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曦 《青年记者》2004,(11):9-9
我喜欢文学,因为文学是感性的。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觉得感性的文学适合我。做记者之前,我不懂一个感性的人是不适合做记者的。但是,我执意地要做一名记者,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是那么神圣与光荣。只要有一天哪怕给我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不会放弃。我就是抓着那百分之一的希望走上了记者的道路。在我开始自己的记者生涯时,我是一个多么感性的人啊!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厂长。不知为什么,初次见面厂长就对我很冷淡。凭着记者特有的涵养,一来二去,我终于和这位厂长搞熟了。于是我直率地提出了个问题:似乎您不喜欢记者,为什么?厂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件事: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便提出要在厂里买台电冰箱。厂长以出厂价格,给他弄了一台。当时没有付钱。过了一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  相似文献   

3.
2007年5月21日,当我进入《半岛都市报》开始见习记者生活时,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在激动和不安中开始了记者生涯。当记者先学做人报社为我们这批新人准备了精心的"新记者课程培训",安排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培训中,社长王军教给我们"做记者要先做人",做记者一定要搞清楚何以为记者,何以为人,做人是一名记者永  相似文献   

4.
一天,一位西方记者朋友邀约我在巷尾一处僻静的小茶馆相聚。他出于对来自海外朋友的关照,问我在新加坡当记者有什么长进。我脱口回答说:"逐步学会提问题。"大概我的回答太肤浅,令他惶惑不解。他追问了一句:"提问何需学?哪位记者不提问题?人从孩童呀呀学语开始就不断提问题。"我遂向他转述了一位西方记者对我说的一句话:提问是记者的最锐利的武器,也是最难掌握的武器。我认识这位西方记者是初到新加坡之时,新加坡是本地区政治经济制度与西方最相近的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新闻通常通过记者招待会和公关网络向公众发布。记者的传真机上新闻稿连篇累牍,各机关的记者  相似文献   

5.
苏辉学 《军事记者》2013,(11):72-72
《军事记者》已伴我度过了9个春秋.它给了我写作动力和创作源泉.帮我实现了“报道变铅字”的梦想。没有《军事记者》的启迪,我不会在新闻路上坚持走下去;没有《军事记者》编辑们的耐心指导,我不会在《解放军报》《军事记者》《空军报》等报刊上稿。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跳水队赴羊城集训期间,我遇见了曾三次被评为全国最佳运动员的陈肖霞同志。在交谈中,当我们谈到有记者议论某些著名运动员架子大、对记者爱理不理、使采访很难进行时,谁知陈肖霞也是满腹苦衷。她说,我们取得成绩离不开报刊和记者们的支持,我很感谢记者对我的关心、帮助。但是,有些记者光想着自己工作方便和使文章如何精彩,在采访中或者在写报道时,给我出了一些难  相似文献   

7.
当记者决非都患病。我这个记者却是多病,而且这些病同记者工作不无关系。我胖了也病了久违的朋友见到我,都说“发胖了”。我自己也有这感觉。同二十年前相比,相当于平均每年增重半公斤。胸部不挺,肚子倒  相似文献   

8.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在分工里,是否可以将"环境记者"单拎出来,成为记者职业的一个分支? 假如真的可以分出环境记者一类的话,我必须承认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环境记者。从我任职的几家媒体内部实行的"记者分口"制来讲,在我的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里,从来都没有被分配了专门去跑过"环保口",但是奇怪的是我每每总是要"撞上"环境新闻,而且每一次的环境问题的报道总是给我带来好运气。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我个高腿长,闲得没事就往别人的口子里插一足,沾了很多"环境"的光。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名字应该写在哪里?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记者的名字当然要写在自己的作品上面。是的,作品是记者的身份证,作为一个记者,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让自己的作品说话。我是记者,我写故我在。但我觉得记者的名字仅仅写在自己的作品上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0.
片羽 《新闻界》2001,(5):63
当记者是我中学时代的梦想。范长江等老一辈记者的职业风范一直为我所景仰。今年7月,我从大学新闻系毕业当上报社专职记者就整整6年了。记者这个特殊职业确实给我不少磨砺,不少人生体味。记者,总是在对轰轰烈烈的社会“说长道短”,而社会对记者的评说则不被人注意。有些被采访对象给我聊过记者,褒扬已印象不深,对记者的贬斥和反感却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他们在评价记者时所表现出的对记者职业道德和人格的怀疑,严重挫伤了我的职业荣誉感。虽然我已过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总使我想为此写点什么,和我的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11.
金石明 《中国记者》2022,(11):68-69
<正>当得知自己获得本届“长江韬奋奖”的时候,我想起来更多的是我记者职业的开始,那时候,我只是单纯地想做记者。我是做了八年的语文老师后,再来做记者的。那时,我即将30岁,已是而立之年,想起高考时的“新闻”第一志愿未能如愿,选择了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12.
我当记者的时间不太长,在我的记者生活中,我以写名人通讯与专访多。这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在《中外电视》(香港)编委会当记者,我不久前又应聘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推荐我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茹志鹃老师。在她的举荐下,《作家与企业家》总编周介人聘我为记者。我们就这样成了朋友。  相似文献   

