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六年制小语课文有几处用到“茫茫”这个词,如第九册《草地夜行》的“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第十册《可爱的草塘》的“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茫茫的一片草塘”;第十一册《草原》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怎样理解这些句子中“茫茫”一词的意思呢? “茫茫”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形容水或其他事物没有边际,看不清楚”。《辞海》把它解释为“辽阔,深远;模糊不清”。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出,“茫茫”是指事物辽阔以及因辽阔而深远处的景色模糊不清。笔者认为,上述三篇课文中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课文画面上每一个纤夫的外表形象和内心世界描写得栩栩如生,可谓图文并茂。我教学这一课时,把重点放在对一词多义的分析上。 1.“没精打采”一词出现两次。“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子,还保留着农民的打扮。他直着身子,没精打采地衔着烟斗,好像已经厌倦了拉纤的生活。”这是指漫不经心,随随便便,满不在意而言。故“他们大多身子向前倾,可见都在使劲”,而他却“直着身子”。这属于心理上厌倦情绪的表现。“少  相似文献   

3.
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之我见河北李德元这幅画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课文又把每一个纤夫的形象和内心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可称之图文并茂。我教学的重点放在一词多义分析上。1.“没精打采”一词出现两次。“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子,还保留着农民的打扮...  相似文献   

4.
近来,我们运用《读写例话》中的读写知识,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首先,复习有关读写知识,接着布置预习,让学生动手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基本熟悉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提供的读写知识去读课文,鼓励他们提出和分析问题。如语文十册第2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第一段:“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远处有一艘轮船在冒烟,近处是一艘货船,因为风很小,帆没有  相似文献   

5.
一、看图学文《南湖》为什么要写党的“一大”召开情况和游船? 二、教学看图学文时,怎样处理“图”和“文”的关系?《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文关系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种子的力》中,作者为什么要赞扬种于和小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生:伏尔加河在俄国。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师:为什么说“俄国”,而不讲“苏联”呢? 生: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最后一段也点明了。师:大家看出了这幅名画产生的时代,这一点很重要,对帮助我们理解这幅画,读懂这篇课文关系很密切。“纤夫”是什么人?“纤”与“夫”在这个词里各是什么意思? 生:纤,是船上的纤绳;纤夫,就是拉船的人,是一种苦力。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幅挂图,然后说说图上画了一些什么?近景是什么?背景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今年二期发表了《推敲辨》。该文认为“‘仔细推敲’、‘认真推敲’、‘深入推敲’前面的表程度的副词都应删去”。“推敲”一词是由贾岛在“推”“敲”二字间犹豫不决,“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而来的。贾岛的推敲只表示出动作在量上的多次重复,《辞源》、《辞海》等辞书正是据此将其解释为对字句的“反复琢磨”。因此,用“仔细”、“认真”、“深入”等形容词来修饰“推敲”是要求人们对字句的斟酌不仅要在量上不厌其烦,更重要的是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要把反复琢磨变为简单重复。这种用法并不少见,老舍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精神》中,有这样一句话:“历年的战斗和剧烈的转变给他许多经验和感觉,经过精炼和融化之后,流露在他的笔端。这些革命传统对于我们是非常之宝贵的,尤其是在集体主义的照耀之下”。《教参》认为:其中的“集体主义”一词是“为了使《鲁迅杂感选集》及《序言》在国民党统治区得以出版”而“不得不加以隐讳,改换说法”。这种解释是不妥的。尽管有人主张“对这一类难句不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解释,也不要学生去纠缠在这些语意的推敲上,只需给他们交代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可以了”(《教参》),但我认为课文中的“集体主义”一词,是一个很关键的词  相似文献   

9.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为俄国画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而写的一篇画页解说,选入五年制语文第十册和六年制语文第十二册作为看图学文。教学这篇课文,按六年级的教学要求,要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图画、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在沙俄反动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课文在揭示图画中反映的纤夫的身分、生活和情绪时,许多地方是从画面上人物的衣着、肤色、表情来推理的。例如: 对纤夫劳动沉重的推理:课文第一段,在介绍了  相似文献   

