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19年第一位加拿大法语地区(魁北克)的耶稣会士抵达徐州,此后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相继来到这里传教,到1949年,共约有70多名加拿大法语区的耶稣会士活跃在徐州的传教舞台之上。这批传教士留下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文字资料,这些资料主要由以下种类组成:首先是档案资料,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大量的信函与教务管理方面的档案(如财务档案),目前这批资料保存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附近的圣.热罗姆档案馆;其次是传教士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创办的《匪徒》杂志,专门刊登反映徐州教务的文章与信息,内容涉及面很广;此外,这些传教士还留下了一些个人著述,其中重要者有盛世音的《加拿大人在中国》以及蓝文田所写的兼具研究性与资料性的著作。最后一类是实物资料:这批传教士还收集了一批中国器物,主要为生活用品与工艺品,共近两千种,其中最著名者据说是慈禧太后的“太后床”,目前这批器物为加拿大魁北克市的文明博物馆所收藏。以上这些资料丰富多样,为我们今天研究1949年前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在徐州的传教活动提供了非常丰厚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法国耶稣会士的来华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法国耶稣会士来华的动机、传教的概况及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探讨利用英法词汇的相似性,结合对文化背景的分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证明该教学实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可有效地掌握两种语言词汇,扩充学生的词汇量,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的外语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中非友好交流进程中,文化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然而,中非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型式,由于文化型式间发展的不平衡,它们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困境与障碍。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桥梁和纽带,在消解中非文化交流困境中,中国对非教育负有重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宋代以前三教论衡的大概过程,并分析了这一过程所呈现出的内容特征.在中华文化背景中发生的佛教与儒道教从价值对立到价值认同这一文化事件,为异质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共处提供了典型范例,因此它也是一个极富研究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经历和文化传统,翻译既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汇合,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本文从语义冲突、语义空缺、语义联想、民族心理、审美角度、文化背景六个方面阐述了历史和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尴尬和困难,并通过举例提出了应对这些困难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中加两国比较看我国实施"双语教学"的不可行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在中国实施双语教学是否可行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曾探讨过,当然,结论也是不同的.本文主要从中加两国比较的角度探讨了双语教学的涵义,并从师资条件、实施计划等方面说明目前在我国推行双语教学尤其是在中小学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在明清国家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机构和慈善设施,其中既有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慈善机构,也有预备仓、常平仓等仓储机构以及育婴堂、清节堂等善堂。这些慈善机构和善堂在救济灾荒、保障民生和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了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课程的理论深度、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度这三个维度对中加两国高职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其利弊,取长补短,旨在为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课程模式提出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0.
In written French, the acquisition of the nominal plural (-s) occurs earlier and faster tha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verbal plural (-nt) (Totereau, Thevenin & Fayol, 1997, Learning to Spell). The reasons for this difference are not well known.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to test two alternative hypotheses, which may provide an account of this difference by exploiting a particularity of written French: The agreement of adjectives. According to the first hypothesis, the nominal plural is acquired before the verbal plural because it is semantically grounded, unlike the latter.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the early emergence of noun agreement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s occurs more consistently than -nt. These two hypotheses lead to different predictions, that can be tested empirically, with regard to the agreement of adjectives. These predictions were studied in three experiments using sentences recall or completion tasks presented to children from 7 to 10 years old.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semantic hypothesis but reveal an impact of consistency 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