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新闻主旋律入人心──维族儿童阿不都尼亚孜万里寻亲系列报道的思考何向芹广州日报从去年11月28日在头版刊登通讯《阿不都尼亚孜,你的父母在哪里?──一个未完结的故事》开始,先后发表了11篇报道。把年仅6岁的新疆维吾尔族儿童阿不都尼亚孜被坏人所骗流落广...  相似文献   

2.
《寻找小哥哥》是宁波电视台制作的一部十几分钟长的少儿电视专题片,在第四届全国少年儿童电视“金童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一个普普通通的故事,一个并不新鲜的主题,能够获得如此成功,自然有其道理。笔者从事青少年电视编导工作十几年,所拍所见的电视节目也有相当数量,但看过此片却深为感动。这是一个由孩子自己讲给孩子和大人听的故事,其真实、生动、感人,在千千万万的观众心中,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一、平实的故事,讲出了深刻的主题《寻找小哥哥》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一个名叫琪琪的5岁女孩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迷路后,被一…  相似文献   

3.
实行对外开放,引进了不少外来词,被人们广泛应用。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外来词,却被我们的一些报纸、刊物滥用了。如1月11日广州日报三版的《市场动态》中有一条消息,标题为《迷你型立体声耳机》。如果你以为“迷你”是“迷恋着你”、“使你着迷”的意思,那就错了。事实上,不少人就是这样望文生义而误解了的。“迷你”是英语单词  相似文献   

4.
实行对外开放,引进了不少外来词,被人们广泛应用。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外来词,却被我们的一些报纸、刊物滥用了。如1月11日广州日报三版的《市场动态》中有一条消息,标题为《迷你型立体声耳机》。如果你以为“迷你”是“迷恋着你”、“使你着迷”的意思,那就错了。事实上,不少人就是这样望文生义而误解了的。“迷你”是英语单词  相似文献   

5.
去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版》(以下简称“儿童本”),读后颇有所感,愿谈些意见。一、《中图法》是准备做为“国家标准”颁布、全国各图书馆执行的一种分类法。做为“国家标准”是必须执行的,而“标准”只能是一个,而不能有多个,其它一些分类法,都将逐步由《中图法》代替。多种分类法混用的局面,将逐步统一到“标准化”轨道上来。——既然如此,它的趋势应是由“分”到“合”,而不该再由“合”走向“分”的格局。这样,对现在出现的“儿童本”的做法,是令人不解的。二、一部标准化的分类法原则上应使它能类分各种图书,各类型图书馆都应使用。如果其一类型  相似文献   

6.
2000年11月6日,《浙江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推出一个全新专栏——“钱江浪花”。《开栏的话》以《点滴浪花汇成钱江大潮》为题,配以滚滚钱江潮的压题照片与醒目的蓝包边框,气势恢宏,引人入胜。 从这一天起,“钱江浪花”专栏便以几乎每日一篇的密度出现在《浙江日报》的一版上。蓝色边框内,一篇篇千字文,娓娓道来的虽然只是浙江大地上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传奇般人物,却小中见大地传递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启迪人的经验、激励人的精神和教育人的哲理。由于该栏目具有新闻性、故事性与哲理性三位一体的特色,不仅留住了越来越多读者的视线,成为宣传浙江之路、浙江经验、浙江精神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7.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14,(8):M0001-M0001
《史记》把好官称之为“循吏”,是说这些官员乃是遵纪守法、遵循律令的人。其中记载的一个叫作“李离伏剑”的故事却颇令人感喟。李离“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相似文献   

8.
“总有一种思念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关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激情让人浑然忘我,总有一种结合让人守候终身”这段话很熟,依稀记得好象是南方一家著名媒体的广告语,读着挺让人冲动的。但是,最近看到这段文字却是在一套“家庭书架”上,由期刊杂志界的一面旗帜——家庭期刊集团编辑推出的“家庭书架”,包括《婚姻物语》、《恋恋风尘》、《绝对诱惑》、《性趣盎然》等分册。“这里有最感人的故事,这里有最动人的情感”,无疑,“感动”是“家庭书架”的主打词,所以有评论:家庭书架——久违的心灵感动。“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匮…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11日到4月初,《广州日报》连续刊登“从化蜂农‘甜密事业’遭遇苦涩”系列报道,其主旨在于关注农业、关注农民的利益、关注农村的发展,最终将一组“三农”问题报道上升到理论思考的层面。报道手法充分运用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体裁,有故事有情节,有分析有探讨,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事情的源头是编辑部接到的一个热线电话。3月6日从化蜂农陈汝生向广州日报反映了蜂农卖蜜难的情况。广州日报反应迅速,派出记者下乡调查,并主动联系企业,帮助蜂农解决卖蜜难;更可贵的是,从旁观的报道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为了提高农民…  相似文献   

