圾,丈人败类,他们是一群孤独者,最终以失败者的身份卷进残酷的社会洪流里。造成这些知识分子孤独的悲剧有社会原因,也有性格方面的因素。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体现了二十世纪初旧式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愚昧、虚荣、自私和孤独。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这些是鲁迅早期留学日本时与许寿裳经常探讨的问题,并为鲁迅一生所坚持,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他在小说人物身上,不仅深刻的剖析批判了国民劣根性,也寄托了理想和希望。小说中,他把追求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与批判国民劣根性结合起来,使之与爱国主义、革命运动发生着最紧密的联系,从而赋予了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历史进步的突出特点。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对看客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是他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这一切都源于他作为文学启蒙这一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于我们民族深沉的悲哀和极大的热爱.  相似文献   

9.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狂人、子君和涓生等是代表人物的形象。鲁迅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并愤怒谴责了封建豪绅阶级的残酷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意志软弱动摇。  相似文献   

10.
屠格涅夫和鲁迅是两位自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以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勾勒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鲁迅则以几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中启蒙知识分子(包括作者自己)形象,揭示了"五四"前后初具启蒙意识的知识者从反抗、挣扎到沉沦以致死亡的悲惨命运;同时结合鲁迅精神发展所经历的悖论情境,力图把握附着在主人公身上的作者的心路历程;挖掘出鲁迅反抗绝望终至虚妄的痛苦的深层原因;分析该类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鲁迅和余华小说的精神同构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仍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在直面人生、社会的价值问题和精神溯源的过程中,一代代的文人与鲁迅不期而遇了,新时期的余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的小说创作在认识论与价值观方面,在思想理念及深层的精神领域,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学的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惊人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13.
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始终沿着鲁迅开辟的道路,忠实地生活,顽强地探索,不懈地著述。通过对“看客”的国民性批判、对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拓展和对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高扬,巴金实现了对鲁迅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张资平曾是20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并是一名得力干将,但后期文学作品的媚俗以及擅长写三角或多角的恋爱关系,被鲁迅先生提炼为一个"△",这似乎成了张资平全部成就的概括,似乎长期以来丧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话语权,但是他被郭沫若称为"真正会写小说者",他创作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同时张资平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自然主义(私小说)的洗礼,在其五四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如《木马》堪称身边小说的典范,本文试图从这篇小说中解读日本私小说对张资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分析鲁迅笔下三类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悲剧命运为基础,揭露封建社会的残酷本质和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迫害。封建制度的本质就是扼杀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呐喊,号召知识分子要勇敢地与当时的黑暗社会作顽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张资平宗教信仰的摇摆不定,即他的宗教意识源于他畸形的混合式的中西教育。一方面,张资平在中西文化之间穿梭,作品内容由此显得驳杂难察;另一方面,他表现宗教内容的小说显示出一种难以调和的二律背反——宣扬与揭露同隐同现。实际上,张氏游离于宗教与世俗之间,始终保持一种超然独立的人格。张氏作品中那种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拷问,对基督教原罪、救赎观念的宣扬,以及对世俗教会、宣教士丑态的揭露,均构成他此类小说的独特景观,也确立其在现代宗教小说领域开拓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形象;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形象;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见悲剧形象的根源所在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那么小说中那些具有显明特征的知识分子便是这座丰碑上最鲜亮的碑,他通过这些带有痼疾的典型人物,概括了那个代当中知识分子的特征,自身弱点及不幸曹遇,使这些形象具有了启迪,警戒后人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将国民的奴性心理视为国民性的主要病根之一,并在他的小说中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批判。奴性心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安于命运、安于现状的服从和驯顺;表现出愚昧、无知、轻信、迷信;表现出虚伪、狡诈、圆滑、散漫、懒惰。并由此发展为整个社会的麻木、冷漠。通过批判,力求促进一种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民族精神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在艺术上具有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创造的精神,许多小说作家都从鲁迅小说的艺术形式中获得过启发,而萧红更是一个悉心学习鲁迅小说的艺术形式,并有着独特艺术创新精神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创作在艺术形式、言说方式上与鲁迅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同时又有所创新与发展。这使萧红成为20世纪最善于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最富于独创性的小说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