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媒体"的外延,引领我们进入"泛媒体"时代,媒体的质的区别越来越让位于对传播效果的追求.泛媒体时代的这种传播特征至少包含两重意思:一是信息通道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二是媒介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媒体"联盟"的融合和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在网络媒体中体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泛媒体语境下媒体与受众的双向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互联网迅速普及,手机媒体、数字电视、IPTV等新媒体纷纷涌现.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传播进入了"人人即媒体"的泛媒体时代.泛媒体时代的传播是一种弥漫的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传播形式在各种新老媒体上交错进行,社会信息空前丰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泛传播时代"的到来,传播属性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自媒体化、一体化等形态正在加速凸显。单一的媒介传输已不能适应社会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传播的泛传播体系,传统媒介正在被重新定义及归属于泛传播介质体系中。这种泛传播观念促使电视媒体泛传播革命化时代加速到来——以互联网络特质进行自身的改造、向交互性传播、多通道传播及多元化传播方向发展。《驾尚》就是在"泛传播时代"下应运而生的全新全媒体汽车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4.
所谓泛媒体,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凡是"能传递信息的媒质都是媒体".泛媒体时代的传播至少有两点意味:一是信息通道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如网络信息源的拓展.既可以来自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也可以来自博客、各种帖子、聊天记录和电子邮件等,还可以和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联动.编校:杨彩霞  相似文献   

5.
“多媒体融合”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成良 《传媒》2006,(7):47-49
有专家把目前的多媒体共存称为"泛媒体时代",如今的媒体多而无序,信息杂而失调.媒体的身影无处不在,人们却无法对它产生安全感,由媒体引起的纷争不绝于耳.不过,泛媒体时代的无序状态很快将在下一个时期得到根本解决.专家预计:到2010年,随着我国各媒体全面实现数字化管理,诸多媒体高度融合的多维传播时代,即超媒体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线网络及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快速普及,推动着社会进入泛媒体时代.在泛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内容生产力得以解放,内容的地位凸显,其价值的实现方式也更加丰富. 一、泛媒体时代的传媒格局变化 所谓的“泛媒体”是相对于过去专门化的“媒体”而言的,在移动互联网普及背景下,面向公众信息传播不再是专业媒体的专利,任何人和任何机构都可以自建媒体,生产内容信息并向外发布.相对于过去,泛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业格局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浪潮的日益深入,使信息传播处于不断变革中。近年,随着微博的横空出世与自媒体概念的出现,"多媒体"时代喧嚣未落,"泛媒体"时代特征愈发明显。在这个时代,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主体愈加多元,传播模式越发复杂。传统媒体的界线日益模糊,它们都以拥抱数字技术的方式在不断嬗变。报纸新闻评论也在这场信息革命的大浪潮中不断变革,在泛媒体时代显示出新的特征,并将在今后的发展走势中深化与数字技术的  相似文献   

