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是记叙文写作的重点,而巧妙安排人物的出场是人物塑造成功的关键之一.以下是几种简单、实用的人物出场的安排方法.  相似文献   

2.
1.学习用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学会通过小事来写人物;2.要善于围绕中心事件来写人物,不让人物游离于事件之外;3.用细节表现人物个性;4.精心选择细节,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有个性的人物才可能是真实可信的人物。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物。有个性的人物才可能是有感染力的人物。因为记叙文的功用就是感染人。有个性的人物才是栩栩如生的,才富有感染力。所以,写人物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写出人物最突出、最鲜明的思想特征、个性特征,使人物活生生地“立”起来。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  相似文献   

3.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六上的一篇历史小话剧,是一个剧本. 一、用明亮的眼睛发现剧本的特点 师:剧本和我们平常读的一些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剧本开头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生:剧本分为独幕或多幕,这一课是两幕. 生:剧本全是人物对话. 师:只有人物对话?这样说准确吗? 生:除了人物对话,还有人物的动作、表情. 师:人物的动作、表情是不能自己说出来的,蔺相如不能在说话的时候加上一句"我笑笑说"或者"我意味深长地说".那么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用什么办法把它表现出来? 生:小括号里交代了人物的动作、表情.方括号是说这一幕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物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教会学生准确地朗读人物对话,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人物形象,而且对学生掌握人物对话形式、人物语言表达方法和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寇丽莉 《文教资料》2008,(22):24-2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短篇小说家,她在短篇小说创作技巧领域的探索以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对现代短篇小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物塑造是其作品的显著特色之一,曼斯菲尔德在人物塑造上巧妙地采用了间接人物塑造的方法.本文旨在研究曼斯菲尔德在人物塑造上运用的写作技巧,以及这些独特的写作技巧在成功塑造人物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比较了直接人物塑造与间接人物塑造两种手法的优点及局限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了曼斯菲尔德问接人物塑造的写作技巧,包括:细节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和多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6.
社群合唱队是莫里森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社群中个人对人物的评价通常说明了人物行为的动机和性质、人物的性格,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行动和性格.社群中群体对人物的评价常常表明社群对人物的看法和态度,它引导我们关注社群的风俗习惯、传统信仰和缺陷等.莫里森正是通过社群中个人和群体对人物行动的评价,提醒我们要把人物纳入到黑人社群的生存际遇中去认识去评判.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给学生上“创作实习”课时,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1].  相似文献   

8.
【总体阅读思考】 1、本文在人物刻画方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技巧? 2、与消息和记叙文相比较,本文有何特点?【阅读入门指津】在“自读提示”中,编者说这是一篇人物特写,其实不然,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与人物通讯同属于新闻体裁,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如报道的都是真实、典型的新闻人物,都要求有时效性等;但二者又有一定的区别:人物通讯选材相当广泛,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可以不断变换,人物的各种背景可以充分地交代,人物的事迹可以充分地展开.一句话,人物通讯在主题的统帅下,注意材料的多姿、多采、多样.人物特写却有所不同,它报道的对象虽然是先进人物,但大多是政治家、专家、学者、演员、体育名星以及有某一  相似文献   

