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乒乓世界》: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打乒乓球的?叶迪生:1995年在天津举办世乒赛.倡导我们领导干部打乒乓球,那以后我就打入迷了。等到我从副市长职务上退下来,乒乓球就成了我生活中绝对不能离开的部分,一天不打乒乓球就不知道干什么好,老得问“今天哪有比赛?”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则迟到了两年的广告。 早在1995年,借着天津世乒赛的东风, 《乒乓世界》的彩页广告就已开始备受瞩 目--第1期,港资的秦皇岛金棕榈体育用品 有限公司,发布了所经销的STIGA和Yasaka的 广告;第2期,民营的北京绍发体育技术开发 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代理DONIC的广告;第 3期,同样是民营的北京卓隆体育器材用品有 限公司,发布了"郗恩庭"牌的广告。而国 有的红双喜,国内乒乓用品业规模最大的红 双喜,曾最早在《乒乓世界》上发布彩页广 告的红双喜,却突然间销声匿迹了。这一别 就是两年,从1995到1996整整两年间, 《乒乓 世界》的广告中,红双喜没有露过一次面。 红双喜干什么去了?  相似文献   

3.
乒乓圈     
赛会纪念册 1961年,北京,第26届世乒赛,中国乒乓球的春天 1995年,天津,第43届世乒赛,中国乒乓球的复兴 2005年,上海,第48届世乒赛,中国乒乓球的巅峰 第48届世乒赛,2005年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 4月30日--5月6日,上海,中国的焦点 值得珍藏的观战指南, 《乒乓世界》精华版暨第48届世乒赛珍藏纪念册。 世乒赛期间爱不释手, 世乒赛之后开卷有益。 中英文双语对照,200克铜版纸四封,内文192页,80克铜版纸。 谁来阅读?所有参赛选手,教练,所有国际乒联官员,所有世乒赛采访记者,世乒赛现场观众,遍及全国的乒乓球人群。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09,(1):108-109
《乒乓世界》:在你的运动生涯中,哪场比赛是你觉得打得最漂亮的? 王涛:我想应该是1995年世乒赛与佩尔森的那场比赛,无论是比赛状态还是技战术运用,我觉得都已经是超水平发挥了。  相似文献   

5.
2005年在上海世乒赛时采访水谷隼,是因为他在单打比赛中战胜中国台北的庄智渊,一鸣惊人。2008年《乒乓世界》再次采访水谷隼,已经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广州世乒赛团体赛中战胜了另一位中国台北队高手蒋澎龙。  相似文献   

6.
对于支持我的人,我想说谢谢你们,希望你们永远快乐;对于怀疑我的人,我希望能够用我的实力来证明自己《乒乓世界》:咱们先从世乒赛团体赛说起你觉得自己在世乒赛上的发挥怎么样?王楠:我觉得还行吧。我知道,主要是我对朝鲜那场球输了一分,所以大家格外关注我。《乒乓世界》:压力有些大?  相似文献   

7.
《乒乓世界》:咱们先从世乒赛团体赛说起,你觉得自己在世乒赛上的发挥怎么样?王楠:我觉得还行吧。我知道,主要是我对朝鲜那场球输了一分,所以大家格外关注我。《乒乓世界》:压力有些大?王楠:不是,输朝鲜第一场不是因为压力。我真的没有什么压力,那会儿我觉得还没到有压力的时候。可能是觉得以前我们打过,不来梅时,  相似文献   

8.
阿甘的话     
《乒乓世界》2003,(6):i002-i002
嗨,你们好,由于世乒赛的原因,这一期《乒乓世界》推迟十天出刊,大家也就迟了十天才见到阿甘,有没有想念我啊?呵呵,我可是很想念你们啊。  相似文献   

9.
陈洁 《乒乓世界》2001,(8):27-27
在大阪世乒赛期间碰到耿丽娟,听说我是《乒乓世界》的记者,她马上说道:“我在加拿大经常看《乒乓世界》。任海外打球,我们都把《乒乓世界》当作了解国内乒乓球的一个窗口。你们的杂志现在的确越办越好了。”她这么一说,把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相似文献   

10.
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于2005年4月30日-5月6日在上海举行(同届团体赛于2006年在德国不来梅市举行)。这是继1961年北京第26届和1995年天津第43届世乒赛之后,中国第三次举办世乒赛。与本届单项赛同时还将举行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世界乒乓化博览会和世界冠军回故乡等活动。开幕式定于4月30日晚在上海外滩(外滩邮政支局,200002,另有“外滩”风景日戳)举行。  相似文献   

