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刘国钧教授在《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文中说:“1904年(光绪二十年)孙毓修在《教育杂志》上首先介绍了美国杜威‘十进分类法’,但没有人注意。”周文骏教授编著的《图书馆工作概要》也沿袭此说;“一九○四年(光绪三十年)孙毓修在《教育杂志》上首先介绍。”为了证实此说的准确性,我想翻检《教育杂志》。由于馆藏匮乏,于是托友人在一高校图书馆代查。结果是:月刊《教育杂志》1909年2月创刊;孙毓修在该刊发表的文章最早见于1卷11期(1909年10月)。经此核对,1904年  相似文献   

2.
编辑老师:今年《新闻知识》第一期在“新闻知识讲座”专栏里,姚文华同志谈到了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先生。说他“练就了两条‘飞毛腿’,不仅‘跑’出了许多好新闻,而且在被日伪特务枪击时,靠‘飞毛腿’幸免一死。”我对这“飞毛腿”的故事很感兴趣,想知道他的详情。希望了解顾执中先生事迹的老师能详细  相似文献   

3.
《老圃遗文辑》。杨阴杭著,杨绛整理,钱钟书题签。繁体竖排,硬面精装,45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印数3千册。 杨绛先生在该书前言中论述道:“我父亲杨阴杭(1878-1945)字補塘,‘老圃’是他常用的笔名。所谓‘遗文’的‘遗’,不是‘遗留’的‘遗’,而是‘遗失’的‘遗’,捡拾到的只是一部分。”《老圃遗文辑》中除—篇长文辑自《东方杂志》外,其余文章全部辑自于《申报》上。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君子不夺人之美’。可是,总有一些战友‘明目张胆’地常和我争抢我的‘老师’——《新闻知识》。因为我是靠《新闻知识》‘起家’的,初学写作时,我怎么也摸不着门道,有时因写一篇小稿‘山穷水尽’  相似文献   

5.
正"终南山是‘龙脉’,是‘众山之祖’,是传说中‘仙界与红尘的分界’,是‘月亮山’,是‘父亲山’,是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是‘献给地球的礼物’。终南山于我而言,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精神概念。"这是史飞翔先生在他的著作《终南隐士》一书中写到的。我对终南山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西北大学教授李利安先生。早在三年前,李利安先生曾多次向我介绍终南山在陕西地理位置、旅游开发、经济开放和宗教文化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教授说,在西安,秦岭段的自然开放比较  相似文献   

6.
柳和城 《中国索引》2007,5(1):34-37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藏有一部孙毓修先生的稿本《书目考》。十几年前胡道静先生曾介绍过它,称其是一部搜罗宏富的“书目资料长编”[1]。2002年初,笔者为撰写《孙毓修评传》,有幸仔细阅读了这部未刊稿本,为其编纂主旨之鲜明、收辑之详博所深深吸引。现向研究藏书文化和喜欢版  相似文献   

7.
段弘 《青年记者》2005,(4):56-57
我想,撰写《21名志愿重走长征路——“‘助学长征’公益助学国际步行筹款行动”纪实》(2005年1月11日《中国青年报》第4版)的这位记先生是出于感动、出于好心写下这段话的:“66岁的宗光耀曾是中央驻澳门联络办原副主任,在全程步行中算是最大的‘行政官员’。让他欣慰的是脚泡几乎已经化整为零,但不幸又很快降临,他很快进入了更高境界,这比脚泡更让他难受和难熬:腿痛、腰痛乃至全身痛。宗老边向前急行,边喘着气嘱咐同样喘着粗气的记:‘你可别坏了我的事啊,千万别让我家里人知道,我可是一直在向他们报平安。  相似文献   

8.
8月25日,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严肃处理“渤海2号”翻沉事故的决定,第二天全国各报都刊用了。我们粗粗翻阅各报,发现绝大多数报纸都把“国务院严肃处理‘渤海2号’事故的决定”作为主题,如人民日报的主题是《国务院作出决定严肃处理“渤海2号”翻沉事故》,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的标题是《国务院作出关于处理“渤海2号”事故的决定》。唯有羊城晚报、甘肃日报独树一帜。羊城晚报的主题是《提请解除宋振明石油部长职务,给予康世  相似文献   

9.
《人文六讲》一书从文学、电影、音乐和建筑入手,探讨人文在今朝的意义和价值,力图重新唤起社会的人文认知,读来发人深思。李欧梵先生开篇就向读者介绍了何为"人文",他说:"人文指的是和人有关的东西。‘文’的古意是‘纹理’,也就是形式和规则,儒家传统也一向以‘人’和‘文’为依归,人文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这是不解自明(self-evident)的真理。  相似文献   

10.
商务印书馆成立的时候(1897),我还没有出生,按年龄来说,我比商务小。关于商务的历史,我知道的不多,但是我和商务的关系,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1927年,那时我27岁,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老子研究》。那是我26岁时写的,由当时正在主编《教育杂志》的李石岑先生介绍到商务印书馆,很快就被接受了。这位  相似文献   

