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上古神话传说体系中,女娲的形象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由战国中后期诗人笔下外在形象尚不确定的“女神”,到西汉文献中始与伏羲并列为“至德遗于后世”,崇尚“虚无纯一”的“圣王”;随着两汉之际“三皇”之说的复兴,由东汉前期“伏羲、神农、燧人(或祝融)”的“三皇”说,演进为东汉后期“伏羲、女娲、神农”的“三皇”系列,标志着女娲“圣王”形象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科学》2003,(5):i003-i003
1994年8月走马上任的大安一中校长朱靖华的办学实践中,他将“科研兴校”的理念化解为四句话:“抓住一个根本,突出两个重点,坚持三个原则,采取四点做法”。“抓住一个根本”中的“根本”,就是“兴校”,并将其理解为形成“科研→科学办学→学校进步与发展”的无限循环,更将其落实在各种思想和方略、各条规划与计划、各项规章与制度中;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民族中学始终坚持以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以特色发展深化学校内涵的办学策略,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民族政策有机结合,将“中华民族”的“大民族观”教育,与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有机统一;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以培育优秀民族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润泽,实现各民族师生和谐发展的愿景,形成了“外显民族特色,内蕴和谐发展”的民族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4.
马伟  冯娅 《江苏教育》2023,(2):65-68
南京市考棚小学以读书会为项目化研训载体,倡导“读书·实践”的教师发展理念,将读书与学科教学、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将为人、为事、为学有机统一,形成学术性与生活性共存的会议风格。读书会植根学校文化,引领教师构建价值共同体,努力实现“每一个人都重要,每一颗星都闪耀”,激活个体内驱力,赋予组织生命力,打造出一场场有意义、有价值的思想盛宴。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与当代中华民族的两大理论思维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正在形成和迅速发展,在西方将其概括为“知识经济”之前,邓小平提出并形成了“第一生产力”理论。江泽民在落实“第一生产力”理论、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邓小平“第一生产力”理论是较之“知识经济”更深刻更科学的理论概括,江泽民创新理论既是对邓小平“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知识经济”合理内核的批判吸收。二同为当代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两大理论思维创新,是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李建锋 《中学物理》2023,(10):55-57
实验探究是建构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的重要途径,Excel具有强大的运算、图表功能,有助于将实验数据可视化.本文通过探讨Excel与初中物理实验数据处理的深度融合,达成“由无序到有序,化隐形为显性”“由数字到图像,化无形为有形”“由数据到公式,化定性为定量”“由推导到数据,化抽象为直观”的可视化效果,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同志首创“实事求是”原则,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从而促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酝酿、萌芽、形成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根据新的实践将“实事求是”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也促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党和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将党的思想路线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因此创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思想路线的发展与指导思想的创新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词论》中“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以协音律为标准,完全超出了以女音等感性认识为标准的“本色论”,对南宋的词学观念产生了影响;李清照对词的生存发展环境的独特意识又形成了她对晚唐五代词、柳永词与时人有所不同的看法;李清照对词的创作态度是苦心钻研的,因而晏、欧的嬉弄文墨和苏轼的无心插柳恐怕都是她不以为然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理论界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三种:一是纵向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在现实中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形成“继承发展说”;二是横向研究,以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为横切面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主义发展是由多种动力共同推动的,形成“合力说”;三是系统研究,将前两种研究合二为一,认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形成“系统动力说”。  相似文献   

10.
平项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隶属于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终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作为学校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观念上将学校自身命运与企业发展紧紧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了煤炭行业特色鲜明的“校矿一体、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将企业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与教学体系、专业建设与煤矿发展、专业教师与技术师傅、实训基地与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1.
吴晶 《上海教育》2007,(5B):59-61
我将自己的管理特色定位于管理的“软化”上。这种“软化”的潜移默化加上学校法规及社会人伦共用的现代化管理一起起作用,促使学校形成宽松、清新、具有人文关怀并体现现代文明的学校文化。 当校长以一种艺术追求、科学探索的平等姿态与教师进行对话时,因“碰撞”而形成的“磁场”,将吸引教师幸福而愉快地进入学习和发展的层面。  相似文献   

12.
渊远流长的中国爱情文学,虽然千姿百态,形象各异,但却贯穿着两大以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为背景的相对稳定的模式:“痴情女子负情汉”和“女强男弱”。而这两大模式的形成又叫“非一日之寒”,其源头可上溯到先秦民歌。  相似文献   

13.
目前,构建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其关键在于坚持并加强党的领导以及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大连海洋大学将“蓝色大学”特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形成并完善了以“一条主线”“一种模式”“一个计划”“一张网络”为核心的“四个一”工作体系,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加强实践性是开展班级自主教育管理的基础 班级自主教育管理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则以活动为中介,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中,才能使主体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可抽象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活动不断地将“人类的现实据为己有”的内化过程: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活动不断地将已有的心理品质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他们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才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15.
澄海,人杰地灵,崇文重教,俊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近年来,澄海教育又现新亮点:一所新学校以“想不到”的高速度发展,让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挑大梁”的教学骨干,让寻常人家的“小麻雀”蜕变为“金凤凰”,将为全区轻工业产品从“澄海制造”向“澄海创造”提供大批的技能型人才.她就是澄海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创办两年多来,已形成学校发展、学生成才、教师成长的良好态势,为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学、可鉴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中国重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日趋加快,其意义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经贸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也将发生重大影响。国际贸易学科的教学改革,既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更要遵循国际上有关法规及惯例的要求来改革现有教学内容。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国际贸易学科的挑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国际贸易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挑战。1、人才的挑战关贸总协定在“乌拉圭回合”以后将形成一个复杂的多边的经济体系和规章制度,它们不仅涉及到…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是百年中国论的关键词,本梳理了“学主体性”思想的引入、形成与演变过程。认为主体性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化现代性建构的关键。90年代以降,在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启蒙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体论明显存在的偏至性,经过批判与洗礼,一种更健全的学主体性将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设“景观文化课”已有25年的历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内容和可行的实施策略。该课程以“景观”为载体,充分发挥“景观”独有的全息性与整体性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以“文化”为基础,将课程的各项功能牢牢建立在文化传递的基础之上;以德育为核心,借助“景观文化课”开展生动的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以及集体主义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谈班级工作中的"人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是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方式的一种软性管理。班主任将自己的教育理论、思想、愿景等通过“人文管理”的形式加以实现。具体体现在用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贯穿整个班级工作,打造“人文管理”的核心力;构建班级和谐人际关系,形成“人文管理”的亲和力;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练就“人文管理”的内驱力;创建班级特色,形成“人文管理”的向心力;量化管理与人文管理相行不悖,形成“人文管理”的互补力。  相似文献   

20.
《女吊》作为鲁迅遗嘱的衍义,对理解鲁迅晚年思想有着特殊价值。近年来不断有学者以田野调查方式考察鲁迅之女吊与绍剧之女吊的区别,进而推断鲁迅之女吊复仇精神实为一种“发明”。这一观点无疑对把握鲁迅思想具有重大意义,鲁迅的“女吊”并非绍兴目连戏中“女吊”的简单复刻。故而研究希望通过对“女吊”形象建构的系统梳理,结合不同时期对女吊“复仇”精神的思考,深入解读鲁迅之女吊形象形成的多方路径,以及不同时期解读“复仇”精神的不同立场,进而指出在《女吊》的书写与解读中,鲁迅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不同时代对以“复仇”精神为代表的“鲁迅资源”的建构同属于一条路径:文化资源的再征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