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语言是在传统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传统语言在新媒体技术下的延伸,“火星文”是现代新兴网络语言的代表,伴随着台湾劲舞团等网络游戏的流行而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所接受。在台湾的E世代中,“火星文”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次文化用语。  相似文献   

2.
“火星文”——网络传播的一种符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网络语言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火星文"除了具有网络语言的共性外其更具独特性。对"火星文"定义的把握,学界持各家之言,缺乏一个有效的说明,"火星文"为何流行也是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大众传媒是一种充斥全部时空的教育资源、教育途径、教育手段,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巨大。本文以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不同性别青少年价值观影响为目的,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沈阳市8所不同层次的初、高中以及大学共发放问卷1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102份。通过分析得出,女生在"对真爱永恒"、"一夜成名"、"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等态度方面比男生更易受大众传媒影响,并更倾向于认同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谁"动"了我的新闻——浅议动画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末台湾壹传媒集团推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样式,被其称为"动新闻",即将纪实性报道的新闻,以写实的动画方式呈现.此举立即引来不少争议,争议焦点是"动新闻"可以将用文字就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暴力、血腥等内容呈现得更加直观,并以此吸引公众眼球.  相似文献   

5.
何瑶  何春耕 《视听》2022,(3):67-69
作为电视节目的 一种重要类型,教育类青少年电视节目的 目标是把节目做得生动活泼,且具有教育意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外教育类青少年电视节目在制作观念、发展程度和具体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是节目主题存在突出正面性与注重教育性的不同,二是节目主持风格呈现颠覆"刻板印象"与张扬"我就是我"的差异,三是互动方式具有重视现...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 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7.
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电影《色·戒》,预示了近代文学史上最传奇的一宗公案"张胡恋"必将在21世纪继续燃烧。而今张爱玲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一经出版,胡兰成这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恐怕再难于尘土中清净了。《小团圆》出版后,作家学者张小虹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于电视节目低俗化的界定与批判,存在成人化语境下"当事人”缺席"审判”的争议.本文选取青少年亚文化的视角,通过对563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当下时代背景下,青少年与低俗化的互动模式已经受到收视语境及解读语境变迁的影响.客观分级与主观祛魅,使得多元开放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面对"低俗化”表现出其特有的亚文化取向的解读.电视节目低俗化的传统界定标准与媒介批判立场面临新时期青少年亚文化的考验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动漫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785名青少年完成了动漫使用行为问卷和价值观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当前青少年对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的认同感都相对较高,青少年最为认可的三项终极性价值观为家庭安全、幸福和真挚友谊,三项工具性价值观为愉快、诚实正直和独立自主;青少年认可度最低的三种终极性价值观是令人兴奋的生活、成就感和美的世界,认可度最低的工具性价值观是博爱、雄心勃勃和忠顺服从.研究还发现,动漫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动漫使用降低了青少年对成就感、公正平等和家庭安全三类终极性价值观的认可度,而提高了青少年对富有想象力、独立自主和博爱三类工具性价值观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10.
电视节目低俗化与“污名化”: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译文  郑欣 《新闻界》2012,(10):24-30
电视媒体低俗化屡禁不止,并引发广泛关注,在学界曾经持续掀起一股批判热潮。本文尝试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电视节目低俗化的诸多争议,重审"低俗"之义、之过、之治,并重新发掘电视传播场域中青少年受众的主体性。研究发现,电视节目低俗化是信息全球化、传媒市场化、文化后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歧途及大众娱乐过度解放的误区。对于低俗化的审视需要"当事人"视角的解读,尤其是要考虑青少年亚文化存在的抵抗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大众传媒是一种充斥全部时空的教育资源、教育途径、教育手段,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巨大。本文以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不同性别青少年价值观影响为目的,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沈阳市8所不同层次的初、高中以及大学共发放问卷1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102份。通过分析得出,女生在"对真爱永恒"、"一夜成名"、"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等态度方面比男生更易受大众传媒影响,并更倾向于认同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颜澍容 《青年记者》2017,(32):26-27
动漫是文化新业态,动漫产业是潜力巨大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我国喜爱动漫的观众群体越来越庞大,青少年是其中的主力军.动漫为什么受到青少年喜爱,其发展趋势如何?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试图从主体、客体及外部环境作出分析,并据此提出促进我国动漫发展的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个体的动漫接受过程 现在的青少年群体,为什么喜欢动漫,了解动漫的渠道是什么?笔者面向大学生及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60份,86%的调查者喜欢动漫;喜欢动漫的人中,喜爱动漫的时间超过5年、至今每周观看动漫的时间3小时以上的占17.7%.问卷显示,青少年接触动漫的渠道如下: 1.接受推荐.第一种是动漫作品来自身边熟人推荐,比如年龄相仿的亲友、同学.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9,(7):25-36
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描述了青少年群体中网络语言传播的"圈层"现象及其常见类型,并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网络语言圈层传播机制的路径分析,提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网络语言圈层化传播的背后其实是其认同或建构的生活方式,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传播实现了一种跨空间的远距离交往和超时空的近距离聚合,这既是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的革新,也是青少年生活方式日趋圈层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14.
