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张之洞和盛宣怀在倡修粤汉铁路问题上由通力合作到分道扬镳恩怨关系的研究,推进二人关系研究,全面了解我国早期铁路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成败得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某些鉴戒。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认为芦汉铁路的建设是振兴国力、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战略举措,该路的修建对巩固国防、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社会风气转变等都有重要作用。张之洞对芦汉铁路的筹建政策、筹款方式、线路走向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在芦汉铁路的筹建实践中,张之洞负责统领全局,并且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张之洞对芦汉铁路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4.
作为详务运动后期的领袖人物,张之洞力倡修路,并付诸于积极行动,在清朝末年主持或参与了多条铁路的修建,其修路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国的富强,并以此贯彻于修路之始终,在此过程中,张之洞排除了许多困难,为中国铁路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他在铁路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于今仍有其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袖人物,张之洞力倡修路,并付诸于积极行动。在清朝末年主持或参与了多条铁路的修建,其修路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国的富强,并以此贯彻于修路之始终。在此过程中,张之洞排除了许多困难,为中国铁路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他在铁路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于今仍有其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晚清铁路建设的主要主持人之一,张之洞的铁路外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进程.文章从铁路外债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张之洞的铁路外债观.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体现了张之洞的国家主权意识.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晚清铁路外债受制于人、利权外溢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同学少年》2011,(2):53-53
清代末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一天,一青年前来求见,张之洞看到呈上来的帖子上的名字是梁启超,因久闻此人颇有才气,便决定考考他。于是,张之洞思量了一番之后,挥笔写下一个上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相似文献   

8.
以张之洞为代表人物的晚清地方官绅集团在早期粤汉铁路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张之洞在湖广地区任职时间长达20余年,具有深厚的政治人脉基础,这使得他与湖广的地方官绅集团成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地方官绅集团在铁路建设对外交涉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政治能量与影响力。第三,粤汉铁路在从提议到借款交涉的早期阶段,地方官绅仅在张之洞的操纵下扮演了舆论发声者的角色,对铁路建设的策略选择并无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买画     
张之洞虽是晚清名臣,但长相确实不敢恭维,而且瘦弱矮小,怎么看都没有官样儿。他刚接任湖广总督时,当地的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这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个下属。画作完成后,画家公然把它挂在自己的画展上,以此聚敛人气。其他官员和百姓们听说后,纷纷赶来看画展,想一睹张之洞的“芳容”。这幅画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将本来就长得寒碜的张之洞丑化得惨不忍睹,让人看后哑然失笑。不喜欢张之洞的人因此幸灾乐祸。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在粤汉路权收回后,努力进行粤汉铁路的筹建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粤汉铁路才能从多年的筹建阶段进入全面兴工建筑的阶段,从而奠定了粤汉铁路日后全线通车的基础。张之洞在粤汉铁路筹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筑路借款,他提出了“不以铁路作抵押”的借款原则;关于筑路管理与具体的运作模式,他又提出了“官督商办,权分利共”的筑路原则。他的这些思想主张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他把这些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却给我们留下许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在 18 95 - 1898年由维新派发起的维新运动中 ,作为洋务派的重要领袖 ,张之洞曾参与其中。虽然 ,他们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与矛盾 ,但综合张之洞在运动前及运动中的表现 ,他是支持维新运动的 ,而不是“假维新”。  相似文献   

12.
一般人只关注到张之洞三次保荐黄遵宪,据此认为两人关系亲密,其实黄遵宪与张之洞积怨甚深,且其来有自。俩人的矛盾,表面上看是由一个个具体事件和不同的个性引起的,但本质上是黄遵宪的维新思想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的矛盾。对俩之关系,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3.
盐铁官营,是我国封建社会盐制度的主轴,这一制度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就由御史大夫桑弘羊主持制订.当时其目的是“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奢,绝兼并之路”,并指出盐铁之利可“足军旅之费,佐面姓之急,务蓄积以备乏食.”及至清代,盐铁官营制仍被沿袭下来,且盐税收入成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国家岁入之款,盐课为一大宗.但是在清代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和人们经济观念的增强,加之盐的产与销并非一时一地之事,有的产地与销地远距千里,清政府的控制鞭长莫及.因而有清一代,私盐盛行,特别是湖广地区,私盐充斥,私贩活动频繁.本文试就清代湖广地区的私盐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是推动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卓越先驱,曾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近代师范教育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加速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近代中国史上的风云人物,张之洞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其主政山西、广东期间扶持、发展教育,在这些地方的教育尝试,为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张之洞曾长期主政湖北,并在湖北推行了系列教育改革。张之洞在湖北的教育改革初以培养实学人才、满足近代工业需要、脱去传统八股影响为主,后则从教育制度、师资队伍、教材等各个方面,对湖北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并从经费上为湖北教育提供保障,使湖北成为当时中国教育最为领先的省份,对湖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清王朝国势日衰,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才尽”的条件下,张之洞在开办实业方面颇有作为,尤其他在任湖广总管时创办的汉阳铁厂影响深远。汉阳铁厂从选址、经费的筹措、设备的购置、人员的配备以及内部的经营和管理都与张之洞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张之洞就没有汉阳铁厂。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癸卯学制的出台离不开张之洞的努力和他的“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而张之洞的诸多教育观念,如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讲究次序、突出重点的办学思想;强调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中学”的至尊地位等又通过癸卯学制,部分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8.
“清流”时期的张之洞,由名士而跻清要;督抚时期的张之洞,由洋务而成名臣。名士必有异言异行,名臣必有异常政绩。所谓内外有别,张之洞对待国人的异言异行,不一定适用于外人;文化背景不同,外人对张之洞异言异行的反应,肯定也不同于国人。无论如何,张之洞与德国人的交往史,既表现出他的为政手段,又暴露出他的对外认识和洋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为楚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的教育都已经出现改革,但湖北还处于传统教育阶段。1889年晚清重臣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在任职的17年间,他改革旧式书院,创办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推动了湖北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20.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练兵处的成立推动了清末的军事变革,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张之洞作为地方督抚的代表,围绕练兵经费、营制饷章、后勤体制和学堂章制等方面同练兵处之间的关系既有调适,也有抵拒。透视张之洞与晚清练兵处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为我们透彻地了解晚清军事改革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