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立恒  王璐 《中国研究生》2022,(12):35-37+34
<正>在前往新加坡开始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前,汇报完工作向导师辞行。导师絮絮叨叨,强调一个人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考虑到高铁的时间,导师念叨几遍后,我只好打断她,起身告别。一声再见还未及说出口,突然就哽咽了。导师连忙揽过我的肩膀,说道:“小姑娘,不要担心,无论你走到哪里,身后都有我们整个生物医用纺织品团队的支持。”刚到新加坡,偶尔想家时,想到的除了父母,还有王老师。和王璐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讲座上,王老师介绍了生物医用纺织品,PPT里放了大量植入手术的照片。  相似文献   

2.
近日看到《中国研究生》杂志刊登的一组关于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文章,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北国冰城哈尔滨的三年硕士研究生生活,想起了我和我的导师平淡而真切的三年相处。  相似文献   

3.
我的导师     
我的导师张振江先生是安徽人,19岁研究生毕业后即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工作,至今已有25年。我是2003年进入中大人类学系的,很喜欢上张老师的课,几次跟张老师做田野调查,本科毕业时保送研究生,自然而然就投到了张老师门下。  相似文献   

4.
我的导师     
有人说,时光在某一个路口,必会有一个华丽的转身。两年前,柳泽泉先生潇洒地放下了所有的行政头衔,带着我们9个怀揣梦想的青年教师,转身当起了“黄浦区名师工作室”的导师。  相似文献   

5.
我的导师     
人和人的相识,本就是一件不易的事情。而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更是弥足珍贵。“师生之情纯若水,师生之情高于天”。在我人生道路上,庾老师就是一位举足轻重的mentor。严格的导师诲人不倦我是在本科二年级的时候认识庾老师的,那时她给我们专业的学生上口语课,不过她教的是一班,而我当时在二班。那个时候,时常可以听到我们班学生的抱怨,说自己班的口语老师没有一班的好。我们都很羡慕一班的学生。他们也时不时地在我们面前炫耀一番,诸如他们老师标准的发音、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少有的严格要求等等。但当时也只是听他们讲,后来有幸成了庾老师的研究生,才真正领会到庾老师的诲人不倦。  相似文献   

6.
2001年来美国之前和Crocker教授互通Email的时候,我就觉得老先生是个特别和蔼的人。他总是用Iwould like,would be这样非常客气的句式。从他的网页上我了解到,他是英国人,60年代的博士,是奥本大学现在的三个distinguished professor之一。他在照片里慈祥地微笑,唇上的胡须修得整整齐齐。这让我想到《虎口脱险》里那个大胡子机长走出巴黎动物园时,动物园的管理员提醒他剃掉他的胡子。他说:“是的,这胡子太英国了。”Crocker教授的胡须似乎是他英国人的标志。当年五月份我到北京开会,遇到从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回来作报告的钱世锷博士。我们讨…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谈话一开始,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导师第一次找我谈话时,我非常紧张。坐在沙发上,也只是半坐而已。他对我的学习提了很多要求:每一科考试要上80分。我是化学专业出身,来学习天然药物化学,要补充适当的医学知识,要看哪些杂志。他还特别指出,作为一个理科的研究生,一定要多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加强人文知识修  相似文献   

8.
我在台中一中,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是严侨。严侨是福建福州人,严复的长孙。身材瘦高、头生密发、两眼又大又有神。三十一岁时到台中一中,那是1950年8月间,他比别的老师稍晚来一些日子,但却很快使大家对他熟悉起来。他有一股魔力似的迷人气质,洒脱、多才、口才好、喜欢喝酒,有一点点疯狂气概,令人一见他就有对他好奇、佩服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培养人才不能只依靠课堂教育和高科技工具。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但不要以为买来很多的计算机,联上因特网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因特网之类的高科技工具确实可以很快地传递“信息”,但“信息”不是简单的“理解”。这一点很容易误解。许多人都以为只要有了高科技工具,信息就都有了,一点就出来了,这实际上是误导。  相似文献   

