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是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研究主要关注旅居者(客体)对东道国(主体)的大环境适应,而对适应的双向性和适应环境问题有所忽视。本文通过系列观察,发现了多层面跨文化适应的现象。本文指出,跨文化适应研究不应忽略主体向客体适应的逆反现象。而这种逆反适应现象会在"微观环境"下进行。微观环境的适应与微观环境的建构同步,建构过程中主次不明,双方互动协商,主客地位多有改变。  相似文献   

2.
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域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留学生产生了"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和其心理健康状况,并且探究了"跨文化适应"问题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留学生所在国家所处地区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差距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作用显著,说明文化冲击严重影响了留学生的适应状况,并影响到其心理健康。此外留学生的思乡情绪对其心理健康问题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国际化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充分了解社交媒体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应用与影响的研究,本文梳理了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且重点关注了社交媒体使用与跨文化适应的文献.梳理后发现:现有的文献基本肯定了社交媒体使用对在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多集...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涌入中国,这对中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国外留学生来讲,在不同的文化与行为习惯的差异中生活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混杂着新鲜感与困难的经历。根据沃德和Danckwortt的跨文化适应理论,跨文化适应由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组成,它们共同影响着个人的适应力和幸福感。在个人因素里,语言水平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一直很模糊。本文通过对上海交大各国来华留学生的深入访谈与问卷调查,探讨了中文水平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影响力,同时分析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有针对性地总结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培养与提升,望有助于中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两者相适应具有跨文化的性质,因而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实情况是,一些主流媒体对宗教话题严重过敏,通常采取回避、弱化甚至排斥的态度,从而造成宗教信徒对主流社会的疏离感,无助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跨文化适应。本文对宗教文化传播脱敏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提出宗教文化传播与跨文化适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攀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得以迅速发展,我国来华留学生数目逐年增加,留学生来源、背景和类别等越发复杂多样,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心理问题也愈加突出,这对各高校如何科学有效地加强培育和管理留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运用新媒体手段革新沟通模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拉近距离缩小文化差异,这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问卷方式对某高校传播学专业的中国学生和该校的外国留学生在跨文化敏感认知和意识等8个维度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外学生在跨文化敏感的7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分别是:互动参与程度、尊重文化差异、自信程度、互动喜好程度、互动关注程度、民族优越性、互动频率.但中外学生在交流欲望上没有差异.本文引用跨文化敏感研究的系列理论分析其原因并对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互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扎根理论,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首次提出跨文化传播中的"拟态家园"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业缘、屋缘和情缘,少了传统家园中的血缘和姻缘。研究发现:它是内地企业外派劳务人员通用的跨文化适应模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围绕工程展开和适合工程实施。这种强调公司、忽视个体,强调工程、忽视文化的"拟态家园"无意间在东道国的文化土壤里辟出一块异文化空间,建立了一道文化藩篱,限制了文化的民间传播渠道,不利于双方的文化交流,容易造成文化猜忌。建议让每个工程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每个外派劳务人员自觉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建立起兼顾工程与文化、集体与个人的新型"拟态家园"。  相似文献   

9.
林龑 《新闻世界》2009,(11):175-176
经济全球化要求跨国公司必须实现国际化生存和跨文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图分享彼此信息和意义的行为就是商业性跨文化传播,而跨国公司在中国特殊的儒家文化商业氛围中也必将完成其中国式的生存转型。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理念转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从文化休克、文化适应及交易性文化这三个方面还原“送礼”争端的跨文化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0.
国际化教育的普及使跨文化适应成为留学生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作为外国留学生融入当地生活的重要工具,成为留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理想载体。本文以四川大学为例,对高校留学生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出了借助调查数据和跨文化理论来提升中国高校留学生的服务工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1,(8):69-76
尽管跨文化传播的鼻祖霍尔从未提及"陌生人"这一概念,但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实存的"如何与陌生人有效相处"这一核心命题依然旁证了"陌生人"在某种程度上为跨文化传播思想之渊薮。古迪昆斯特将此概念与跨文化传播的并置开启了众多学者围绕陌生人的文化适应问题而进行的理论探索。这些以传统移民国家为背景并大多基于陌生人个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在交往场景的移动化、网络化和个体身份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新常态,陌生人经验已经普遍化的后现代语境下时刻面临失去解释力的风险。对谁是陌生人及如何与之相处的再审视和再思考表明,培养跨文化人格,成为超级跨文化交流者似乎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视阈下每一个可能的"陌生人"解决旧困局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所运用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对当今跨文化交流的启示。通过对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及影响作简介,并引用白瑞的文化适应理论及文化整合策略对其教策略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利玛窦传教策略对当今跨文化交流中既坚守自己原有文化,又融合其他文化的“的而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马兴祥  殷欣琪 《采.写.编》2020,(1):156-159,147
跨文化敏感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跨文化敏感理论模型多立足于西方文化,运用在中国跨文化敏感研究中会出现诸多不适应的情况,故进行跨文化敏感理论模型的本土化重构十分必要。在中国文化视域下,置身于文化内部发现既定的文化特质,揭示出中国文化中"中和""忠恕"等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人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才能构建出具有中国跨文化敏感特征的本土化模型。  相似文献   

