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格是构成武术动作完整性的重要因素。规格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动作的准确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影响着人体形态的发展。如何正确理解规格对提高武术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世选 《武当》2006,(10):28-28
武术内容虽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但其哲学理论大都来源于《老子》、《庄子》、《易经》等道儒佛思想。练武要做个明白人,至少也要读一读研究一下这些著作。这些思想资料,有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过时了,失去了价值,但也有许多规律性的认识依然闪耀光辉。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  相似文献   

3.
刘世选 《武当》2007,(10):33-33
武术虽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但其哲学理论大都来源于《老子》、《庄子》、《易经》等思想。练武要做个明白人,至少也要读一读、研究一下这些著作。这些理论资料,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过时了,失去了价值,但也有许多规律性的认识依然闪耀光辉。我们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用前人的思想解决武术中很多现实问题,把握真正的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4.
赵占军 《武当》2000,(11):40-41
武术源于远古时,人类为求生存,历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逐步从亲身对猛兽与同类的搏杀中承袭下克敌制胜的格斗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火器出现代替了冷兵器,后人为继承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就把原始的格斗技法汇编成套路,一是为记忆演练,二为发扬,三为欣赏,但它的内容核心还是攻防技击。最原始的套路就是每个实用招法的总和,是没有一点杂质的。随后,各据不同特色分成不同流派,并开始收徒传艺。要发展武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应推陈出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美的本质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和优秀文化遗产。武术之美真实地再现了客观事物的运动与发展规律,显示出人类技击格斗和养生保健的主体意志,认识武术美的本质必须从其本质力量的理解和其内部真善美的关系着手。  相似文献   

6.
黎晗 《体育博览》2011,(7X):216-216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不仅仅代表着传统体育的精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文化本质的体现。武术的运动之美可以真实的再现一些客观事物以及客观景物的运动以及发展的规律,武术的运动之美可以不断地向人们显示出我们人类的技击格斗以及相关的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主体意志,因此,要想真正的认识到武术的运动之美,就必须从武术的本质力量上进行相关的理解,并不断的从其内部的真善美之间的的联系着手。但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其中一些以武术为代表的古文化,逐渐的受到了我们很多人的忽视。因此,本文在讲述我国武术运动文化特性的过程中,浅谈武术运动没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今有关武术本质的五种学说"技击本质论"学说、"多层次本质论"学说、"文化本质论"学说、"道本质论"学说、"生命本质"学说进行评述。结果认为: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人们将厘清覆盖在武术表面的迷雾,透过武术现象看到武术的真实本质。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逻辑学思辨分析,辨明武术逻辑概念,明确武术本质与本质属性区别的基础上,指出武术的本质是体育,武术的本质属性是身体技击活动和体育。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的美学本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类物质生产的社会实践萌发了中华武术。武术套路的创编不仅真实再现了客观事物的运动与发展规律,而且充分显示出人类技击格斗和养生保健的主体意志,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感性显现。真善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统一于武术套路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朱君 《体育科学》2013,33(1):84-88
以辩证唯物主义本质与质变理论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对武术的本质及质变进行全面剖析.研究认为:1)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此属性在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产生根本的改变;2)武术的质变是部分质变,并没有影响武术的本质属性;3)对武术套路的定位不准,一度把武术套路当成武术本身是影响人们正确认识武术本质的主要原因;4)厘清武术与文化,武术与体育以及武术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准确把握武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学校武术教育偏离武术技击本质、未能满足青少年对武术需求的现实问题,提出在学校武术中加强格斗竞技教育,回归武术技击本质的命题。认为学校武术对技击本质的教育理念回归需重视几个"意识":①强化武术本质意识,围绕武术技击开展教学;②树立安全阀意识,为青少年暴力攻击性行为提供合理出口;③建立体验与认知意识,让青少年对格斗对抗具有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④增强刚性气质意识,将格斗竞技教育转化为培养青少年刚性气质的工具。提出:在学校武术格斗竞技教育的实践中,应把握武术格斗竞技项目的本质特征,基于教育对象的年龄与性别差异,在规则条件下进行格斗对抗实践。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系统辩证思维方法,从文化学、本体论哲学和价值论哲学的多学科视角,审视和思索武术的发展.研究认为:1)武术是一种"文化载体",本质上是一种有着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运动.2)武术价值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与价值客体的武术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武术价值是多元化与多样性的,主体对武术的需要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应该考虑武术价值主体具体条件下的需要,从价值主体的尺度,挖掘和发展武术自身属性的某一方面去满足具体主体的需要,从而使得武术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所谓体质,就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人的体质强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格发育是否正常、强壮;体型是否匀称;身体姿势、营养状况及身体组成成分等。  相似文献   

14.
武术套路传统思维与本质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揭示武术套路内涵的传统文化价值,从武术套路传统思维和本质特点入手,研究分析了武术套路传统思维的方式、内容与本质特点,提出武术套路传统思维主要有形象性思维和关联性思维两种方式。形象性思维赋予武术套路表演艺术化、技术系统化、动作形象化的特点;关联性思维使武术套路技法多变、动作规格完整与严谨。武术套路传统思维的本质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实用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至今与武术本质相关文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并在全面阐述其研究历程、主要论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其研究现状做一次深入探析,旨在预测该论题可能的研究趋势。研究认为:尽管该研究取得的成果颇丰,但仍存在缺憾;研究视角与方法多元化、研究更加深化与彻底以及教育视角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至今与武术本质相关文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并在全面阐述其研究历程、主要论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其研究现状做一次深入探析,旨在预测该论题可能的研究趋势。研究认为:尽管该研究取得的成果颇丰,但仍存在缺憾;研究视角与方法多元化、研究更加深化与彻底以及教育视角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洪浩 《体育学刊》2005,12(5):53-55
将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为: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其运动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和太极推手.依据列宁和毛泽东对本质的有关论述,提出武术的本质具有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两个层次;进而提出健身本质、民族文化本质和技击本质是竞技武术在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武术层面的一般本质,而竞技本质是其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18.
范国平 《体育世界》2013,(5):138-139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中国传统武术思维基于形象、经验和玄学(比如佛学,道教,阴阳八卦,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西方运动比如综合格斗其特点基于抽象、知识和科学,但形象和经验是个人都能学会,自然综合格斗也包括。就好像抽象、知识和科学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学好,比如数学物理编程;而基于形象、经验和玄学的东西比如中医无论儿童还是退休老人都能去学。只有深入理解武术套路中的各类思维方式与本质,才可以进一步体味到武术的精髓。本文首先对比了东西方文化中运动思维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而详细地分析了中国武术套路中一些思维方式,以供广大读者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确定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素,训练主体内容结构体系的构架,一般规律和本质规律区分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员比赛取胜动因的分析和训练实践的总结,得出了提高运动员相生相克的动作条件反射能力是散打训练本质规律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成为散打训练的中心思想,连接各种训练内容的纽带,规范训练行为的准绳,检验训练效果的标准,为散打训练的控制和诊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运用词源学、逻辑学和辩证唯物哲学等理论对当今武术本质研究的主流学术观点进行评析后认为:在武术本质研究中,"本质"一词涵义的误读、武术本源问题的争论和本质主义思潮是当今研究的主要症结,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消解这些矛盾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