10.
李敖 《新读写》2013,(7):6-7
我在台中一中,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是严侨。严侨是福建福州人,是严复的长孙,身材瘦高,头生密发,两眼又大又有神,31岁时到台中一中,那是1950年8月间。他比别的老师稍晚来,但却很快使大家对他感兴趣。他有一股魔力似的迷人气质,洒脱、多才、口才好、喜欢喝酒,有一点点疯狂气概,令人一见他就有对他好奇、佩服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书桌上,摊开着一部书,轻轻地合上这部书,我的目光落在了它的封面上:《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词典》,刁绍华编。正是这部书,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而它的著者——刁绍华先生,正是我当年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导师。赠书虽在,而斯人已去。  相似文献   

12.
许多研究生在离开导师多年后,仍和导师保持密切的通信联系,并经常向导师请教问题及汇报工作。他们一提起导师,总是深有感触地说,导师是他们从事研究工作的启蒙人。在我自己长达五年的研究生生活中,也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七八年秋,我刚开始研究生学习时,为了多学点东西,拼命地挤时间,争学分。导师张宝霖付教授及时指出,两年里不可能什么都学,要结合论文课题,抓主要的、基本的课程学习。尤其是数学,发展快、分支多,  相似文献   

13.
14.
篮球--我的导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应龙 《人民教育》2005,(11):40-43
为师路上,很多人说我一路顺风。有人怀疑:“你一个一直在农村工作的小学教师,怎么会如此这般?是不是有什么家庭背景?是不是有较丰厚的经济基础?”坦诚相告:我出身农民家庭,在我读初二时,患病5年的父亲告别了人世!当时的家中,实在无法找到一件像样的东西,真正是家徒四壁。1981年,我以高出重点高中的分数考进了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真是喜不自禁。可是去如皋师范学校报到的那一天,是一幕无法抹去的记忆。大雨如注,不少同学在父母的呵护下愉快地上了路,而15岁的我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由于过度的悲伤和劳累,母亲的腰弯了,白发频添,我不忍心让母亲…  相似文献   

15.
邓亮 《中国研究生》2011,(10):40-41
2010年,我报考山东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因总分不够而被调剂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有人说:"经历了调剂的考研,才算是完整的考研。"调剂的痛苦与成功让我更加珍惜这读研的机会。如果说我来到华南师范大学是一种运气,那么我成为林天伦老师的学生则是一种福气。林老师的谆谆教导,如爱的清泉,在我心灵的河床缓缓流淌。虽与林老师交往仅仅只有一年,但我却收获了很多。  相似文献   

16.
读小学高年级时,我便喜欢抄录名言佳句。我会为一句名言没及时记下,事后却又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而懊悔不已,好像有一位良师益友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7.
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他在《择书如择偶》一文中大致阐述了他的凑书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似水流年,匆匆而过。我曾是丁淦林先生门下的学生,还以为会有很多时间和老师再度交流,却不想再见即是永别。当记忆的闸门打开,往昔的一幕幕重现眼前,丁老慈祥和蔼的形象因为文字而变得鲜活。斯人巳逝,却留下了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19.
王景 《教育文汇》2009,(10):3-5
转眼间,我和妻子从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哲专业硕士研究生班毕业一年有余。回想起三年的读研生活,值得回味的东西太多。如画般的校园,厚重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倾心交流……这一切都已成为我内心深处的美好记忆。  相似文献   

20.
<正>在人的一生中,能够遇到一位或几位好导师,应该是他(她)一生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对其导师的内心尊崇与终身感恩来印证这一点(我猜测,"恩师"一词就是这样发明出来的)。幸运的是,在我个人的求学生涯中,我遇到了一位难得的好导师——曹文轩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被告知我的导师是曹文轩先生。曹文轩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