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其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被选入苏教版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语文》第三册。这折戏着重刻画了窦娥善良美丽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了窦娥负屈含冤却不甘于屈从命运的抗争精神。《教学参考书》对“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实现,作了这样的解释:作者充分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使戏剧情节进入到理想化的境界,这种“如愿以偿、天遂人愿”的写法,虽不现实,但符合人民的愿望,是理想的颂歌。  相似文献   

2.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认为把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关汉卿在作品里塑造了一位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的典型——窦娥。最能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情节是她在刑场上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是让旁观之人马上明白她蒙冤;“六月飞雪”是希望上天能感应到她的冤屈,昭显“异象”表明她受冤。“亢旱三年”是希望自己能像东海孝妇一样,苍天能来惩罚“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官吏。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强烈、深刻,表达了窦娥这一封建社会里手无寸铁的弱女子在面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屠刀时…  相似文献   

3.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窦娥冤》能够位于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首,除窦娥被误判错杀外,窦娥的善良反衬其冤,窦娥怨天怨地凸显其冤,窦娥的三桩誓愿验证其冤,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三桩誓愿,以"愿"验"怨",涉及人物一桩比一桩多,延展时间一桩比一桩长,奇异程度一桩比一桩高,使窦娥之冤,"惊天地,泣鬼神",实乃千古奇冤。但是笔者认为,窦娥为验证自己冤屈发三桩誓愿,数量并不为多,方式却极为不妥;若念楚州苍生苦,纵是奇冤也不该。  相似文献   

4.
课文《窦娥冤》选自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这折戏是窦剧的高潮,主要是描写主人公窦娥被押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剧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又以三桩誓愿最为突出。这折戏共由十支曲子组成,开头两支曲子为窦娥在押解赴刑场途中所唱。“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两句平常如话的唱词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现实及封建司法机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草菅人命的罪恶。“叫声屈动地惊天”,既点出全剧的戏眼“屈”(冤),又唱出了窦娥衔冤负屈的满腔悲愤;而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作为经典作品历来都入选高中课本(人教版1。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不愿含冤而死的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稍加点拨后学生对第一、第二桩誓愿都能理解,可是不能理解第三桩誓愿。当我解释说窦娥唱出“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辩”,说明“亢旱三年”这个誓愿表明窦娥要惩治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  相似文献   

6.
关汉卿的名杂剧《窦娥冤》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主人公窦娥作为一个永恒的悲剧形象在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她临死之前发下的三桩誓愿已经深深定格在我们的心中。笔认为,《窦娥冤》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艺术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得益于作善于在剧本中巧妙地运用矛盾这一艺术手法,使读在矛盾中感受窦娥的冤屈和无奈。在矛盾中感受窦娥的痛苦和悲愤.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感情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主人公窦娥作为一个永恒的悲剧形象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王国维评价说:“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考》剧本的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在本折中窦娥一开始就指天斥地,控诉天地鬼神的不公,后来却又寄希望于天地鬼神而发下了三桩誓愿,并且都一一得到了实现。这实际上是一组矛盾的情节,可是,很多论者都对此忽略不见,而仅仅从窦娥的反抗精神上进行阐释,认为这突出了窦娥的反抗性,表现了她刚烈坚强的性格。我认为,此说甚是偏颇。杂剧的题目是《窦娥冤》,可见作者的本意是…  相似文献   

8.
《窦娥冤》是伟大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第三折:行斩。在临刑前,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大誓愿相继应验,有力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罪恶。作者运用天地震惊、人神共思的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窦娥含冤莫申的悲愤和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人民要求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窦娥的“三大誓愿”的层递性呢?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  相似文献   

9.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窦娥冤》第三折,因此在教学中更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她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从骂官府进而骂天地,否定了封建统治者宣扬的一切秩序。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  相似文献   

10.
《窦娥冤》一是新、老教材中保留的教读课。窦娥临刑发出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感天动地,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而,面对窦娥的三桩誓愿。学生往往对第三桩誓愿产生质疑:窦娥为何只顾一己私利,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楚州亢旱三年”,窦娥是不是太自私了?  相似文献   

