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言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背景,就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吴方言词语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吴越文人对鲁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量运用吴方言,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特点。本文对鲁迅小说中的吴方言做了梳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鲁迅使用方言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经过从汉代至今千百年历史的变迁,吴方言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在语音上,它完整地保留了全浊声母,单元音韵母发达而复元音缺少,声调保留入声、共分七个调类,有复杂的连读变调和文白异读现象;在词汇上,名词词头"阿"比较发达,具象化特征明显,并且保留较多古词;在语法上,宾语前置的主谓谓语句占很大比重,动补结构后面的宾语常常提前.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这些特征成就了吴方言这一最具魅力的千年瑰宝,如何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4.
吴方言称谓语在语音、词汇层面都有其区别于普通话的独特性,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更是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在具体语境中吴方言称谓语所包含的语用含义也是丰富多变的.从语用学角度看吴方言称谓语的使用有助于理解其丰富的语用内涵,进一步揭示这种语言现象在言语交际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来~"是吴方言常见结构,北吴语桐庐方言中的"来汉""来里"可兼做动词、介词和助词。从方言内部看,两者在指示位置、表示时态意义和后接地点名词时呈对称分布;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看,两者与动词的搭配情况与现代汉语的"在"和"着"有所不同。对该结构的特征归纳与语感调查,将在应用层面有助于《桐庐方言志》(1992)的讨论与修订。  相似文献   

6.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他随后发表的小说都结集于《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之中,均用白话写成.  相似文献   

7.
"趁(赚钱;拥有)"、"?兪(用石块等击打)"、"横去声(扔掉)"、"鈙(提;拉扯)"、"愒(躺;斜靠)"和"(闭门)"是山东方言的特征词汇。这些词在南方方言里仅散布于吴语和闽语中,在粤语、客赣语、湘语和徽语里踪迹难觅。究其缘由,两晋青徐移民从中原东部出发南下先聚集在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后来这些移民的后裔又经由浙南进入了福建。这些词语即是由青徐移民辗转挟带下来的,它们在吴闽语里的分布范围跟移民迁移的路线基本吻合。本文的结论可以跟学者们研究西晋青徐方音特征在吴闽语里的表现得出的结论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故事新编》中,作者依据史书,选取了一些古人古事,然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并“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使叙事语言和故事都显得滑稽可笑,这种风格,鲁迅称之为“油滑”。鲁迅运用“油滑”的手段在《故事新编》中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方面是在《补天》、《奔月》、《铸剑》、《理水》以及《非攻》中基本上肯定了墨、禹、侠,从英雄人物的生存环境又揭示了英雄的孤独,进而批判了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在《采薇》、《出关》、《起死》中批判了儒与道的封建传统思想。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对英雄神圣自身的批判,达到了“反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故事新编>历来多有解说,但因作品以深刻的审美反思透视历史,以独特的艺术方法创造意象,看似"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骨子里却综合多种现实与艺术因素融贯而成.鲁迅凭借独创的艺术想象,将审视人类历史过程的感悟演为文学世界,突破已有的文学表现范式,从而创造了文学对多元存在、多重关系进行全新表现的成功范例.其多元存在贯穿于历史过程,其多重关系关涉到生存空问,而其全新表现则综合小说与杂文、漫画与写实、文献与虚构、象征与影射等多种叙事因素.因此,这部故事集的审美对象性基础乃是鲁迅独特的旧题翻新意的想象,唯有采取超越单一批评方法的透视性、综合性的风格研究,才可望成功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0.
吴方言中存在着大量普通话中所没有的极具方言色彩的词缀,如"搿、仔、里、笃、叫"等,词缀的丰富多彩也是吴方言个性魅力的一个体现。本文选取吴方言中的一个特殊词缀"叫",分析了"叫"作为一个虚词语素充当附加式副词、附加式状态词和拟声词后缀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语音学习中,受方言的影响,江浙一带的学生常常将吴方言的发音特点迁移到英语发音中来,影响英语语音的学习和运用.本文拟从语言负迁移的角度探讨学生学习中语音方面出现的错误,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对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故事新编>包括故事八则,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故事新编>创作方法的问题上,争议是颇大的.有人认为它是浪漫的主义的,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总之,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故事新编>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反映现实存在的问题,既有浪漫主义的描写,也有现实主义的反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相似文献   

13.
任何母语发音都会对第二语言的发音产生正负两方面的迁移,克服发音负迁移是英语语音教学的重要环节和任务。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语言及吴方言的发音特点,比较吴方言与英语发音音位的异同,找准吴方言对英语发音的迁移点,帮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主动克服母语及吴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干扰,通过对比教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突出英语发音的整体性,减少乃至消除母语及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14.
王薇  陈翊炜 《考试周刊》2014,(80):32-34
中华文化在日本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吴方言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方言之一,凭借吴地(今苏南太湖流域、浙北地区和皖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商贸经济,在自身逐渐完善发展的同时,也在对日本的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吴音是日本最早使用的汉语的汉字音读,来源于吴方言。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现代吴方言与日语在发音、词汇构成、语法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从中窥见古代吴语对日语深刻的起源性的影响,进一步佐证日语的吴音的来源是南北朝时的吴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对鲁迅《故事新编》的八篇小说的喜剧特色的解析,使人们对中国传统中的神话英雄(从女娲到后羿、夏禹)与对圣人们(从孔子到庄子、老子、墨子,以及伯夷、叙齐)作了一次全新的审视。在《故事新编》中,作把这些英雄和圣人从神圣的高台上拉回到日常生活中,抹去了他们头上绕之不去的神光,还以常人、凡人的本相揭示了他们身上的矛盾和遭遇的尴尬与挫折,以及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展示出鲁迅无羁的艺术创造活力,从而彰显出《故事新编》之于当代学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收入回忆散文10篇。这本散文集之所以能够传之后世,历久长新,和它高度的艺术美是分不开的。笔调含蓄、自然、朴实的背后却有万千思绪。结构呈现多元化,参差错落,异彩纷呈,几乎每一篇都有所创新。济览全书,我们仿佛走进一片建筑群,式样多变,颜色不一,疏密相间,高低有别,无划一板滞之感,壮观宏伟的气息扑面而来。语言庄谐并存,活泼欢快。形象塑造生动得体,极具概括力,富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明显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存在着“杂糅”、荒诞、“戏仿”等特点,鲁迅称之为“油滑”。然而总的看来,《故事新编》的创作有着鲁迅本人特定的创作心理、情感体验及源泉,明显是鲁迅创作风格的一次重大转变,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的家园。”语言是文化的心脏,它根植于一个民族的灵魂中。普通话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语言,语文教学应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吴方言是我们苏州人的生活语言,是我们最早接触和学习掌握的语言。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好吴方言资源,能有效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7,(1):77-83
《故事新编》以"油滑"的笔调游离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鲁迅杂糅进的现代意识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主题上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小说建构了英雄人物/普通民众以及古代先贤/传统文化立场两种话语表达模式,其营造的历史向度和空间维度纠结于鲁迅发掘的人的思想意识存在的历时困境。《故事新编》依旧承载着鲁迅惯有的话语启蒙,并且也映射出作者自身思想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以凝炼、简约称,但他在小说中也大量地运用了重复。据统计,在他的小说集《呐喊》《镑徨》《故事新编》中,31篇小说有20篇使用了重复修辞,这种现象在中国现当代的短篇小说创作中是不多见的。美国学希利斯·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将小说中的重复现象分为三类:①细小处的重复,如语词、修辞格、内心情态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