王珊琪 《东南传播》2022,(4):127-129
伴随着社交媒介使用率的大幅提升,源于“火星文”与饭圈用语的字母化网络语言频频“出圈”,进入了大众日常视野中,其暧昧性与排他性的符号内涵,呈现出浓厚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围绕青少年文化表征实践形成的字母化网络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话语建构方式。通过字符的“拼贴”与价值的“同构”,风格化的意义缩写使青少年得以在互联网空间实现表达自由、情感宣泄与集体狂欢。进而论之,青少年们以字母化网络语言为载体,以“情感共同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社会议题与文化建设,为其争夺网络空间话语权积累了可观的亚文化资本。而主流话语的引导有利于青少年更有效地参与网络空间、进行自我表达,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进一步纾解话语差异、形塑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5.
翻译书稿的审稿把关一直是一个难点,如果是面向青少年的读物则争议还小一些,但是,学术性社科翻译书稿审稿中如何把好政治关,常常会引起很多争议.特别是在我们加入国际知识产权公约后,强调要尊重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的今天,更不能随意乱改作者的稿子.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网络普及率已经增至16%.有人预测,21世纪网络将会成为下一种主流生活方式.现阶段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网民中,出身"80后"、"90后"的25岁以下的青少年已超过半数.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网络是一种泛个人化传播的模式,"话语权"不再仅仅掌握在高度组织化的媒介组织中,而是分散到每一个公众,新的网络文化正将我们从仰视"众神狂欢"的年代带人"众人狂欢"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7.
浩洁 《今传媒》2016,(12):43-44
"二次元"作为一种特定媒介,一种外来文化,更作为一种产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它彰显出青少年对个体主体性的自觉追求,但另一方面作为舶来品,它是无根的文化,其孱弱的思想力、碎片化的胡乱拼接、资本的急功近利,历史与现代的剥离,虚拟与现实的模糊,对青少年思维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将会产生很深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报刊上很容易看到"备受争议的经济学家"这样的标题.争议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议,也就是学术上的争议;二是经济学家和公众之间的争议,多发生在大众媒体上.近年来的争议主要是后者,这使得一些被称为"精英"的经济学家非常沮丧,可以想象他们那种对牛弹琴的心情.的确,这些争议不过是经济学界的"社会新闻",甚至是被"黄色小报化"的争吵.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调查了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数字身份各因子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方式对312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数字身份包括"友谊驱动"、"新媒体素养"、"网络公共文化"、"兴趣驱动"四个因子。其中"友谊驱动"是青少年网络参与的主要类型。在数字身份的四个维度中"友谊驱动"和"兴趣驱动"都对"新媒体素养"产生直接显著影响,"友谊驱动"对"网络公共文化"产生直接影响,"新媒体素养"和"网络公共文化"之间没有直接作用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20.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启发了我们不仅要关注媒介传播的内容,而且应该同样关注媒介自身形式.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随着我国传媒的迅猛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使得原有的教育方式面临更新的需要.尤其是在电视的包围和网络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怎样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培养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成了国家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们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教育形态,而从媒介形式变化及其自身特征出发的研究则更强调把握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联系青少年心理,给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