11.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选入高中语课本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一直以来,“心灵善良”和“反抗精神”已经成为广大读附着在窦娥身上的两处形象标识。然而.随着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以及其他社会思潮对学批评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充实.窦娥身上似乎已存定论的“心灵善良”这一形象标识却遭到了质疑.红帆先生在《窦娥的另一种悲剧》(《杂报)2003年6月17日)中认为:“看来对于她,善德。只是讲私德;公德,可能连如何写都不清楚。”其理由是,“窦女士对自己的家人的确是考虑周详,可对不认识的人却是那般冷酷无情。她怕婆婆伤心而避走别街.却在深信自己誓言必会实现的心态下发出累及无辜的毒愿。”无独有偶。笔在课堂上也曾听到学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窦娥并不善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杨健在《戏剧》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关汉卿的《窦娥冤》被公认为是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神权的代表性作品。但是文本中存在诸多疑点.如桃杌的“有罪推定”、窦娥“三桩誓愿”的内在冲突、窦天章的礼教宣喻等情节。长期得不到完满解释。实际上,该剧反映了元代游牧文明落后的奴隶制度与农耕文明先进的封建制度的激烈冲突.表达了民间大众坚持封建传统的顽强意志。  相似文献   

13.
马华 《考试周刊》2013,(19):23-23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作品通过善恶的斗争,以善良的窦娥毁灭告终,表现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与抗议,使得窦娥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窦娥冤》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作为我国的悲剧艺术的典型范例,被节选录入高中语文教材。传统评价一直认为,《窦娥冤》作为我国悲剧艺术的典范,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价值主要就是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既表现了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闪烁着浪漫主义的理想的光辉;并认为该剧第三折,也即课文所节选的部分的浪漫主义情节,正是这一悲剧的精华所在。它让在现实社会中已陷入彻底绝望境地的窦娥临死前对天誓愿,并一一实现,让窦娥的反抗突然变得惊天动地,又让代表当时统治者执法的官吏们显示恐惧和渺小,以为…  相似文献   

15.
细说《窦娥冤》中三桩誓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文《窦娥冤》选自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这折戏是窦剧的高潮 ,主要是描写主人公窦娥被押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剧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其中又以三桩誓愿最为突出。这折戏共由十支曲子组成 ,开头两支曲子为窦娥在押解赴刑场途中所唱。“没来由犯王法 ,不提防遭刑宪”两句平常如话的唱词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现实及封建司法机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草菅人命的罪恶。“叫声屈动地惊天” ,既点出全剧的戏眼“屈”(冤 ) ,又唱出了窦娥衔冤负屈的满腔悲愤 ;而“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 ,…  相似文献   

16.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于“中国文学”课的性质和教学要求已有了较多的了解。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学习元明清及近代、现代、当代的文学,共有作品31篇。现对学习要点进行提示。(按主教材作品篇目序号排列)39.《窦娥冤·法场》《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通过窦娥的冤狱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滥刑虐政、残民以逞的罪恶。《窦娥冤》的剧情梗概。“法场”一折是全剧的高潮戏,集中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在这折戏中,窦娥尽情倾诉了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怨愤。窦娥的形象是通过三部分内容来表现的:被押赴刑场时的哭诉;赴  相似文献   

17.
《窦娥冤》中通过主人公窦娥临刑之前所发的三桩誓愿,反映出在那个时代人民的反抗性。这一点,为历代评论所认可,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窦娥的反抗性,笔认为应仔细思考,慎重作答。  相似文献   

18.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大都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不可,但如果统而论之,说窦娥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则是言过其实。窦娥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与作者的反抗精神,事实上仅是一种表面…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在他的著名杂剧《窦娥冤》中安排了这样的情节:流氓张驴儿想用药毒死蔡婆婆,没想到反害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到官府诬告窦娥,窦娥被判成死罪,临刑时,窦娥指天发下了“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结果都应验了。  相似文献   

20.
正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创作的悲剧《窦娥冤》,历来为人称道。对"三桩誓愿",人教版教参认为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反映了人民对于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但如果以现代眼光来审视,则有违背情理、殃及无辜的问题。在提倡民主法治、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含有"以暴制暴"思想的作品会导致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认为个人遭遇不公后,可以报复社会。关汉卿一生著作颇丰,杂剧、散曲都有不少作品传世。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的杂剧《窦娥冤》,位列元曲四大悲剧之一,居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首,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