10.
一、推敲学习语文,自然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这是语文教学之本。窦老师执教古诗《游园不值》便紧紧抓住了这个根本,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字、词、句的学习。她教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不是简单地就词解词,就句论句,而是让学生反复“推敲”。所谓“推敲”,其用意自然不同于一般的理解,它需要学生用心地思考、比较、品悟,这是一个思维和情感都必须积极活动的过程。窦老师在上课伊始,以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引入“推敲”的典故,告诉学生学习古诗应当好好地推敲诗里字词句的意思。接着,在教学《游园不值》时,窦老师时时处处注意引领学生推敲该诗用词的精妙。如学习“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印”,窦老师让学生比较为什么会是“印”,而不是“踩”;学习“怜”字,窦老师向学生讲述了叶绍翁在写这首诗时考虑是用“怜”还是用“嫌”的故事;学习“小扣”一词,窦老师让学生模拟“小扣”是怎样扣;学习“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句,窦老师让学生探究“满”和“一”是什么关系,并用陆游的诗《题临安初霁》中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中的“遮”与“关”相比较,体会“关”的妙用。窦老师解读字词,不只是停留在对字词意思简单的解读上,而是将字...  相似文献   

11.
一位教师在教《林海》(第十册)一文时,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来写的,后面又说“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如果文章的标题用“兴安岭”不是更好吗? 《林海》这篇课文确实是围绕着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美丽的景色,并展开联想。但以全文的内容看,主要是围绕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来写的。“林海”一词有“象海一样辽阔的原始森林”的意思,这中间既有“美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诗话二则》是学生课内自读课文。如何使学生读懂课文并有所得,教师的备课和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就词语理解、自渎提示、练习三个方面谈些粗浅的意见。 一、词语理解的方法 1.联系比较。课文中有三个“始”字,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比较,得到正确的理解。“始”为副词,多用于谓语之前。课文中的“始”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开始,如“始欲着‘推’字”中的“始”字(见《推敲》),可解释为“开始”。与这个“始”字意义相近的有“初”字(义为“起初”),著《诗词改字》者洪迈就用了“初云”、“初曰”。另一种是表示后面的事情乃紧接着前面的事情而发生的,如“始定为‘绿”和“至‘用’字始定”中的“始”字(见《诗词改字》),可解释为“才”。 2.适用已有知识。课文中“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中的“时时”,系副词,常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发生。课文中“留连论诗”中的“留连”,系形  相似文献   

13.
批改五年级语文试卷的时候,其中有这样一道题:“学习完本单元课文后,我最喜欢的课文是——,因为它让我明白了。”这道题是开放性的,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程度,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很多学生填的是课文《推敲》,原因大多是:“它让我明白了,在写作中,要具有如‘推敲’这样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议“推敲”     
“推敲”一词,出自一段诗坛佳话:贾岛于驴背上吟改自豪诗作,路遇韩愈车骑,“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愈非但不怪,反而帮助敲定诗句。后世便以“推敲”为“炼字”的诗例之代表,且几乎成为“炼字”的同义语,如刘坡公《学诗百法》谈锤炼;“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两字,下笔之时,须要加意推敲。”不过,“推敲”是否能够做为严格意义上“炼字”的典型诗例,却关系到能否从中引出“炼字”基本规律的问题。吴士文《修辞格论述》谈:“炼字之说,比较笼统,没  相似文献   

15.
“终于”一词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语第二单元《爬天都峰》、《一定要争气》、《茅以升立志造桥》这三篇课文的重点词,该词在课文中频频出现:  相似文献   

16.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词语教学要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之中。学生对词语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完善的地步,从理解到运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研究和解决。一、词语教学的误区1.脱离课文的语言环境,生搬硬套词典的释义。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的一句话:“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白皙的少年和秃顶的老头儿。”其中“白皙”一词,有位老师教给学生理解为“白净”。我们说这…  相似文献   

17.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鸬鹚》一文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文中有一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上这一课时,都会紧扣住句中的这个“抹”字做文章。最近听了本校的两堂关于这一课文的公开课,两位教师也都不例外地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挖掘这个词的内涵,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潜心体会文中此处用“抹”的好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场雪》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好教材。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认为文中有一处不太合情理,值得推敲。课文第五节第二行写到“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其中“推开门”的“推”,不如改成“拉”好。因为我们常见的房屋的  相似文献   

19.
这组课文由看图学文《长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为人民服务》和阅读课文《一夜的工作》组成。它既是对前册知识的小结归纳,又是下组课文的铺垫。两篇看图学文,在复习学过的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有所提高——带感情去观察、带感情去叙述,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则侧重于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中心的把握,以  相似文献   

20.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