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兴奋点,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进而唤起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问,独立思考,主动研究,使课堂富有创造性,与学生一起感受和发现提问的乐趣. 在讲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时候,笔者一开始便对学生说:“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你们任意说一个数,老师马上能够分析出这个数是否能够被3整除掉,你们都想想,看怎么样能难住老师.”学生们由于想考住老师,都抢先发言,说出来的数字都比较大,然而老师不但答案脱口而出而且全部正确,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急于知道老师能够快速判断被3整除的妙招,于是,学生带着对知识学以致用的渴望和疑问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然而,并非所有问题情境创设都十分有效,因此,创设情境有以下几个注意点。一、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水平相适应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  相似文献   

3.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恰当的思维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本文从①用“实例”创设思维情境,②用“故事”创设思维情境,③用“活动”创设思维情境,④用“媒体”创设思维情境四个方面对课堂情境的创设进行阐述,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4.
相荣华 《考试周刊》2012,(77):45-46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在学校,主战场是课堂。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呢?科学设计课堂提问,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下面笔者就如何科学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谈谈见解。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故事情境,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合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设计非常规形式推理和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相似文献   

6.
情境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恰当创设各种情境思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学会"为"会学".作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情境思维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能使课堂充满活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设计课堂提问,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带入一种或悬或疑的意境中,并以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好的情境能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能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能让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已从"教"的课堂走向"学"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打造理想的有效数学课堂,成为广大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下面笔者从激活学生思维的角度浅谈五点看法。一、巧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激活学生思维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对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的火花,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小学生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探索知识的学  相似文献   

10.
质疑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要创设质疑氛围、指导质疑方法、抓住质疑契机。学生就能想质疑、会质疑、善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便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周琳 《考试周刊》2013,(35):147-148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好的情境创设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生成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思想品德课上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认知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能开拓思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培养创新能力。如,针对"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与社会保障"的教学,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小王的爸爸在化肥厂工作,每天上班8小时,月薪700元。过了一年化肥厂被私人承包,每天常常劳动10小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学中,我通过质疑问难,把教学矛盾引人课堂,创设愤悱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方式而言,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万晶 《河南教育》2007,(2):49-49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数学在发展思维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提供几位一线教师的文章,或立足课堂,或借助生活,或巧设问题,或创设情境……对数学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于细微处不乏新意。  相似文献   

15.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伊始,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者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长此以往,就可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其创造素质。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用CAI课件展示1个圆和圆的外切正方形后提问,2只  相似文献   

16.
<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思维训练。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切实抓住数学的本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有以下观点。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提问效率1.创设情境,问在学生的"兴趣点"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创设"摸球"的游戏情境。盒子里放一个红球、一个绿球,让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17.
郑海泓 《教育》2012,(6):42-43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一种时尚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占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个好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调动积极性。那么,究竟如何科学有效地创设情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8.
夏张燕 《甘肃教育》2014,(16):56-56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是人类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还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一点体会和看法。一、适时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创造的欲望。而适时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  相似文献   

19.
创设一情境,就是创设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形象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唤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应是创设问题,教学的艺术就是解决问题的艺术。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设疑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一质疑一释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 ,问题能使学生心理上困惑 ,产生不满足感。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巧设课堂提问 ,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激趣性提问 ,培养思维积极性数学课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无味。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激起强烈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