9.
《汤姆·琼斯》是菲尔丁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塑造了形形色色各个阶级的众多人物,且很多人物都性格鲜明,人物是小说成功的重要条件.本文主要叙述了菲尔丁在《汤姆·琼斯》中塑造人物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唐霞  王琳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6):103-105
扁形人物,指性格单一的人物,是英国小说美学家E.M.Forster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圣经中该隐与亚伯即属于扁形人物,福斯特认为,扁形人物就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只有少数一两种固定性格特征的人物,而与之对应的术语是"圆形人物"。在一个复杂的小说中,扁形人物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必须与圆形人物相结合。只有在二元对立的关照下,扁形人物才有存在的价值。该隐与亚伯就是二元对立关照下扁形人物塑造的典范,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有助于揭示人物尤其是扁形人物的性格特征,展露并解决故事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河流上不能没有人物,更不能没有典型人物.在过去有限的创作时间里,我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而且今后还可能遵循这个原则.始终绕不过的是我所写的人物还不能算是典型人物,严格的说只能是某一类型的人物或说非常浅陋的初级阶段的“典型人物”.这类人物在情感造型上往往是单一性的,静态的,平面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扁型人物.比如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选择的人物资源首先应当是我们国家的先进人物、时代楷模,这是由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决定的,通过用先进人物的高尚思想来引导学生.但是,不能认为人物资源只能是先进人物,也可以是"小人物",甚至是负面人物.人生道路有无数条,每一条道路都有给后人启示或是警示的地方.运用好这些人物资源,特别是先进人物资源,并不是像在传统教学中简单地介绍人物事迹,也不同于旧时代塑造的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在当今时代,发挥好人物资源在高中政治课中的作用是一项艺术.为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认知叙事学作为经典叙事学的跨学科延伸,致力于建构叙事阅读的普遍理论,读者对人物的认知过程研究是认知叙事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介绍三类人物认知理论,即人物思维风格的认知研究、人物思维的认知过程及综合的人物认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们既可用认知理论来深入研究人物的思维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叙事交流的效果,也可以用认知理论来研究读者对人物及其思维的认知过程.前一种方法是对修辞叙事理论的丰富,后一种方法则是认知诗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是历史人物编织的画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并作出恰如其分的科学结论,是个复杂的问题.本文仅就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中的几个问题,略陈浅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5.
元青花的名声越来越噪,这其中有一点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元青花非常稀少和珍贵,但是有人物纹的元青花更加珍贵.而且元青花上的人物纹都是历史真实人物,戏曲传唱人物和民间脍炙人口的传说人物.  相似文献   

16.
史峰 《初中生》2015,(20):14-15
一篇好的作文,除了主题鲜明、结构合理、语言优美的要求之外,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也很重要.作文如果刻画好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读者就会被人物心理“同化”,则会认定你的作文“写得好”.有同学认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隐秘”的东西,不太好“展示”.其实,只要掌握了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示技巧,心理活动就会变得“隐而不秘”.作家琼瑶最会在她的小说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惟妙惟肖的心理活动是琼瑶小说“深得人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总体阅读思考】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一般说来,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一是传记式,主要报道人物光辉的一生,如报道雷锋先进事迹的《伟大的战士》等.其特点是主要写人物的成长过程、业绩、先进思想等一生事迹.二是片断式,只写先进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其特点是不写人物“全貌”,着重写人物的一件事、一个特点或一个生动的镜头,以此反映时代的思想光华,或闪耀在人物心灵的火花.三是群像式,即一篇通讯中写多个先进人物.这篇人物通讯,明显地属于第三种类型。阅读本文,要注意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把握: 1、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2、作者对李克会这个新时期农民的典型是如何刻画的? 3、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写到老秀才的梦?文章标题为什么用“银杏树下?”  相似文献   

18.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是的,留在人们脑海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印象是那样的深刻,尽管时光流逝也是难以磨灭的.然而,留下的这些历史人物却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那个是真,那个是假,有多少真实性,这都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剖析,以还他一个本来的面目.只有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才能使被评价的历史人物更贴近历史真实.身前功名,身后是非,凡人如此,伟人尤甚.一个时代固然有一个时代评判的标准,然而历史终将会对每一个历史人物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言为心声,作品中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最能反映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了如何指导学生提高朗读的能力,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的艺术荑,让课文中的人物在学生心中充分活起来,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一个成功的人物是一篇小说成功的基石,一个成功人物的言行刻画往往是解码这个人物的关键.本文尝试从小说人物言行中较常见的“人称”入手,通过“还原法”与“比较法”,对小说中不同的人称使用进行分析,引领学生走进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寻找到一条师生都较为容易掌握的常态化的“小说人物阅读”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