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形式、认识领域、认识规律、认识功能,更不足以解释人类的认识史。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形式。体验认识,也是人类的认识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形式、认识领域、认识规律、认识功能,更不足以解释人类的认识史。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形式。体验认识,也是人类的认识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的意识形式”,知识论把人生作为对象来认识,获得的是人的知识,未必理解人的价值。而…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际上,认识在其发展过程中,除采取这两种形式外,还应该有一种重要的形式。这种形式,我们暂且称之为“智性认识”。 1 所谓智性认识,即是认识主体依据各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确定活动目标、描述活动结果、筹划活动方略的认识形式。它包括“目的”、“设想”、“决策”三个相互联系的认识环节。目的,是认识主体明确欲达境地、确定活动目标或活动方向的认识环节;设想,是认识主体对未来活动结果或未来事物基本属性和基本状况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际上,认识在其发展过程中,除采取这两种形式外,还应该有一种重要的形式。这种形式,我们暂且称之为“智性认识”。 1 所谓智性认识,即是认识主体依据各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确定活动目标、描述活动结果、筹划活动方略的认识形式。它包括“目的”、“设想”、“决策”三个相互联系的认识环节。目的,是认识主体明确欲达境地、确定活动目标或活动方向的认识环节;设想,是认识主体对未来活动结果或未来事物基本属性和基本状况的  相似文献   

6.
自《中华读书报》整版刊出新学院网站关于新诗形式的讨论稿《“新”其形式须是“诗”》一文后,在文学界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中国作家网、新华网、光明网、无名指文学网等网站均全文转载了这篇讨论稿,诗生活网、故乡等著名文学网站也都出现了与此相关的评论文字,有赞之为“振奋人心”,有贬之为“危险倾向”.新学院的网友对此作了回应.现刊出对该讨论稿的两则反馈意见,并选录新学院网友对这一话题的进一步讨论,以期深化对新诗形式的认识: 附原讨论稿主要观点:观点一,欲新中国之诗,必新诗歌之形式;欲新诗歌之形式,必从音韵节奏入手。观点二,汉语之有平仄,是一个现实,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所以,训练诗人对平仄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观点三,民国时候的诗人是有国学功底的,他们谈“断裂”,实际上是难以断裂.而今天,很多诗人没有古诗文功底,想不断裂也不行。观点四,所谓“内在节奏”实际上是一个比喻,指的是谋篇布局方面的东西。这并不是我要说的原始意义的节奏本身。如果过分地强调它,则它就会成为我们不讲究外在节奏的一个借口。  相似文献   

7.
王尚文先生在《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语文学习》2007年第l期)一文中指出,文学应该成为“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成为“人之为人的外在规范”,成为“自觉的必然的向往和追求”。这种需要和追求是人的行为动作的原动力,这其中“体验”就是必由之路。然而,当前文学教育的弊病在于重“情感”轻“体验”,缺失了多元解读的基础,颠倒了“情感”与“体验”的流程。那么,文学教育中的体验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相似文献   

8.
“尊重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标中的新理念。那么,何谓“体验”,如何“尊重”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体验的涵义体验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主体把自身当成客体,从而获得关于客体信息的一种感知方式。体验包括心理体验和实践体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常以心理体验为主。心理体验,指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做客体,使自己暂时根据客体所处的环境、立场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这种体验中去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二、尊重学生体验的几个误区及对策1.曲解“尊重”———偏离主题不指正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9.
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抽象”和“具体”这两个词经常在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在第一种意义上,人们把我们在感性阶段所取得的认识称为感性具体认识;把我们在理性阶段或者说思维阶段的认识称为抽象思维认识。第二种意义上的“抽象”和“具体”,是仅仅在理性认识这个较小的范围内说的。这就是说我们把理性思维阶段再区分为两个小阶段,分别称为抽象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10.
韦渊 《广东教育》2006,(10):55-56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事物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觉悟,锻炼能力,达到教育目的。体验和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形式。认知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11.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介词隐性形式”,这是一种空“语类”,无语音式(PF),但是语义解读机制会在逻辑式(LF)中把它们的意义解读出来。这种“隐性形式”可分为句法“隐性形式”和话语“隐性形式”两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这种“隐性形式”在英汉语中并非处于完全对称状态,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避免走进认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论述阐明写作要经历两个基本阶段——认识阶段和表达阶段。学生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感知、思考、体悟,或者通过对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形式的欣赏品味,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这实际上是学生逐步完成一系列体验的过程。体验得越丰富,越深刻,那么眼前的世界就越宽阔,越精彩,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生动感人。可见,学生体验对其写作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体验是写作表达的基础,体验是写作表达的前提,体验也是写作表达的过程。本文着重论说如何丰富学生的体验,进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时,我发现教科书中反映季节味浓厚的内容与学习时室外的景象错位,老师与学生不能切身体验书中所描绘的景象。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知识和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对外境的体验几乎全部借助于直观思维。如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所言:“儿童就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因而,对于儿童来说,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孩子认识途径的光辉。而学习内容与时令相悖,无疑阻断了孩子思维的翅膀。如此,我们何不放慢“春天的脚步”。  相似文献   

14.
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是两次教研活动。上学期我们有幸参加了两场较大的业内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观摩的公开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各种形式的读中让学生感悟课文,联系实际说出感受。时下的语文课堂“感悟”“体验”渐成了一种时尚。似乎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改革新理念: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现“人文性”。只有少部分教师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于是,  相似文献   

15.
“体验”是指活动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本身或相关内容所产生的感受、领悟和欣赏等情感共振现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则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产生真切感受的基础上,获得相关的经验,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在《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中则表述为: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经历和体验,从而有效达成这一“目标”呢芽以下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两个教学片断的对比分析,谈一些我们的认识和思考。片断一:师:小朋…  相似文献   

16.
文学欣赏是需要距离的,并且这距离必须是“适度”的。这是因为: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需要欣赏者将感觉、知觉、想象、情绪、理解等心理因素全部投入,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性观照与情绪体验来获得精神的愉悦。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是美感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英国心  相似文献   

17.
在物理学中,关于“重量”的定义,常见有两种形式。其一,“重量”就是重力;其二,“重量”乃是作用于支承物上的力。这两个定义是用不同的力定义了重量。下边,我们讨论究竟如何定义较为恰当?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上认为“重量”就是重力,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并且这种认识已经习以为常,成为人们的习  相似文献   

18.
教学活动是自觉能动的活动,教学不仅以感性认识的形式让学生识记概念、公式、规则和原理,而且还要通过理性认识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分析和把握课本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解题规律、方法和技巧。这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前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和把握解题规律呢?这里仅以笔者在数学复习中的一些体验来予以说明。“圆”和“相似形”这两章中有大量地关于证“比例式”和“等积式”的例习题,这类题涉及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如能熟练地掌握这类题的解法,这两章的知识就能前…  相似文献   

19.
一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体验。据笔者统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15处提到了“体验”,至于与“体验”相关的词语则更多。什么是体验?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种亲身经历,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然而, 通过对各种体验活动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一解  相似文献   

20.
体验的生成与体验型阅读教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理念时,“体验”一词是使用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一共有16处,几乎分布在“课标”的各个部分,由此可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新课程的直接实践者,我们如何去理解“体验”,实施“体验”,进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实质性的突破,这需要对体验的生成及体验型教学的构建有个清晰的认识。一、体验生成的心理分析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主要由感受、理解、情感、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因素构成,它一般是从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引发联想,并生成意义。其过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