11.
写文章、搞创作,两大基本要素是少不了的,一是生活积累,一是资料积累。单说资料积累就大有学问。几乎所有的大学者大作家都是“资料大王”。书刊报章无不盈房累柜。读《鲁迅日记》,先生的资料积累工作差不多日日在做。“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所藏书报与资料卡片洋洋逾10万件。钱钟书先生著《管锥篇》,光引用古今中外著作就超过了四位数,其资料积累之丰富略见一斑。台湾李敖先生自称“生平收藏资料,是大规模的,宁肯失过滥,不肯失之交臂”。拥有丰富资料的妙处在大作家大学者的经验之谈里可以找到许多。如李敖先生所言:“以前小人们说陈平与嫂嫂通奸,陈平拿出‘资料’——原来根本没有哥哥;又有人说直不疑对丈人动粗,直不疑拿出‘资料’,原来他太太的爸爸在他们结婚前早已死了。根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徐懋庸两先生的信鲁迅先生由于聚仁兄的介绍,看了《社会日报》,承蒙不弃,他给聚仁的信上这样说: “因为先生信上提过《社会日报》,就定来看看,真是五花八门,文言白话悉具,但有些地方,却比‘大报’活泼,也有些是大报所不能言。例如昨天的‘谣言不可信,大批要人来’,  相似文献   

13.
我读《光明日报》编辑盛祖宏的那篇以新闻界为描摩对象的小说《第八任总编》,感慨万千。小说塑造了燕华日报新上任的总编辑铁锤。虽说这是一张面向教育界知识界的报纸,但编辑部中有些人的知识水准可真够呛。铁总编上任伊始,带领了30多名青年记者与几名青年公务员一起去采访一位特级教师,要求每人当晚交出一篇通讯稿。结果中选者竞是一名清洁工,而好些记者交了白卷或半卷,即使交出全卷的也别字连篇,“什么‘一愁莫展’‘人才倍出’‘板门弄爷’‘家俱’‘既使’‘已后’,直到生造的  相似文献   

14.
若谷先生曾为罗元贞、孙玄常先生的诗集、文集无法出版遗憾离世而唏嘘不已。为此,他专在《出版发行研究》上撰文,抒发万端感慨,他说:“罗、孙二先生诗文的文化价值,退稿的编辑未必不知道”,“但我明明看到许多毫无文化价值可言的书,堂而皇之地摆在书店里,我不禁生出疑问:出版社出书究竟为了什么?”“看来原因不在‘眼力’上,而在于‘钱力’。……时下,‘眼力’与‘钱力’较量,‘眼力’多半要败下阵来。如今出版社出书的目的,是不言自明的。”若谷先生的感慨,让人深感力透纸背的愤懑与无奈。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  相似文献   

15.
1992年5月,在阔别老家数十年后,范敬宜先生回苏州考察工作十余天。6月3日,在《苏州人的性格变了》一文中(刊载于当日《经济日报·扩大版》),范敬宜先生写道:"在历史上,‘空’曾经是苏州人的主要性格弱点。‘苏空头’这个‘雅号’加在苏州人身上,至少已有数百年之久。所谓‘空’,主要指虚多实少,尚清谈而轻实务……这次来到苏州,真想寻找一番‘空’字在当代苏州人身上的表现,而且做好了在社交场合表演‘空对空’的思想准备。遗憾得很,都落空了。"因为,"实,逐渐成为苏州人性格的一部分。"历史上,"苏州人性格的另一特征是:‘文’。这个‘文’,既有斯文、儒雅的一面,又有经济细胞不发达的另一面。"然而,范敬宜先生在文章中说:"在苏州,我接触了许多不同层次、不同  相似文献   

16.
周华 《传媒》2015,(2):32-35
为落实刘奇葆同志2014年6月13日在光明日报社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根据《光明日报》编委会要求,新闻研究部进行了专题调研.奇葆同志在讲话中提出:“把《光明日报》办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我希望你们加倍努力,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奇葆同志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光明日报》的定位和特色,一方面对《光明日报》建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提出了希望和高要求.要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就需要研究: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是什么?精神需求是什么?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构建要素是什么?目标任务是什么?《光明日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7.
柳和城 《出版史料》2003,(2):96-100
孙毓修先生(1871~1923年),近代著名编译家、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他1908年开始主编《童话》丛书,被誉为“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茅盾语)。他热诚倡导儿童文学,《少年杂志》是他又一有广泛影响的杰作。《少年杂志》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种月刊,创刊于清宣统三年二月(1911年3月)。  相似文献   

18.
1940年5月上旬,我从华北敌后战场采访归来,先回到重庆化龙桥《新华日报》编辑部宿舍(当时也就是我的家)。过了一个星期,我实在闲不住了,开始进城采访。那天,我拜访邹韬奋先生,他正在家中伏案写稿,见到我就放下笔杆同我紧紧握手。寒暄之后,他告诉我大后方的若干内幕新闻。邹先生说:“今年5月初,重庆各军事及公安机关忽然接到‘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签署的一张通令,其中说据报沈钧儒、邹韬奋、沙千里将于‘七七’纪念日在重庆武装暴动,如果这次不成功,  相似文献   

19.
忆黎丁     
<正>2014年8月14日夜10时,《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的朋友发来短信:黎丁先生今日去世了,享年96岁!黎丁是《光明日报》的资深高级编辑、京城著名的老报人。他生前有两个"头衔":中国文化名人活字典;京城冬泳寿星。初识黎丁我和黎丁认识是在1979年。那年春天,我奉命赴北京《文汇报》驻京办事处工作,暂借《光明日报》大楼609室办公。有一次,我在大楼底层食堂吃饭,一位朋友说要给我介绍一个老乡,把我拉到靠墙壁的一张桌子旁边坐下,指着对面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你们泉州老乡。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老舍先生,是一位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之集大成者.老舍先生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中《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已是人尽皆知,并被改编为话剧、电视剧和电影等各种形式.他的许多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的作家中,他的作品被翻译的最多,其中他的作品的英译是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