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至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人民群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那么,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传统的结论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一结论被史学界当作神圣的教条来接受,并广泛地引证,作为解释一切社会矛盾的理论根据.当前,随着生产力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人们不能不对土地改革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进行重新认识.我  相似文献   

2.
我国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如何表述,这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多年来,这个问题在史学界和理论界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前三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三大敌人残余势力的矛盾,后四年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二是认为整个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与落后的经济文化之间的矛盾;三是认为前三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三大敌人残余势力的矛盾,后四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与落后的经济文化之间的矛盾。为了准确地揭示和把握我国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我认为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入手,对党和毛泽东关于这个问题的探索进行历史的分析,沿着其正确的思  相似文献   

3.
知识梳理1.1950年—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2)过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  相似文献   

4.
一九五六年九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已经来临灼时候,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刘少奇同志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和大会就此而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对我国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论述。《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内主要矛盾.理论界曾经进行过认真的探讨,发表了许多意见,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同志认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有的认为是“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对这种观点,笔者有些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本文仅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后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认识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作些肤浅的探讨,以此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八大”的历史性贡献是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内容和实质的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它的现实意义在于给邓小平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很大的启迪。邓小平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联系起来考察,在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在中国大陆惟一完成了土地改革、解决了土地问题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初,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相宜的土地改革方针和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一些人认为,建国前后的土地改革是20世纪中国农村所经历的最大变革之一,它不仅以无偿的方式满足了广大无地少地农民对土地和财富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一、现阶段我国社会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我国在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和国际因素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  相似文献   

9.
我们通过下面这道题目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掌握新中国的重大农业经济政策: 下面是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其中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1949-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呈现增长趋势。原因一: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10.
杨祥芳 《新高考》2007,(12):40-45
1.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1.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刻认识,是对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庄重承诺。改革创新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良方,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讨论中,主要有下列三种不同意见: 一、认为“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众同民主革命阶段的三大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二、认为“恢复时期”是社会矛盾的转化时期,没有矛盾的主次之分。有的同志还认为:从全国范围说,一九五一年底“三反”“五反”以前,国内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一九五一年底“三反”、“五反”开始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3.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提法,作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甚至作为一定阶段的主要矛盾,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怎样看待这一矛盾?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们臆造的?略抒己见,就教于同志们.在探究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时这一提法又被重新提了出来.有的认为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有的虽然不赞成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但认为这一矛盾是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在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写到,"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叙述是很清楚的,但还是有不少同学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理解为"少数民族地区部分",认为少数民族地区这时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其实  相似文献   

15.
《今日中学生》2011,(16):49
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当家作主的要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和落后的民主政治之间的矛盾。这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分析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六年九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已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召开的.大会根据我党面临的情况,首先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次,大会着重提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八大从分析党执政后的状况出发,初步总结了建国后执政党建设的新经验,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任务、方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印度独立后土地改革并不彻底,农村封建土地关系在土地改革后仍然大量存在,制约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在绿色革命的推动下,印度土地关系还是发生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虽然不能对这种变化评估过高,但是它却部分弥补了印度土地改革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结论的认识分歧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加速完成,中共领导对社会制度转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八大之前未能对新制度建立后社会主要矛盾进行认真研究,八大虽然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做出了结论。但大会主题报告没有涉及这个问题,会议议程也没有就此问题进行过讨论,因此,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显得比较粗糙。它在形成之初就未达到统一认识,毛泽东不赞成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却又主张先不要急于修改这个结论。围绕八大作出的结论,当时的理论界进行过专题讨论,但没有形成集中的看法,无助于统一认识,毛泽东后来明确改变了八大的结论,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并逐步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改变是战略性的失误,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必然要经历的初级阶段,是在诸种社会矛盾的运动中前进和发展的。在众多的社会矛盾中有一个是主要矛盾。笔者依据主要矛盾的特征以及它同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等,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确定为生产力与各种体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