10.
“天上的神明和星辰,地上的鲜花和儿童”,关于孩子,,永远是我们这个世界最能打动人心的美好话题。近期,由当代文坛六位名家以“服犊情深”为主题撰写、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新月丛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出版界第一套‘亲子’教育丛书”。“新月丛书”共六木,分别为赵丽宏《天堂就在你身边》、肖复兴《日子的回忆》、陈村《杨家有女》、斯好《手房子》、周佩红《亲密关系》、陆星儿《因为我爱你》。六位作家根据十几年中为人父母的亲身感受,以各具个性的文字叙述了自己与孩子进行交流并抚育他们成长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11.
“媒体权力异化影响权威性”现象是目前报业市场竞争中地市党报面临的严峻考验。为此,今年2月初《广州日报》在全国报业中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广州日报采编行为准则》,明确强调《广州日报》自身及其采编人员在对社会进行监督的同时,必须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在“他律”中巩固党报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宣部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中,由我作词的儿童歌曲《长江我的家》名列其中。此前,我创作的另外两首儿童歌曲《雀尕飞》、《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也荣获了第五届、第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些奖项,对于我个人的创作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鼓励。在此,我愿意谈谈创作体会,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3.
洪文静 《青年记者》2017,(32):106-107
由美国青年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的爱情歌舞片《爱乐之城》,被誉为2016年度“最唯美浪漫的爱情电影”,①该片生动真实地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怀揣演员梦想、编剧梦想的咖啡店女员工和一个如痴如醉地热爱爵士乐的钢琴家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逼真的场景、真实的人性使文本完成了从“直观真实”到“客观真实”的建构. 逼真的场景 “场景是影片情节展开的框架,是人物存在及活动的空间.”②“任何一部影片都应该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逼真的艺术场景是前提.”③  相似文献   

14.
解读我国的“厚报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美国人回家开门发现一只老鼠,顺手抡起报纸打下去,老鼠一命呜呼。这不是域外传奇,因为他手中的报纸厚达数百版,邮差卷起来投递,不就是一根颇有分量的纸棒吗?号称全球最“胖”的《洛杉矶时报》,周日版常常重达七磅、厚达600页。如今,这个故事已经有了“中国版”。传媒研究者称:我国报界在经历了“单报种时代”和“多报种时代”之后,一跃而步入了“厚报时代”。我国的主流报纸长期恪守对开4版,直到1987年才由《广州日报》率先“破题”扩为8版,当即震惊新闻圈。走过13个春秋,这家报纸现在每天用40版—48版应市。与《广州日报》同类的报纸,大多在16版左右,新秀《北京青年报》则挟“黑马”之势,以64版打出新高。另有《精品购物指南》和《计算机世界》,在4开报纸中一路猛蹿,分别创下了100版和200版的纪录。以上虽然不全面,但是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厚报时代。曹鹏博士讲,同质化的情况下,量多者取胜。目前,报纸表现形式的同质化几乎成为通病,所以,版面的多少就成为决胜的关键点。厚报版数的多寡没有一个固定标准,但它要取决于报纸的区域定位,在特定区域里面寻找一个假想敌,这个假想敌的版数就是我们版数的参量,要想取胜一定要在量上对它覆盖...  相似文献   

15.
“梦想照进现实”,对一个人来说无疑是幸运的,而“现实赛过梦想”则更是幸福无比的。《小说连播》节目之于我,就可归属后者。记得最早听到小说连播节目,是在上世纪60年代读小学的时候,借助于哥哥新装配的“矿石”收音机,我听到了长篇连播《烈火金刚》。那生动精彩的故事演播—下子像磁石般深深吸住了我,那是一个何等神奇的声音世界啊!  相似文献   

16.
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宗旨的《新民晚报》,日发行逾百万份,广告跨入中国报业前10名。这家报纸经过长久的市场培育与积累,已构建起了庞大的习惯性市场:下班后买份《新民晚报》,路上看回家看,已成为许多上海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追求最出色的新闻”为己任的《广州日报》,发行量超百万份,一年广告收入十几亿元。更可喜的是,它培养了广州人边喝早茶、边看《广州日报》的习惯。这真是可赞的“习惯”!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也就是说,养成一种习惯之后,就产生一种不易改变的自然而然的力量。一个灯下看晚报的习惯,占领了下…  相似文献   

17.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了“韩国儿童健康圣经”《六岁前决定孩子一生健康》。该书由韩国儿童健康领域最高权威、韩国最早的儿童专科医院——延世大学萨布兰斯儿童医院院长金德熙所著。金德熙提出:一般6岁前大脑发育将达到80%,  相似文献   

18.
这里说的“故事”和“情节”,是借用英国文艺评论家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的解释。他说:“故事”虽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但它是一种很低级的形式,不过是从时问绦虫上切下的一个片断,“早餐后是午餐,星期一后是星期二,死亡以后便腐烂等等”;“故事”是古已有之的,“当时的听众是一群围着篝火在听得入神、连打呵欠的原始人”。而“情节”却  相似文献   

19.
王化云 《新闻前哨》2003,(10):78-78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介绍的是《中国青年报》记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的作者(和徐家良合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的故事。文中说。有次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采访,“是一家一家地跑,打开碗厨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就是找故事,从普通人的身上寻找故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他的《找故事的艺术》一书中如是阐述道。实践证明,往往用讲述发生在人物身上故事的方法,能让枯燥乏味的经济报道显得生动。2008年,一个从“普通人的身上寻找故事”的专栏——“普通人的经济生活”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好专栏”一等奖的荣誉,这个荣誉的获得,既是对该专栏开办6年来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对经济专栏“平民化、故事化”编排手法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