13.
在外国,报社常派新手去当体育记者:而在旧中国,报社则派新手去跑警察局、法院,总编辑特別垂青的除外。我自廿几岁起就是一个跑警察局、法院的记者了。那些普通老百姓畏如虎穴的地方我进出自如,一直到解放初期,我参加了上海市公安局连夜出动,全面封闭妓院的新闻报导。之后,调为一名文艺记者,一直至今。回想我刚做记者的时候,真的以为自己当上了“无冕皇帝”了,一心只想做个伸张正义的好记者,却不料碰了很多钉子,几乎送了性命,真是好险啊!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中媒体的不当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听了北大法学院朱苏力老师的一个演讲,有这样一句话应引起我们警醒:“舆论界并不比司法界干净”。比如,我就听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的人说,检察机关在浙江刚刚抓了一家中央级电视台的记者,拿了人家的钱帮对方干预案件。还有,另一个中央级电视台的记者同类的案子,东城区法院也快要判决了。一家企业报的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说我不给你曝光了,你拿几万块钱,我给你宣传吧。企业给了这个记者几万,后来这个记者到河北某个地方非法印出了  相似文献   

15.
张奕 《新闻记者》2000,(9):41-43
在很多人眼里,网络记者可谓 是新潮的职业。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关部门还未核发过网络记者证。所谓的网络记者,其实是一批持有传统媒体记者证,但向网络发稿的记者。那么,它究竟与传统的记者有何不同? 我是1999年进入解放日报的大学生,主要负责网络版滚动新闻的编辑和网络新闻的报道。在这之前,我曾经在解放日报国内新闻部实习过很长一段时间,也参加过1998年抗洪救灾等重大新闻的报道工作。可以说,从国内新闻部到电子网络版,我经历了从传统记者到网络记者的变化,有幸初尝了网络记者的滋味。 网络记者的亲密伙伴 …  相似文献   

16.
欣闻国务院将十一月八日定为记 者节,很为我的记者朋友们高兴。我的太太晓黎也是个记者,从此,她又比我多了一个节日。 做演员几十年,认识了不少记者,像解放日报的丁锡满、张曙,文汇报的容正昌、汪澜,新民晚报的李葵南,文学报的储大宏等等,结下了很深的友情。每次排戏、演出,成功里都有他们的支持和关心。后来认识了太太,于是就认识了更多的记者朋友,知道了更多关于记者的故事。 记者这一行其实挺辛苦的。常常是头天晚上演出,第二天就看到他们在报上发的消息、评论,可以想见他们深夜在灯下伏案的紧张。说实话,这样的工 作我就…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18.
1954年年底,我曾在苏联塔斯社学习过一个很短的时期。在这段难忘的日子里,我接触了不少苏联的记者,并和其中一些同志交谈过采访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虽然时隔三年之久,但至今在我的记忆里,仍然鲜明地浮现着苏联记者的形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联记者那种高度的事业心。在我所接触的记者中,很多都是有着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记者生活的经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谈起记者的工作来,他们都认为这是党所给予他们的最光荣的岗位。他们热爱自己工作的情绪时常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9.
告别记者     
梁衡 《传媒》2000,(10):47
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九八七年三月我正在黄河壶口瀑布现场采访,一个电话由北京打到地区、县里,调我回京。我知道记者生涯要结束了。 其实这几年我就有这种预感。记者是年轻人的行当。我二十五岁开始当记者,一直在基层记者站,干到四十一岁。后几年我明显觉得老了,记者的生命像运动员的生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做了大量职务写作,算是完成一个记者的本分,但我发现随着博客的兴起,新的舆论生态已经形成.也即公民记者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记录者,这种传播方式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记者的行业界限似乎模糊了--有些人就是比记者离现场近,发布消息比记者快,思考比记者深刻.记者们应该为此汗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