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时下教育界广为流行的“主体主导说”(“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认为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这种观点对教学实质的认识是可取的 ,但是 ,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界定是有误的。  从教学理论看 ,既然承认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那么在教师进行指导 ,也就是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 ,被指导的学生处于什么地位呢 ?难道还是处于“主体地位”吗 ?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时候 ,教师又处于什么地位…  相似文献   

2.
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命题,是近年来我国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对于正确地揭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教学理论中其他问题的探讨,对于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围绕这一观点的争论却一直存在。尽管大家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上已经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但是还有同志主张教师也是主体,即所谓的“双主体论”或“复合主体论”。我们认为,相对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提法来说,“双主体”论并未把研究推进一步,还似乎后退了。其根本问题所在,是对教学活动简单化的认识,从而陷入了一种模棱两可的境地。我们感到应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当前,“主体主导说”(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中小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文试图阐释“主体主导说”并非科学论述。“主体主导说”的理论根据是: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真理、获得真理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这个认识主体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些“理论根据”站得  相似文献   

4.
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娟娟 《中学教育》2003,(1):35-36,34
在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曾有过“教学主体论”的讨论 ,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主张“教师主体论” ,也有些主张“学生主体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 ,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 ,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 ,实现既定的目标。一、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1.教师的爱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起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的爱可以成为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5.
也评“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年5期刊登周虹同志《简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文,作者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因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文章的中心在于否定教师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现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和流行的是“主导主体说”合题论。笔者以为目前流行的“主导主体说”有值得质疑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理论本身缺乏内在的(指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同一的衡量标准。造成其理论的缺陷。“主导主体说”的基本含义是: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其实,这里引用的“主导”、“主体”是两个不同哲学范畴的概念,它们不能构成同一标准来衡量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地位与作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并与之构成一对的哲学认识论范畴的术语。“主体”是认识论范畴的概念,一般指有认识、实践等能动行为的载体,具体为能动的认知者(或感觉者、思维者)。“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相对于“主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主体”的行为对象。“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是指认识能动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一种认识关系。然而,“主导”与“主体”是有区别的。“主导”是对立论范畴的哲学概念,指矛盾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这里的“主导”即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另外,“主导”源于传统教学术语中的“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教学论术语的。  相似文献   

7.
论教学认识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学认识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有条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认识活动,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这是近年教育界关于学生在教学认识中的地位的普遍看法。问题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不是绝对的、无条件呢?理论界似乎认为,“学生”的身份本身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存在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与否的问题,只存在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的问题。照此看法,所有学生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教学认识的当然主体。但是,哲学认识论告诉我们,主体有“可能的主体”和“现实的主体”之分。“可能的主体”是指具备了一定的(即与认…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尽管在教学主体以及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存在各种分歧。但教育理论界似乎已基本上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坚持以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统一”,或“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我认为,这种观点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的统一问题上,尽管较之以往有所深入,但仍然有商榷之处。其一,它仅仅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导致把同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关系加以分裂,而仅仅理解为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其二,由于割裂了同一过程的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9.
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众所周知,影响教育过程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即教育、学生、教育传媒。这三个方面又可划归客体和主体两个系列。教育传媒属于客体是肯定无疑的,但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认识上却存在着分歧。我则明确地主张,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也可以把这一主张简称为学生主体论。 一 学生主体论与双主体论 在教育过程的主体问题上,现在国内通行的是双主体论,主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双主体论又有两种主要的变式:一是轮流主体论,即在教育过程中,有时教师是主体,有时学生是主体,二者轮流“执政”,交互作用。这种变式实质上  相似文献   

10.
略议“教师为主导”的实质于月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论中的重要命题已探讨了多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尽管人们对“主导、主体”的认识依然见仁见智,但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应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  相似文献   

11.
最近,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呼吁“改造教学论”.她认为应从高一个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究竟应如何理解叶教授的观点呢?教学改革搞了这么多年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的观念几乎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实际上教育界对此的认识水平是不一致的.目前教育界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认识水平境界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理论上承认“学生是主体”,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把教师放在“中心地位”,让学当配角.第二层次的认识水平是已经意…  相似文献   

12.
九年制数学新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简称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指导思想,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现代教学论处理师生关系的准则。它的含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体。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教学过程应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辩证统一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主张教学应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赞可夫也主张教会学生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这是教学过程中主要构成部分,也是经常起作用并左右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和影响教学性质的重要因素。十六、七世纪以来资产阶级传统教学论研究中,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阐明了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由途径,也描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和步骤,为中小学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教育上作出了历史的贡献。但是这种理论却过份地强调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人物,是“绝对的权威”,是“决定性因素”,认为教师  相似文献   

14.
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困扰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认识不清或处理不好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经历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双主体沦”、“主体主导论”等认识过程。而今,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师生关系的理念,已成为当今课堂教改的主流意识。这说明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正在逐步进化,并得到了提高。但是,随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出台,这种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否符合当今经济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教育终身化和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潮流,还有待时间或实践来检验。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界广泛流传着“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论 ,试图调和“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对抗 ,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直到克林伯格提出教学“三段论”后 ,才有了作为调和“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媒介 :教学是教师的指导过程 ,这就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原理 ;学生必须处于能动的 ,愈益自觉的学习主体地位 ,这就是学生自主性原理 ;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一种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 ,它们可以作为教学现象的矛盾关系加以分析和把握 ,这是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在这个三段论中 ,存在有价值的教学论问题 ,即何谓教师的指导作用 ?何…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向我们走来的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学科教学特点,较好地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出课堂的高效益,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于“主体”和“主导”认识肤浅,他们往往只局限于向学生多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等表面形式,不注重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不考虑“主体”、“主导”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哲学”是一门研究教学主体,通过教学中介,作用于教学本体,形成教学行为的内在要素、关系及其规律的高职教观和一般方法论的理论学说。“高职教哲学”主体论是高职教哲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以教师主导行为与学生主体过程的矛盾为动力,以教师主导论、学生主体论、能力资本论的界定及其否定关系为内容而构建的逻辑体系,具有解析性、批判性、重构性和方法论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交互主体论与研究生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最直接的矛盾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即教师与学生谁是主体的问题的处理,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教师主体论模式、学生主体论模式和双主体论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各有偏颇,过度强调教师或者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之中的主体地位,甚至是皆为主体,就成为无主体状态。而在确定一方的主体地位时,却又影响和制约了另一方的指导性或者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或者说两者的作用都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从而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本文将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提出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运用交互主体论观点及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一交互主体论及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交互主体论,主要是西方哲学流派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所提出的。该理论是在对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的探讨基础上而确立的。胡塞尔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而这种交往就是一种主体的交往,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性质是“交互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在交往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间是如何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二是在交往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如何对同一事物达到相同理解,也即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共通性。...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人们对这一“主导——主体”论早已形成共识。而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到一点就在干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教育人本论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所以,素质教育必须站在“人”的高度关注教育。素质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关注的是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独立人格的人,成为真正主体的人。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究竟应当处于何种地位 ?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这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现在基本完成了由“学生客体论”到“儿童中心论”再到“学生客体—主体论”又到“学生主体论”的认识演变。“学生主体论”是近年来受教育人本论思潮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观点。它不仅肯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主体 ,而且还进一步肯定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如果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来审视这一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把它放在具有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