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德建设对教育理论与实践而言都是历久弥新的。教师在人们心目中“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单纯强调“无私奉献”的传统师德建设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个体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自我实现已成为个体追求的目标之一。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引领教师的自我实现,将是师德建设的一个新趋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加入打工的行列,导致“留守”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日益凸现。这与家长追求生计难以履行家庭道德教育职责、隔代监护弱化了教育和家长道德教育认知偏差息息相关,必须从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层面去着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注资源人     
继“经济人”、“社会人”之后,出现了“新人”——“资源人”。“资源人”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管理者应重视“资源人”的需要,关注人的资源性,以开发、充实、培育和运用人的资源为已任,使“资源人”的自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在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评估疲劳"     
时下,有一个流行度甚高的时尚用词——“疲劳”,诸如“审美疲劳”、“职业疲劳”、“社交疲劳”等等。抟词义学,“疲劳”有生理、心理两种,笔者这里的“疲劳”不是指生理上的劳累,而是一种因面对反复出现的某种社会状态而导致的心态上的反感和情绪上的厌倦。这一现象的出现,究其主要,笔者以为与处在转型期的,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转型期。当时的法家以“以法治国“为口号,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自我实现的探求是贯穿于劳伦斯小说《虹》中的主题性线索。小说以“虹”为意象,通过布兰文家族三代人之间各自美好婚姻追求的幻灭,探求了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中自我实现的不可能性。试图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对《虹》加以解读,并指出布兰文家族自我实现的幻灭实际上是作者向世人敲响的一记警钟:在人性日益异化的工业文明浪潮中,对于幽住在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死胡同里的现代人类来说,自我实现只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一条美丽无比、飘缈虚幻的“彩虹”而已。  相似文献   

7.
近来留心了一下诸多探讨老王悲剧的文字.多半停留在诸如“老王的善良与文革的丑陋”相对比的层面.而对于造成老王悲剧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和精神层面揭示不够,这未免有些肤浅。因为,探讨一个人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应从形而下的“器”(其所处社会制度背景的物质层面)和行而上的“道”(其个体的精神层面)这两方面进行考虑。更何况,作者未必曰然,读者未必曰不然。  相似文献   

8.
美学家普遍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这一命题在当代语境中受到普遍质疑,美的创造、自由特质正在逐渐消失,美更多地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成为世俗化的产物。审美经验的可预测性更加重了美的世俗倾向,使美降低到形而下的层面,使美本身成为审美主体的异己力量。  相似文献   

9.
本对“法轮功”邪教产生、蔓延的原因作了分析。章认为,“法轮功”邪教组织是李洪志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控制弱化的条件下,将封建迷信、各种唯心主义和有神论思想,杂揉拼凑成的现代迷信体系。章还认为,在社会转型期要加强对群众的理想信念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自我实现"既是一种修养的规范,也是实现无为管理的崇高理想,而西方"自我实现"基于对人性的终极发展个性的精神,把握人性的最基本层面.中国"自我实现"观体现了理想对现实的间离与超越,具有个人道德修养与价值观相结合的完美愿望.西方"自我实现"观表达了个人对现实的诉求,将宗教与价值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自我实现”既是一种修养的规范,也是实现无为管理的崇高理想,而西方“自我实现”基于对人性的终极发展个性的精神,把握人性的最基本层面。中国“自我实现”观体现了理想对现实的间离与超越,具有个人道德修养与价值观相结合的完美愿望。西方“自我实现”观表达了个人对现实的诉求,将宗教与价值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论马斯洛"自我实现论”的性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针对学术界对马斯洛"自我实现论”的曲解,从马斯洛萌发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动机、对自我实现概念的阐释以及对自我实现者人格特征的描述三个方面讨论了"自我实现论”的性质,认为自我实现是指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它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而不是所谓个人主义价值观或自私自利的代名词;自我实现论是关于人类潜能的本性及其发挥条件和规律的理论,是一种肯定人的积极向上、进取有为精神的人格学说.文章分析了自我实现论的积极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13.
“雌雄同体”赋予了小说《呼啸山庄》男主人公西斯克利夫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艾米莉·勃朗特采用了巧妙的“女性文本的计策”,通过赋予他内心的“疯女人”以强悍的男人外形与计谋,使其成功地“出走城堡”又“返回城堡”,担负起实现女性在父权社会所无法实现的梦想重任——执着于爱情理想,反抗、颠覆父权制、殖民主义等多重压迫,完成“边缘的中心化”,这在十九世纪保守的父权制的男权文化社会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关系深刻变化角度把握转型期发展中各种复杂的二元现象,探索现实市场经济规律,以期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培育市场文明因素,缩短社会转型期“阵痛”,并在一定程度和层面对市场利益协调、市场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稳定和市场道德人文关怀及市场文化力生长机制进行重构;缓解处在分化、冲突和整合三环节交替过渡期的不稳定因素——社会群体结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的《废都》着重展示了主人公庄之堞从“名人”到被时代抛弃的“废人”的生存悲剧。他的悲剧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真实生存状态,其原因有社会转型期的自我错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我退缩和精神颓废的悲剧宿命等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对贾平凹创作中“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不同层面的浅要分析,发现言说主体表露出“思”对于“象”欲超越而不得的焦虑,并企图对这一现象进行必要反思。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角度看,武术既有形而下的存在,又有形而上的存在.形而上层面依附于形而下层面而存在.但武术存在的核心价值却是对武术形而上层面,即对道的领悟,技击是形而下层面中的关键性因素,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因此,有无技击属性才是判断是否为武术套路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纳博科夫《洛丽塔》与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均塑造了偏执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冲突的悲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体现的是一种“审美之爱”,一种作家对现实的疏离;后者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之爱”,一种女主人公对诗意的迷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的经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首先 ,回到“经”的存在之初 ,探讨“经”从一个形而上的终极本体经由固定于言语文字的儒家经典降为一种形而下的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经学 ,以释放话语权力的方式进行着道德的规劝。其次 ,分析《文心雕龙》“宗经”主题对经学的阐释 ,即如何在“宗经”的名义下把儒家诗学从追求形而下的道德伦理转化为追求形而上的宇宙意识和终极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化"的文化重建是光复后的台湾行政公署施政重要内容之一,得到了当时台湾民间社会的热烈响应。该文从基层普通民众、民间文化团体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三个层面探讨当时台湾民间社会对文化重建的各种反应,以厘清光复初期台湾社会的文化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