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开放教材,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材内容是专家、学者精心编写的.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超越教材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开放教材,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
叶先堂 《文教资料》2013,(19):42-43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时代呼唤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教材的生活情味,挖掘教材的生活底蕴,拓展教材的生活维度,抒写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借助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用语文;把教材教活,把课堂盘活,构建“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小天地,生活中的语文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中的语文走进课堂,再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一、立足生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要求语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课标、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努力让教材融进生活,让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创设充满生活味、人情味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小课堂"体现"大世界"。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对于教学而言,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有效利用生活资源,让生活资源走进课堂,让课堂更具人文气息和生命力,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教育理念。如何把生活资源和教材有机结合,让生活资源走进品德课堂,提高品德课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从专题讲座到课堂教学研究,从集体备课到相互听课议课,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系列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品德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提高课堂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随  相似文献   

6.
一、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感悟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新课程把经济常识的提法改为经济生活,体现了对生活的关注。面对新课程,教师教学需要根据新课程的呈现特点转变教学方式,即让生活走进课堂。有人也许会说:以往我们上课时也引用生活中的事例,也是在关注生活。但这种看似关注生活的教学,更多的仅仅是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印证教材中的知识、观点是正确的,常常不可避免地以成人的世界来取代学生的世界,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成为一种强加给学生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现实性和时代性。为了让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再加工,超越课堂时空,上活综合实践课,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充满趣味性。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 首先,要开放教学内容.教材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既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努力寻找教材之外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的内涵,让数学课堂充盈着文化的魅力.其次,要开放学习时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要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抓实课堂、拓展课堂、走进生活,对达成课标要求,对发展学生素质作了积极的尝试。一、文本引领,走进生活文本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知识,获取内心体验,产生共鸣。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走进生活,与生活沟通。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中,最后在探究乌鸦被骗后…  相似文献   

10.
在生活中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
  活化,开放思想品德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品德,并用思想品德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品德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一线教师由于长期埋头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学工作,往往安于现状,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周围的教育教学问题习以为常。公开自我,以开放的心态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常态课堂、让自己走进别人的常态课堂都是需要勇气的。为了让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打开课堂,我们作了一定的先期准备和部署。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主要可以看成学生、教师、教材的组合,但不同的组合方式就代表着不同的理念: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则是过时的灌入式教学;若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则是我们以前至现在风靡于课堂的启发式教学;如果是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则是我们在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能带着教材走向教师?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的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多样的、丰富的、重要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地走进生活,学生受到启发,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提出:"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张扬的舞台;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课堂,让它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堂"。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一课中的片断实录,就如何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课堂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相似文献   

15.
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如何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氛围、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同教师、教材、同学对话。课程改革的春帆使我豁然开朗——数学教学有广阔的内涵,它让学生灵性飞扬、智慧挥洒。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下具有挑战性的热点话题。通过教师的创造力发挥,灵活处理教材,以开放的视角来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从优化教学定向、营造语言磁场、利用课堂“意外”的契机等方面,适时调整课堂的内容和结构,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让课堂精彩、高效。从而摆脱语文教学费时多,见效慢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课堂情境的生命、灵魂和基础。课堂真实应包括教材、环境、多媒体等设备的真实性,也包括生活事件、思想感情、情景氛围的真实,等等。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情境,走进生活。课堂教学呈现生活情景的逼真性与师生感悟教学情景的真切性的统一,使学生有一种眼见其物,耳闻其声,心感其情,身临其境之感。但仅仅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引领下,遵循生活的逻辑,坚持生命叙事的方式,以儿童为主角,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编写的教学文本。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准确把握教材,合理重构教材,有利于将静态的文本激活,产生出有效的"溢出",让课堂教学更有效。那么教师如何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走进课堂,让教学产生出超越预设的"溢出效应"呢?我想,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文本,解读文本,实现与教材的同  相似文献   

19.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新增设的必修模块,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教育职能。由于条件所限,教材不可能对各地的乡土文化资源面面俱到地挖掘展示,这就需要我们一线高中政治教师对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并以合适的途径呈现给学生,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家乡的了解、认同和热爱,更好地彰显文化生活的教育功能。让本地资源走进学生、走进课堂,根据实际需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把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更加生活化,增强文化生活教学的 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教学必须走进学生,让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建构。这需要有个开放的空间,给学生以心灵自由。师生共同回归生活,寻找真实生活的体验。"真"就是说实话办实事。只有回归生活,师生共同营造开放的课堂,学生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