11.
陈洁 《乒乓世界》2005,(7):53-53
上海世乒赛是我在《乒乓世界》工作的6年中第4次采访的世界锦标赛,如果说前几次的采访让我感受到了世界比赛的新鲜.刺激的话,那么这次留给我更多的是回味和感动。  相似文献   

12.
(这篇通讯是我在《中国体育报》工作期间采写成的,发表在1995年2,底,见报原文长达7000多字。从1986年开始报道乒乓球项目,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男队从辉煌到低谷,又从低谷中跃上世界之巅的艰难历程。蔡振华率领男队将士卧薪尝胆的日子里,我很多次被他们感动。平日里看在眼中、记在心里的点点滴滴汇成了这个长篇通讯,赶在第43届世乒赛前发表了。蔡振华获得中国体育电视奖历史上第一位最佳教练员奖之后。我翻出了这篇文章。作为一名体育记者,接触乒乓球界16年,我始终觉得天津世乒赛和研之前的几年是最值得记录的。蔡振华的人格魅力、胆略智慧在危难之时彰显。有些人可能在7年前的《中国体育报》上看过全文了,这次我节选了这篇文章的大部分,让所有喜爱乒乓球的人与中国乒乓球队的将士们一起重温一下那段日子。)  相似文献   

13.
(这篇通讯是我在《中国体育报》工作期间采写成的,发表在1995年2月底,见报原文长达7000多字。 从1986年开始报道乒乓球项目,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男队从辉煌到低谷,又从低谷中跃上世界之巅的艰难历程。蔡振华率领男队将士卧薪尝胆的日子里,我很多次被他们感动。平日里看在眼中、记在心里的点点滴滴汇成了这个长篇通讯,赶在第43届世乒赛前发表了。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06,(6):30-31
《乒乓世界》:跟大家说说你的这次比赛吧?王皓:说啥呀?比赛啊?嘿嘿,打得不错。《乒乓世界》:只是打得不错?太谦虚了吧?王皓:确切地讲,应该是比我自己赛前的预期好很多,这跟封闭训练有直接关系。自己在封闭训练中的状态,包括保持状态都非常不错。这次世乒赛,虽然小组赛我打得不多,只有三场,对手除了荷兰的凯恩以外都一般,也只是找找感觉  相似文献   

15.
《乒乓世界》2010,(7):34-35
《乒乓世界》:应该说你从封闭训练开始就在为世乒赛上场努力了,所以这次的世乒赛之旅就从封闭训练说起吧?  相似文献   

16.
马淑云 《乒乓世界》2003,(8):i007-i007
我没有精湛的球技,也没有值得炫耀的经历,但对小小的乒乓球散发出的魔力,却始终无法抗拒。1995年天津世乒赛上中国队的“大包大揽”带我走进了“乒乓世界”:惊叹球殿堂里那一笔笔传奇般的荣誉,折服于前人创造的无限辉煌,感动于青春铸就的铁壁铜墙。我  相似文献   

17.
十年一个轮回.2005.世乒赛第三次登陆中国.来到繁华的上海.来到中国乒乓球的故乡。十年了,“乒坛大姐”王楠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从辉煌顶峰到悬崖低谷.从体验乒乓到快乐乒乓.从激情澎湃到成熟稳重.从刚进国家队的小队员到国家队的顶梁柱.楠姐身上一直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执著精神。对乒乓球的热爱使她经历千山万水,走过风风雨雨.直到现在这种超然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乒乓圈     
《乒乓世界》2006,(4):8-9
国乒宣布不来梅世乒赛名单小将马龙、李晓霞榜上有名;不来梅世乒赛分组抽签揭晓、乒超首次自由人“摘牌”流动结束马林501万荣膺标王、2008年第49届广州世乒赛团体赛日期公布;彼“乒乓世界”非此《乒乓世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我与小朱     
老梁 《乒乓世界》2004,(5):i003-i003
2004年2月下旬某个风和日丽的午后,CCTV-5体育新闻部《体育故事》栏目组的几位编导聚在一处开策划会,彼时卡塔尔世乒赛临近。他们想从乒乓球迷的角度入手,打破以往世界冠军包打天下的单调局面。记者李武军提供了一份资料——2003年第9期《乒乓世界》  相似文献   

20.
从“海外兵团”到“海外使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斐 《乒乓世界》2005,(4):55-55
1993年5月20日,瑞典哥德堡,随着邓亚萍和乔红在第42届世乒赛的女单比赛中相继失手于代表新加坡和德国参赛的井浚泓和施捷后.“海外兵团”一词在媒体中的使用率达到了极致。如此余波一直未平,从1995年到2005年,几代乒乓球选手从不同的角度为“乒乓长城”诠释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