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新闻报道中的公众人物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人物原则可以有效平衡公众知情权与公众人物个人隐私权的冲突。其基本价值在于为新闻报道提供一个标准,使对公众人物的报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障公众人物必要的隐私权。在新闻实践中正确运用公众人物原则需要正确把握保护公众人物隐私的度,对不同的公众人物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闻业的进步,公众人物隐私权侵权纠纷案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隐私权不可避免地与新闻舆论监督权、公众知情权存在冲突。应该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给予无条件的保护还是适当的限制,本文在借鉴国外的立法和判例,分析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的法律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对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的理由并尝试构建我国公众人物限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广告     
《传媒》2007,(12):79
四川警告80余医疗机构停发16个虚假广告;娱乐和快消类广告投放份额劲增;百度推出“品牌专区”新广告模式;吉林:利用公众人物和专家作药品广告将上“黑名单”。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以两起典型的公众人物案件为例,结合学者观点和司法判决,对比分析了公众人物的身份认定、自愿性公众人物的界定、公众人物忍受“轻微伤害”的义务、公众人物的抗辩地位的问题,从而多角度的勾勒出公众人物概念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限制主要在于公共利益与私益的平衡。在处理公众人物未成年子女,或未成年公众人物的新闻事件中的隐私权保护及限制,在重点考虑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同时也要兼顾平衡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6.
毛贺祺 《今传媒》2013,(1):133-135
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法律赋予媒体进行传播活动的自由,就同时会规定对这种自由的必要限制,如报道不得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遵循的公共利益原则并没有明确界定"个人隐私"的范围。公众人物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很多,行为举动相较他人就可能具有更多的新闻价值,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为了追求社会效应,往往就弱化了对公众人物的权利保护。现如今国内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明确划定公众人物的隐私范围和相应的权利保护措施,使得现今媒体在进行报道时经常将公众人物曝光于受众眼球之下,法律的不健全使得媒体报道和司法审判均无法感受到尺度所在。  相似文献   

7.
杜筠 《新闻世界》2009,(6):110-111
新闻传播的自由性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常常产生冲突。那么,到底何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新闻传播活动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为什么会存在冲突?这二者之间又该如何调和呢?本文将就这几个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公众人物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是社会关注的对象,他们和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新闻媒体对公众人物隐私权报道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与保护,当前应尽快完善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报道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洪明 《新闻世界》2014,(8):310-311
南都娱乐周刊对文章出轨事件的报道在网络上引来巨大的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新闻自由和尊重公众人物隐私哪个更重要上。本文从新闻自由和隐私权的概念,以及新闻自由和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冲突形式来探讨新闻自由和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公众人物也是人,但不是一般的人。他既属于自己更属于公众,不然他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大众传媒不断穿梭在公众人物和公众之间,为他们之间从不知、到相知、再到彼此相互喜欢牵线搭桥、传递信息。公众人物有时似乎可以不在乎传媒,但任何时候不能不在乎公众;而传媒则不同,不仅需要公众人物,更需要公众,为了公众的知情权,往往把公众人物推向风头浪尖。或许有的时候这也是公众人物的某种需要,但无论如何,这时发生在公众人物身上的事或与之相关的,都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自然就成了新闻,这种新闻资源是公众人物本身不能左右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公众人物"这一舶来词汇,近几年频频亮相.法院就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案的判决,将公众的目光再一次引向公众人物概念,并把这一舶来词汇首次写入中国的判决书;余秋雨案以及新近发生的刘翔案等,再挠公众人物"之痒";各种论文、书籍对公众人物概念展开了海量研究;<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中,也出现公众人物概念身影……它开始成为新闻与法制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李轶 《新闻界》2008,(4):62-63
本文对公众人物的认定标准及其隐私报道的界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公众人物因为身份地位的特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同公众利益密切相连,公众对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关于他们方方面面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一方面公众人物要维护自身的隐私不受到侵犯,另一方面传媒要满足公众知情的权利,本文就公众人物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问题作一较为深入的探讨。一、公众人物的含义公众人物(PublicFigure)一词来源于一起在美国新闻史上里程碑性的案例———1964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法官威廉·布伦南认为沙利文作为警长,社会地位特殊,媒体对其进行批评不构成诽谤,从而树立了“确有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9年陈幸好在纽约街头怒骂媒体围追堵截的新闻为由头,分析公众人物类别与知情权之间、知情权与非隐私之间的关系,得出记者在采访公众人物以及非公众人物时应遵循的不同职业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官司这几年来逐渐成为人们的焦点,而其中人们关注最甚和听得最多的应该是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官司。1974年,美国最高法院把公众人物分为完全的公众人物和有限的公众人物两类。完全的公众人物是指很有名的(包括好名和坏名)、引起公众注意的,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大众的地位和能力,而且经常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人。有限的公众人物指在解决有争论或有不同意见的问题时自愿把自己跻身于重要的公众辩论之中以便影响舆论的人。(1)我国法律学者、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张新宝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康长庆对“公众人物”也给出了相类似的…  相似文献   

16.
燕誉颉 《今传媒》2021,29(4):136-138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人们对公众人物隐私的"过度挖掘",使得明星的隐私保护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本文拟从公众人物理论出发,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利益以及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困难,对明星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力求在保障公众人物私人生活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和满足社会公共利益,找到明星隐私限制与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2,(8):64
网民批评公众人物微博"约架"现象近期,一些公众人物在微博上公开"约架"引发网友热议。这些公众人物包括教授、媒体人、IT企业家、导演等,他们从网上斗嘴转为现实掐架,吸引了不少网上围观者,也引来一帮看客去现场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人们生活空间日益透明化,个人的私生活也越来越受到令人不安的威胁,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舆论监督权、社会知情权日益冲突,名人官司日渐增多。在我国,有关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限制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却很不完善。因此,媒体如何对待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问题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9.
赵金  杨立新 《青年记者》2004,(9):104-106
赵:杨教授,您好! 今年7月份,余秋雨先生推出了自己的又一部专著《借我一生》,并向媒体提出七大质疑,反击近些年来媒体对他“不公正”的报道。其实,公众人物的权利保护问题我们新闻界一直在不断讨论。如何在追求新闻真实和坚持正当的采访权的同时,避免侵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避免使新闻流于庸俗化,今天我们想听一听您作为一位法学专家的意见。据我所知,公众人物(PubilcFigure)一词来源于一起在美国新闻史上里程碑性的案例——1964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法官威廉·布伦南认为沙利文作为警长,社会地位特殊,媒体对其进行批  相似文献   

20.
回顾2006年的舆论热点报道,频频出现的新闻媒体点名向公众人物募捐的报道,无疑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刻反思。点名募捐:公众人物不堪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