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对阿Q"精神胜利法"之深层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特性、成因的心理分析,揭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与历史循环论、普遍的国民劣根性的内在联系,旨在进一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者对健全与独立的个体人格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3.
一、不能把作品撇在一边有人说:“阿 Q 主义的精髓,是精神胜利法。”我们很赞成这个说法,既把阿 Q 主义和精神性利法区别了开来,也揭示了精神胜利法在阿 Q 主义中所占的位置。既然这是两个范畴不等的概念,精神胜利法又在阿 Q 主义中占有重要位置,那么对阿 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专门作一探讨,应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在《阿Q正传》中,鲁迅分明是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描写啊Q的精神胜利的。所以,阿Q的精神胜利的属性,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看,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1阿Q精神的实质从阿Q精神胜利法的失败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能在精神领域发挥作用,只解决自尊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小说书廊中,阿Q的知名度可谓极高,他自1921年12月4日在鲁迅的笔下现身之后,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阿Q正传》称得上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将来;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印度著名作家班吉纳有言:“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是全世界各国被奴役的国民所共有的。”理解阿Q这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显然离不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并非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而是通过塑造阿Q,去探“国人的灵魂”,以指明“国民的弱点”——“精神胜利法”,从而给读者开辟了一条反省之路。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7.
苏炳生 《教师》2011,(20):116-116
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行分析,认为精神胜利法是阿Q"母亲的怀抱",旨在对精神胜利法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8.
精神胜利法原本是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核心人物阿Q所经常运用的从精神上战胜各种困难的方法。鲁迅创作该人物形象的重要目的是在于揭示国民弱点或者说国民劣根性,从而达到唤醒广大国民、改造国民性的目的。随着从心理机制以及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等角度对精神胜利法解读的增多,精神胜利法逐渐脱离具体的人物而具有了更为一般的意义。区分特殊意义精神胜利法即阿Q式精神胜利法与一般意义精神胜利法有利于发挥其在生活压力日益巨大、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当代社会中维护人们心理健康的功能,也有利于更好地解读《阿Q正传》这部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9.
从阿Q精神胜利法看中国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人们对阿Q研究得最多的是关于他的精神胜利法。事实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三种形式:自欺式、忘却式、接受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发现,精神胜利法的这三种形式实质上是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其防御机制在本质上是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对自己的印象整饰。  相似文献   

10.
杨前 《时代教育》2007,(8Z):74-74
在《阿Q正传》中,鲁迅是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的。所以,阿Q精神胜利法的属性,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看,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陈义兴 《文教资料》2012,(13):10-12
阿Q的性格主要表现为"精神胜利法",他常常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忌讳缺点,死爱面子,欺软怕硬,欺善怕恶,麻木,健忘,等等。阿Q性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时代及个人的原因。阿Q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流露出我们国人灵魂的劣根性。历史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摒弃"精神胜利法",就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品.说起《阿Q正传》,人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但事实上,《阿Q正传》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很多,精神胜利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4.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由于其对“精神胜利法”这一现象的精湛概括,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Q性格的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但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主动性来衡量,从阿Q本人的言行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阿Q的性格核心是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15.
阿Q死因探源     
读过《阿Q正传》的人无一不对阿Q最后的无辜被杀感到震惊,并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慨叹:精神胜利法真是害死人!但我以为,阿Q的死固然是由于光头老把总的诱供,也与他的懵懂无知、喜欢张扬的个性有关,若要说阿Q的死因就是精神胜利法,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17.
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基本笼罩在“阶级”的阴影下。阿O的研究应摆脱政治话语,忠于文本。阿Q是何身份并不影响精神胜利法的心理普适性,其成因离不开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阿Q是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有什么性格特征?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各种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本、现代文学史教材几乎都把它归结为精神胜利法.但是,当我们仔细去读作品时,就会发现,精神胜利法只是他性格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作为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阿Q的性格具有多个侧面,是一个多侧面的复合体,除了有精神胜利法外,至少还应该包括"奴性"、 "无赖性"和"投机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以下简称《陈》文 )何以触目惊心 ?人们马上会想到主人公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 ,又自然会联想到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那么 ,有了著名的阿Q ,陈奂生又凭什么让人们注目于精神胜利法 ?作者又何以表现陈奂生形象的深刻内涵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 ,《陈奂生上城》为主人公的“精神胜利法”暗涂了浓厚的奴性色彩 ,并以突出个性、显现众性 ,个体和群体相互交映的方式呈现出来 ,酿成本文深刻的主题。陈奂生和阿Q在精神胜利法上心有“灵犀” ,但因其环境、性格、人生轨迹等的不同 ,其用于…  相似文献   

20.
"精神胜利法"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精神胜利法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嘲讽的对象,被批得一无是处。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性,精神胜利法也不例外。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学生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神胜利法看似是过时的产物,实际上现在、将来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本文就精神胜利法着重从其积极的一面阐述它的特征、存在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引导读者在生活中能正确运用精神胜利法,始终使自己的心理处于健康平衡状态,从而不断创出更好的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