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蔡仪先生在 20世纪前期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系统地解释人类审美现象,初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学术形态且个性卓然的美学体系,《新艺术论》和《新美学》是其代表性理论成果。其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对文艺认识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强调,都对 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有奠基的作用。其对美学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及以西方美学为美学的学术偏颇同样对新中国美学有深刻、普遍的影响。同时,其突出的二元简单对立和西化倾向也成为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典型学术局限。  相似文献   

2.
虽然杜威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西方美学家之一,但他的美学思想却迟迟不受重视.究其根源,杜威在美学方法论和理论构成上的缺陷是其美学遭受冷落的主要原因.首先,杜威拘泥于传统美学的写作风格,其语言使用和概念缺乏清晰性.其次,杜威美学缺乏对文学理论的关注,因而先天不足,缺乏影响力.只有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分析美学的衰落,杜威的美学价值才得以显现,并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要理论渊源.然而,随着审美泛化的加剧,杜威美学也可能导致某种审美困境.因此,在当代新美学的氛围下,我们既要看到杜威美学思想的进步性,又当注意其不足.  相似文献   

3.
刘莉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3):161-162
尼采是现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许多美学大家.他有着以艺术拯救人生的美学观.他的美学观点要求人们正视现实,在不完满中求艺术的完满,重视艺术在现实人生中的作用.<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美学的真正诞生地.本文从<悲的诞生>出发,试探析尼采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科学,也是意识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美学的科学性,而忽略它的意识形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注重美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功能,实际上即意识形态功能,而忽略它的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贡献,但具有“学院化“的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哲学根基和逻辑归宿,作为一门科学没有形成整体的理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是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之一.两人长期合作,撰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诺顿妇女文学选集>、<没有男人的地带>等女权主义批评论著,其中<阁楼上的疯女人>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两位批评家试图从新的视角去理解19、20世纪独特的妇女文学传统及其共性,批判菲勒斯中心的父权制和男性文学传统,挖掘妇女的文学创造力,恢复长期以来经常被人忽视了的妇女文学史,修正文学史思想中一些最基本的术语,从而建构一种新的女权主义文学典律,并在伊莱恩·肖尔沃特"女性美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女权美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德国接受美学家霍拉勃曾勾勒出一条18世纪以来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路线: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作者赋予的,因此产生了“作者中心说”;20世纪异军突起的英美新批评及俄国形式主义乃至后来法国的结构主义推翻了读者对作者信任的“作者中心说”,认为文学主角应该是“文本”,提出了“作品中心说”。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两位中坚人物罗伯特·尧斯和沃·伊塞尔,分别发表了《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和《文本的召唤结构》,于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研究从此崛起并独步文坛,左右20世纪后期以至今天。[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过三大形态:认识论美学、价值美学和生命美学。生命美学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制高点,封孝伦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以自己的三重生命学说为基础,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生命美学理论,是对生命美学的扎实贡献。但是,其不足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关系,对实践美学的独特理论价值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8.
署名蔡琰的作品共3首,20世纪对这3首作品的研究大体分为逐步展开、热门、停顿、全面深入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围绕3首作品的真伪展开讨论,最后一个阶段逐渐转向对作品美学价值的深入开掘.现趋于判定五言<悲愤诗>为真作,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为伪作;对作品美学成就的评判,主要集中在五言一首.  相似文献   

9.
表现主义艺术是20世纪初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艺术思潮,体现为表现主义流派在绘画、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各个文艺领域的发展。表现主义美学则是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时期出现的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和科林伍德。表现主义艺术(即表现主义流派的艺术)与表现主义美学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共通性,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但二者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代学者从多角度对云冈石窟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生态批评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在考察云冈石窟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发掘其深刻的生态美学蕴涵,揭示其独特的生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研究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历程,总结蔡仪关学为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所起到的独特贡献,梳理蔡仪美学思想中可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关学未来发展前景相结合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蔡仪是新中国早期成长起来的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之一,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过重要影响。这是不能否认也无法抹煞的。然而,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口来重新审视其客观论美学话语时,便明显地感觉到,因为他过分地热衷于套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认识论来演绎美学观点,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于审美主体的挤兑,客观上造成了“关系”的失落。因此,他的美学建构可能事与愿违,甚至与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中国美学的研究中,丰子恺一直以艺术家的身份居于其中,但随着学术理论的深入研究,其艺术审美理论逐渐浮出水面,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从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的特点出发对其审美理论的生成背景及来源进行探讨,可以确立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的研究意义和其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真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1937年,梁实秋和朱光谱之间就“学的美”的问题曾展开过一场讨论。 这场讨论是在观念论的旧美学的范围内展开的。周扬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加以阐释,以便建立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新美学。但他仅仅开了个头,以后蔡仪继续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魁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蔡元培早期对美育从属德育智育等的看法开启了美育比附说的滥觞,一直以来,尽管学人已自觉地纠正此种偏颇,然其社会影响却并未减弱,并导致了当前教育中美育的缺失,引起了受教育者审美心理畸形发展、审美境界不高的后果。因此,针对当前现状,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重建一种健康积极的审美心理,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叶,在社会与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中国现代美学家,在译介和传播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借鉴康德、席勒等美学家的思想,创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不仅对美育的根源、性质和津梁作用作了深刻阐述,而且还对美育的独立地位、特质和实践进行了辩证探讨,实现了从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这三个阶段,他分别围绕着“实践”、“主体性”及“情感本体”避孕药开了自己的思想探索,这种探索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的影响,应予充分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