8.
胡江伟 《传媒》2021,(10):35-36
有效传播网络正能量是主流媒体展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途径,也是媒体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方略.但在新媒体语境下,传受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传播还有较多的发展空间.人民日报H5系列作品通过对时代"代入感"的挖掘,策划周期性选题;通过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让用户成为传播中心;通过维护媒体公信力,实现了正能量的有效传递,其创新传播思维对主流媒体借力新技术实现正能量的有效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口碑与传播信任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网络迅速成长为主流媒体的"新部落时代",口碑传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大众传播媒体中盛行的"名人广告"不同,网络口碑中更看重"草根推荐",其重点在于"草根"真实、非功利的特点使其具备更好的信任度,这一定程度上是对老部落社会天然信任机制的一种回归。即在大众对漫天的商业信息逐渐丧失信任的今天,网络口碑的时兴,提供了一个重建传播信任机制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刘晓琴 《新闻战线》2015,(7):170-171
我国债券市场经常出现违约现象,这不仅会导致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受到制约,也无法有效监督我国债券市场违约现象。在近几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下,我国社会步入了泛媒体时代,不仅信息交流更加方便,信息传播也更加迅速,将泛媒体与债券违约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对债券违约的监督与管理。有鉴于此,笔者从泛媒体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泛媒体时代下债券违约监督机制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责任时代与传播新秩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一个大事频发的年份,在这一年份里,媒体版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这一年中表现出很大的能动性,其主观的"媒体诉求"越来越显现.尤为重要的是,新媒体由先前技术派引导的相对的"自由时代"进入了一个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责任时代",而由此引发的则是传播版图的新分割与传播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媒体传播逐渐呈现出全民化、多元化、草根化、泛政治化等趋势,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主动参与传播,传播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政府和官员有关的议题更是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面对全新的媒体环境,我们的一些官员缺乏应有的媒介素养.不能与时俱进地应对媒体.提高媒介素养,增强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于当代官员越来越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知识资本最终将导致世界财富越来越向知识资源掌握者手中转移." --阿尔夫·托夫勒 如何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如何在新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趋势下应对日益加剧的泛媒体竞争环境,是传统媒体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稍有新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是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对时效性的追求越来越高,"抢发新闻"已成为媒体间竞争的日常活动。但各媒体在"抢发新闻"的同时,却可能忽视新闻的"生命线",导致演变成传播虚假新闻的结果。以2013年几家新闻媒体"抢发新闻"导致的虚假新闻为例。2013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正大规模打击网络谣言的不法行为之际,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互联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信息传播,利用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也越来越多.人们开始习惯于把这一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网络媒体"或"第四媒体".作为媒体,新闻网站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一切特点,因而也应该具有其他媒体所具有的共性.作为这个媒体的编辑,除了要具有驾驭这种新型媒体所需的特殊技能外,比如要熟悉INTERNET,能够使用文字处理及办公软件如WORD、EXCEL,能看懂HTML格式语言等等,还应该具有传统媒体编辑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6.
刍议"自媒体"的兴起与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策略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过去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方式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进入"自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流动和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就当前网络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工作思路提出:转变文化传播工作思维、强化网络舆论监督和引导、发挥"自媒体"的传播优势、"自媒体"与体验式传播结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泛媒体时代,媒介即权力,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升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输出了大众参与民主监督的新方式——网络监督。由于相关规则的缺失,目前网络监督仍存在许多噪音:极端的言论诱发网络审判;网络监督过载,烂尾新闻增多;政府公信力打折,执法难度加大。为了降噪,首先应加强媒体"国家队"的舆情引导能力,其次网络传播主客体的自律和法律的他律不缺位;最后实行网络用户后台有限实名制。  相似文献   

18.
泛传播时代的注意力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雷 《今传媒》2005,(9):24-25
一、注意力经济:泛传播时代的普遍现象“传播无处不在”在今天的社会更具有现实性,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项活动的成功越来越仰仗信息的传播,传播在时间、空间上的扩张,几乎形成了“一切皆传播”的局面,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传播从原来的配角变为主角,传播的频度和力度已经开始向人类的极限挑战,这就是泛传播时代。泛传播时代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在信息和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注意力相对过剩,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和文化产品不断增加,吸引人的东西多起来,人们注意力开始不足。20世纪70年代,《报刊文摘…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带来的自媒体时代,使人人成为媒体人,新闻业又重回咖啡馆时代——网络咖啡馆。拥有一个更具参与性和社会性、新闻来源多样化和传播范围广的新闻环境,确实是件好事,但大量没有受过新闻专业培训的人有了麦克风,他们有着非常朴素的传播理念,缺乏负责任的报道精神,这也造成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从前。在这个传播环境中,笔者总结了网络自媒体时代舆情产生的几条"定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智库通未来     
不确定性,并且是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是当今中国传媒生存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同时,在"泛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正在加速弱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传媒业初始性改革所引发的发展惯性,也成强弩之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媒体在时代高起点上审时度势,转变观念,科学决策,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