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书话的写作日盛一日,许多名家多有书话之作,报章杂志也时见书话的发表,其单独成书者也为数不少.前两年,写书话的名家姜德明先生更搜罗了名家书话十六种成<现代书话丛书>两辑,对爱读书话的我来说确是带来了一种极大的喜悦.  相似文献   

2.
关于“知堂书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起“书话”来,知堂老人无疑是要算第一的。其识见与情趣皆极深厚,文章之纯朴自然,更是不用说的。他从容地读、也从容地写。他所涉及的范围极广、极杂,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如果细细地寻找脉络的话,那就是在《我学国文的经验》中,他对他的学生有如下的开示: “……请多看书,小说、曲、诗词、文,各种:新的、古的、文言、白话、本国、外国,各种:还有一层,好的、坏的,各种:都不可以不看,不然便不能知道文学与人生的全体,不能磨练出一种精纯的趣味来。自然,这不要成为乱读,须得有人给他做指导顾问,其次要别方面的学问知识比例地增进,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书话,我国著名作家唐弢说过:“中国古代有以评论为主的诗话、词话、曲话,也有以文献为主,专谈藏书家与版本的,如《书林清话》。《书话》综合了上面这些特点,本来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不过我目前还是着眼在‘书’的本身上,偏重知识,因此材  相似文献   

4.
书话麦肯锡     
树大易招风,作为管理咨询业翘楚的麦肯锡就曾有过这样的遭遇。  相似文献   

5.
人间书话     
真实的人生皆在相遇。人和书的相遇,就是一个精神和另一个精神的相遇,一个灵魂和另一个灵魂的相遇。正如人和人的相遇,那一刹那,一切阻挡和隔阂完全坍塌,只有你和我。  相似文献   

6.
书话漫话     
书话漫话———摘自《书与人》1996年第4期姜德明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诗话、词话、曲话,名著多有,唯有书话似乎是近60年始为人们所用,并逐渐为公众所认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书话的理解仍各有不同。对书话范围的界定还比较宽泛,多数人把凡是关于谈书的散文、随...  相似文献   

7.
闲话书话     
关于书话及什么是书话,自唐弢、黄裳、姜德明以来,已经说得很多了,大约不会引起很大的争议。笔者对书话曾有过一番研究,对其起源、发展、演变乃至形成今日之书话,自有一番解说。限于篇幅,今日仅拈出书话与书评及读书随笔一节,聊抒己见。近几年来,由于书话的独特风格和迷人的魅力,一夜之间,似乎风靡了读书界。不仅爱书人读书人喜欢书话,很多像我这样的读者也迷上了文坛上这朵奇花。它那温馨而略带感伤的笔调,把人们带到一个弥漫着书香的文化境界。那些恍如隔世的书人书事,尤其使人不忍释手,令人低回遐想。这是我从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书话中读出来的。香港的董桥说:“书话跟书跋一样难写。写版本、校勘固然枯燥,总要加点买书经过、书林掌  相似文献   

8.
阿英书话     
早想写一写阿英,但手头资料不全,一直未能动笔。去年秋天,与阿英的儿子钱小惠一同开会,想顺便搞一点生平资料,由于时间紧,又错过了时机。好在,同钱小惠等人共同编的“现代书话丛书”已问世,内收有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书话     
一、《南冠草》三易剧名郭沫若于1943年3月脱稿的五幕剧《南冠草》,是抗战期间所写的六部历史剧的最后一部。这部剧作写的是明末十七岁的爱国诗人、民族英雄夏完淳壮烈殉国的故事。剧本完成后,郭沫若在《〈南冠草〉后记》里说在给该剧命题时,本想采用《夏完淳》  相似文献   

10.
人间书话     
方宁  绍东 《出版广角》2006,(9):30-31
1.书乃仁业,吾将上下而求索。2.书之本质,是思想文化之载体,人类精神之守护所,此为其“重”;书之表现形式,当为文学,表现感官的美,符合人性,赏心悦目,此为其“轻”。制作书,即是“举重若轻”。3.无重即无内核,迟早会成泡沫。早期的财经书、2001~2005年的青春类小说、本土的奇幻小说,都没有足够重的内核,所以到了末期,出现了假书、烂书。无轻则不能为人接受,成闭门造车、悦己之书,不如写博客,三五人以自赏。4.编辑之本质,书之中介,为读者挑书而已。体制内做书人,眼光多往上看,惟领导脸色而做形式;学者或类学者做书,眼光多往自己身上看,做悦…  相似文献   

