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对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从而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相似文献   

2.
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自然地连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同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我从以下三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相似文献   

3.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生活,在生活中能学习到更多。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有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  相似文献   

4.
马丽静 《考试周刊》2010,(9):163-164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教学实践证明,儿童的品质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现实生活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我们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现实生活,人为地造就纯而又纯的教育,将无法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在  相似文献   

6.
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时下的思品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同避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纯而又纯”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内容无法与周围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教学未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导致思品课单调乏味,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效益低下。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思品教学必须回归青少年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那么如何使思品教学回归生活呢?  相似文献   

10.
王丽芹 《新疆教育》2013,(15):48-48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边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致使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生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品社课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品社课有效性的主要素材,家庭教育活动是提高品社课的有效性的重要补充。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使<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和现实生活自然沟通起来,使得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从心灵深处产生影响。有效的教学,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  相似文献   

13.
曾经,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鲜活的现实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为此,我追求品德教学三个“多一点”,以此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品德教学的有效和长效。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人为地造成了理想德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边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就会  相似文献   

15.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来呈现儿童身边的"生活事件",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真实的生活引领儿童、教育儿童。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把教材和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引发儿童的道德冲突,让儿童在道德冲突中建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有效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6.
程秋芬 《新疆教育》2012,(19):81-81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我仅就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8.
几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使我为之困惑的是:虽然认真设计教学方案,竭尽全力想上好课,可总是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能真正地实现与他们情感的共鸣。究其原因,是自己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基于此,我在整合品德课程资源、构建品德生活课堂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几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使我为之困惑的是:虽然认真设计教学方案,竭尽全力想上好课,可总是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能真正地实现与他们情感的共鸣。究其原因,是自己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基于此,我在整合品德课程资源、构建品德生活课堂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反观时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正如有了上好的原料,不一定准能做出美味佳肴一样,上了《品德与社会》课不等于自然有效地完成了德育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让《品德与社会》从课堂回归生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