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记述了福楼拜星期天在家中举办的一次“学沙龙”。作描摹用词准确到位,描写各个人物的特征十分贴切,显示出作非凡的驾驭语言的功底,不愧于“短篇小说巨匠”的称号。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揣摩比较精妙的人物描写艺术。(2)概括提炼几位文豪的思想性格特征。(3)读写结合,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1)揣摩精妙的人物描写艺术。(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课型课时:赏析与写作课。一课时。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873年,莫泊桑求教于福楼拜,开始学习写作。福楼拜的作品,文字精练,是法国近代散文的典范。他对莫泊要求非常严格,据说曾要求莫泊桑用最概括的语言对不同的路人进行素描,只能用一个词表示事物,用一个词表示行动,用一个词来形容。正因为福楼拜精心培养,莫泊桑才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父”。现在我们就…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我家就是整天笑语声声的,差不多每天都会有一些笑话发生,而我则是常常担任笑话的主角。  相似文献   

6.
苏轼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用词、断句及思想向有争议,其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了”字究竟缀上抑或领下,千古以来虽聚讼无休,然据今人考证,已渐趋一致:即为缀上。此已见于中学教材、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及通行古诗词选本的断句法。  相似文献   

7.
我的家     
在浩瀚的宇宙中飘浮着无数的行星,就在那闪亮的恒星——太阳附近有我的家——地球,一个美丽的星球。  相似文献   

8.
那是上午第一节课,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我对原先设计好的导语不满意,可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导语."还是直接揭题吧."踏着铃声,我匆匆走进教室.  相似文献   

9.
“呜”字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 ,绘声绘色 ,把一场口技表演写得活灵活现 ,真可谓“众妙毕备”。文中写表演者摹仿一家人被惊醒后 ,有这样一句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其中的“呜”字 ,文下的脚注是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呜”后带宾语“之” ,而这里的解释偏重于“轻声哼唱” ,这便很让人费解。近日读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 ,其中一篇题为《一节历史掌故 ,一个宗教寓言 ,一篇小说》 ,文中引用了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生经》第十二篇《舅甥经》中的一段 ,文曰 :“甥既见儿 ,即以饼与 ,因而呜之。”钱先生顺便提及了“呜”字的解释 ,着实让人…  相似文献   

10.
季明媚 《新读写》2012,(4):24-25
通过对大人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的描述,小作者生动地表现了对于一直以来被迫与“别人家的孩子”此较的无奈与不满,以及对大人鼓励的强烈渴求。这是一个好话题,引入深思,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儿歌导人,营造儿歌写作教学氛围 老师一边写“家”字一边读儿歌,然后一边写“家”,一边让学生跟读儿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老顽童”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吧!对,他就是《射雕英雄传》中拥有孩子般童心的周伯通。我家也有一个“老顽童”,他的童心与周伯通不分伯仲。他,就是我的爸爸。  相似文献   

13.
孙宏 《师道》2005,(5):29-29
魏巍的《我的老师》教了几年,我也觉得枯燥乏味。我尚如此,可怜我那群学生会怎样呢?我脑中出现他们昏昏欲睡的样子,课堂上波澜不兴。我在反省:是我讲得太多了?是我讲得太闷了?以致我可爱的学生无从发挥。这问题像大石压在我心中。于是我搜断枯肠,思最如何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课。  相似文献   

14.
    
孟德威 《学子》2003,(7):22-22
小时候,家很简陋,很小。一家三口挤在33平方米的屋中,加上屋内的家具,屋内行走过道的地方都不大。每日,在厨房内搭个便桌吃饭。那时家住5楼。天天都来往于楼梯间。就这样挤着、走着过去了七年。家虽小却不乏乐趣。晚间,一家人闲来无事围坐在一起侃侃家事、时事。说说过去和未来。心情好时下下棋,玩几把扑克。大家总是欢欢乐乐的,屋子虽小却充满了温馨。  相似文献   

15.
家香     
还没进门,一阵饭菜香就扑鼻而来,引得我肚子“咕咕”抗议起来,于是紧跑几步冲进家门。丰盛的饭菜早已摆满了饭桌,正抛着媚眼吸引我的口水。我急忙洗洗手,冲到桌前,抓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对于爸爸做的饭菜,我是从来就没有抵抗力的,闻着那阵阵香味,什么减肥、怕胖,通通都抛到脑后去了。  相似文献   

16.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闻名世界的作家都出现在其中,再加上本文作者莫泊桑,这简直就是一场文学界的“盛宴”!下面就给大家讲讲这几位作家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杜凤云 《山东教育》2004,(31):34-34
那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的一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很静,此时正在进行的是《一夜的工作》一课的目标检测。一位同学正在黑板上写生字,“写完回去!”我读完最后一个词说。  相似文献   

18.
17岁,她出落得眉目如画,亭亭玉立。更难得的是,她是学校里永远的第一名。很多女孩儿半是嫉妒半是羡慕地说:丛丛,我要是你就好了。她莞尔一笑,不回答。转身,却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同学们不知道,她的生活并不像她们想象的那样阳光明媚。她从没见过妈妈,她跟老爸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19.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将“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注释为:“见《诗经&;#183;大雅&;#183;思齐》。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通‘型’,作榜样。寡妻,正妻。御,治理。”很明显,编者把这里的“家”理解为“家庭”。  相似文献   

20.
周日晚,我们班的姚兵没有到校。周一上午,他仍然没有来,我这才着了急,找到他的表哥曹伟打听,曹伟说:“姚兵不来上学了,他要去找在江苏打工的爸爸妈妈。”最后又补充了一句,“他早就有这个想法了,老师,你不用去找他,没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