11.
我的书话     
  相似文献   

12.
书话二题     
一、书与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上,书与读书人(不单指学子)时常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孔老夫子当算儒文化的圣祖,可他在并不重视什么文化的君主和政客那里,却受够了夹板气。一辈子都没能真正的扬眉吐气。不过,老人家还算走运,若生在秦始皇时代,结局可能更惨。若再晚一点,赶上刘邦时代,刘皇帝可是喜欢“溺儒冠”,把文化人的帽子当尿罐往里撒尿的。谁敢保证他不会一时兴起,揪下老夫子的方巾一泄为快呢?清朝的文字狱更是文化史上一奇状。弄得文化人像冬天打赤脚夏天裹  相似文献   

13.
书评与书话     
书评与书话是依附在书业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两只甜果,长期以来,与书业相伴相生.而书评和书话又酷似一对孪生兄弟,乍一看模样相似,但静下心来细瞧瞧,书评和书话间还是有一定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的. 书评,可以望文生义,就是对图书的评论性文章.是对一本书独立而严谨的评论.从艺术性、思想性、文学性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客观、公正是书评写作者必须秉承的写作姿态和基本要求.有一不说二,有暇不掩玉,这样写出的图书评论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才能把一本好书和孬书公诸与众,让购书者“依评索书”.  相似文献   

14.
唐弢的书话     
第一次见到唐弢,他说的话大多未能听懂。那是在大连一个学术会上,他刚从英国回来,和大家谈创作问题。由于方言的难通,那次他讲话的效果,并不好。所以,我对他的印象,觉得怪怪的。  相似文献   

15.
书人 理书理到一本<华氏451度>,是小说,说那个世界里,拥有书是违法的,家里有书一律烧掉.结果舍不得书的人,就纷纷沿着废弃的铁轨逃亡,大家聚在一起,渐渐形成一群怀抱秘密的人.他们彼此约定,每个人负责一字不漏地完全记住一本书,靠这样,把已经被烧掉的书,保留给将来的人.  相似文献   

16.
近来书话盛行,成一时之俏。书话作为一种文体,已越来越受到读书人的喜爱,如这次北京市举办的秋季书市中,由姜德明先生主编的《现代书话丛书》(北京出版社出版)成为图书销售中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7.
书话小识     
书话是一切关于书籍的小品文字.却不以深入介绍和评价图书为己任。它含英咀华,比书评更有兴味。更见机锋,更显性情;它辨书识书,品书论书,比其它内容的散文随笔多了一份书卷气.多了些儒雅、博洽与恬淡。书话脱胎于古代藏书家、读书家的题跋、叙录。却淡化了其中的庄重与肃穆,强化了隐于字里行间的爱书如狂、恋书如痴、嗜书如命、知书若神的神韵。书话是中国书写文化系统中的一方淡淡的印章.不张扬.却性灵;不庞大.却醒目。  相似文献   

18.
书评与书话     
正书评与书话是依附在书业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两只甜果,长期以来,与书业相伴相生。而书评和书话又酷似一对孪生兄弟,乍一看模样相似,但静下心来细瞧瞧,书评和书话间还是有一定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的。书评,可以望文生义,就是对图书的评论性文章。是对一本书独立而严谨的评论。从艺术性、思想性、文学性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客观、公正是书评写作者必须秉承的写作姿态和基本要求。有一不说二,有暇不掩玉,这样写出  相似文献   

19.
国内的书话经过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已经约略可以分为两派了。一派以旧书(即线装古籍)为“话题”,喜谈买卖、借刻、校勘及版本、藏家诸书林掌故,一派以新书(旧平装及再版本)为“话题”,所谈不出现代文坛的书人书事。但唯独有一人能够不立门户地在书话作品中说旧话新、融古化今,这就是为书话家奉为“书话主人”的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唐弢先生的“书话主人”的形象,是通过他的《书话》集子建立起来的,并以《晦庵书话》为其代表。是书的前四个部分,主要是谈  相似文献   

20.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赠给我的题词.那是1995年,我应邀参加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的"中西哲学及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式开始前,任老与我并肩坐在前排,旁边的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微笑着说:"克锋同志是这次大会唯一的农民学者,他是我介绍来的."任老说:"还是我的山东老乡呢."即刻在我的本子上欣然题下了以上这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