14.
视觉符号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明  罗忆 《当代传播》2007,(6):22-24
符号是自然和文化联结的桥梁,在跨文化传播中,以视觉符号为载体的传播模式显得尤其重要.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由于视觉符号的感知具有直观形象化的特征,受众对所承载信息的视觉符号进行同构联想,对符号意义产生更为直接的解读,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视觉符号成为当今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表征,其物化的表现已经遍及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强调着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同一性.本文旨在研究视觉符号在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袁晶晶 《大观周刊》2012,(12):179-179
在外语教学理论的探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愈来愈受到关注。诸多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教学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探讨将该理论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相结合的实用价值,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策略,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谢点 《东南传播》2013,(5):37-39
本文考察了中国网络媒体的国际化现状,发现文化差异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而引入了跨文化敏感这个概念,探讨了在产品的需求属性和文化跨度不同的情况下,跨文化敏感对中国网络媒体国际化影响的不同,进而提出在4种不同类型的市场中,中国网络媒体企业面对跨文化时采用的策略:创新策略、文化适应策略、文化差异策略、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7.
姜澜 《东南传播》2023,(1):78-81
北欧犯罪文本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逐渐兴起。发展到21世纪,斯蒂格·拉森(Stieg Larsson)的“千禧年三部曲”掀起了北欧犯罪文本的全球传播浪潮。关注到这一文化现象,“北欧黑色”作为一种宽泛的术语名词被提出。通过辨识归纳北欧犯罪文本中鲜明突出的区域性风格和魅力独特的叙事特征,“北欧黑色”逐渐成为一种类型创作模式,引起了多国的学习模仿,诸如“凯尔特黑色”“热带黑色”相继出现。从跨文化认同转向类型整合,北欧犯罪文本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被打上类型标签,如何突破话语框架、如何在全球市场中重新组织成为北欧犯罪文本发展传播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8.
吕炯 《新闻世界》2013,(7):354-355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挑战,也仍存在着费时、低效等问题。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大学英语教学做了相关分析,探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和满足跨文化传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1,(10):77-8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进入中国学界已近40年,不同学科对其进行了各异的驯化,并形成了独特话语形式。在此之中,基于外语研究的跨文化交际与基于传播研究的跨文化传播最为显著。然而,目前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传播的学术史研究往往视两者差异为理所当然之事,缺乏对其成因的追问。因此,文章借助知识社会学,重新反思"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早期引介过程,探索主流叙事所遮蔽的灰色地带。通过重新发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引介者、传播研究者与外语研究者在早期引介的差异成因,文章发现,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并非自然产物,而属于学术场域争斗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结合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游戏出海”成为文化传播领域的热词,中国游戏产业迅猛发展,并在全球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游戏作为“第九艺术”,其自带创作人、创作环境中的文化基因,因此在出海过程中遇到不同文化氛围下的游戏群体容易产生“不适应”性。如何让中国游戏被外国玩家所接受,如何让依附在游戏中的中国文化能被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所理解是一个现实的棘手课题。本文通过试图探索游戏这一独特的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基本规律,以及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克服文化的差异性和不适应性,给出实现游戏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对策,以期发挥出“游戏出海”带动文化传播的最大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