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色彩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社会礼制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全面探析明清时期色彩的演变发展、思想流变及其文化内涵,对弘扬传统色彩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明清时期的4本典籍文本为语料,提出一种基于文本挖掘进行明清时期色彩知识探究的研究方法,通过实体标注、实体关系抽取、色彩演变分析、色彩与社会阶层关系探究,探索明清时期色彩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其文化内涵。与传统方法相比,文章通过量化的方式更加清晰地展现了明清时期色彩的演变特征;通过分析文本内容,进一步发现明清时期色彩等级随着政治、经济、染色工艺的变化,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分析结果得到历史学、艺术学相关研究资料的佐证,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陈超 《传媒》2015,(21):62-64
色彩是动画电影中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当前我国动画电影由于过多效仿西方动画的配色理念,造成了民族文化底蕴的缺失.本文以《大闹天宫》和《山水情》两部经典国产动画电影为例,通过对影片传统文化色彩特点的探求,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语言是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认为坚持本民族色彩文化之源,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动画的色彩理念,才是我国动画电影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建筑色彩是其建筑文化的独特体现,李家大院是一座反映晋南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其建筑色彩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构成,又体现了同地域和文化背景共生的理念,同时还融入了西方和中国南方色彩的因素.本论文通过实地调查,逐步解读李家大院从总体到单体,再到局部的色彩,进而分析李家大院在色彩构成上的特征,通过调查与分析来探寻晋南李家大院建筑色彩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力求对传统建筑色彩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邓兴兴 《传媒》2015,(23):65-67
3D动画电影《兔侠传奇》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深刻诠释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兼爱、诚信等精深的哲学思想.本文从影片的文化内涵、场景、色彩及声音等方面探讨其蕴涵的中国元素,分析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和影响,有助于消解西方强势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促进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字刚 《大观周刊》2012,(43):50-50
中国现代重彩画兼容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传统和壁画结合以一个新的独特的装饰风味和艳丽的色彩占有中国画坛的一席之地。在世界经济、文化互相交融的今天,新的环境下、新的观念与新的材质的引入使中国工笔重彩在继承传统同时而发展所谓的现代工笔重彩画。在色彩上、材质上、题材上的多样性,无疑为当今中国绘画坛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并且为中国绘画领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因此现代工笔重彩对传统工笔重彩的继承与发展对扩展中国画生存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佛教美术包含雕塑、壁画、色彩和结构造型等艺术形式,在传入中国后因其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与传统绘画相融共通,成为对中国传统绘画影响最大的外来艺术。古代佛教美术以思想文化为媒介,完善了传统绘画内容和表现形式,促成中国传统绘画内容形式的主动式改变,给中国传统绘画的衍化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藏文化的色彩象征在社会化的演绎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象征系统。色彩象征在西藏面具艺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色彩得到了具体的人格化和神格化。本文主要通过对色彩象征的生成原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西藏文化的色彩象征和西藏面具的色彩象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藏戏面具与羌姆面具的色彩象征进行了探究,从而对西藏面具艺术中蕴含的色彩美感进行赏析,推动西藏面具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莎 《中国传媒科技》2014,(10):107-107
<正>传统纹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直贯穿于中国复杂的多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它突出的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文风俗,具有反映时代特征和艺术价值的意义,被现代人广泛的应用于设计行业。意在从传统纹样在平面设计的影响,看出传统纹样在平面设计中图案的使用和色彩的搭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陈闯 《出版广角》2016,(22):66-68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从主题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到色彩设计都开始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动画学派”.当下,在中国动画面临外国动画不断冲击的背景下,发掘中国文化元素,传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片成为我们振兴国产动画事业的必由之路.《大鱼海棠》作为一部优秀的国产动画电影,在发掘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上取得了成功,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深具人文色彩的民族资本。它代表了民族的特色、属性,象征着民族核心的价值取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变幻,传统文明在历史前进中实现自我革新,成为  相似文献   

11.
王卫霞 《编辑学报》2017,29(5):420-423
中医药期刊编辑工作不仅体现在栏目设计、选题策划、论文评审选择、文稿加工修改等方面,作为学术研究者和学术传承人,在凝聚人才、汇聚成果和引领学术等方面,中医药编辑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编辑在中医药事业中的价值作用进行思考,并从中医药传播、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4个方面进行阐释.认为中医药期刊编辑要充分利用学术期刊这一文化载体,推动中医药向世界传播和发展,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图书馆人文化定位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定位出发,分析了在经济大潮冲击下,现代图书馆人精神世界的尴尬冲突,就图书馆存在价值、市场经济规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图书馆人正确的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各方面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始走向现代化。在图书的收藏、阅读、使用、传播方面,延续千年的传统私人藏书楼已不能发挥传播文明,教育民众的作用。在一批官员、学者的积极推动下,中国近代的图书馆事业由此诞生。陶风楼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是在清两江总督端方的支持下,由号称“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的著名历史学家、版本学家、藏书家缪荃孙创建,由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柳诒征振兴发展起来。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陶风楼堪称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精神,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文化的传承是通过图书馆文献保存未实现的。所以,文化传承本身必然离不开图书馆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达变求新的文化理念,也促进图书馆文化的创新建设。文章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提出研究图书馆文化中的服务管理新视角:拓宽读者阅读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增进图书馆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广西中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广西工业重点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有关中药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将1997-2006年的广西中药专利申请分别按发明类型、职务与非职务发明、治疗疾病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以研究广西中药产业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依据分析结果,建议尽快建设广西中药现代化技术研发共享平台和特色中医药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确保广西中药产业 “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中国西部四十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则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仍然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西部动漫产业也在努力的发展,迎着好兆头,民族动漫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许建业 《图书馆》2006,(6):36-38
通过对中国大众文化发展历程及其特征的阐述,分析了当代中国公共图书馆所处的大众文化环境与社会期望,初步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关系和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淄博市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结合该馆多年来采取的积极举措,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色优势,并提出路径优化的对策建议,旨在更好地依托公共图书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不仅有助于中华文化的收藏与传承,更是增强全国人民文化自信,铸造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图书馆事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图书馆本体职责中的技术、馆员、物理空间以及社会协同下的行业融合、跨界推广、跨区域国家战略与国际化视野出发,分析其助力路径。通过顶层设计和理论与实践研究,明确图书馆职能与主体优势,借助跨域合作和国家战略,实现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中,包含了许多中国古老的出版文化元素:汉字,笔、墨、纸,简册,活字印刷,卷轴等.一部中国出版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当代中国出版人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明、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