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大学英语线上课程中,由于课程目标设置和授课方式的变化,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影响了学习效果。分析了学生线上英语学习的现状,以及消极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一系列习得性无助表现,探讨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多元成因,并基于线上英语学习的特殊性,提出了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教学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会对学生的动机、情感和认知产生不良影响,是形成数学学习困难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探讨了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内外成因,并提出了三点旨在帮助学生减少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3.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个体面临挫折和失败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信心严重不足,情感上自暴自弃,行为上拖拉逃避,最终导致学习一塌糊涂.研究"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让学生摆脱"习得性无助"的不良影响,对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放弃努力的行为的反应,是从“无论个体自身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而来的放弃行为。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是在一定的数学学习情境中诱发的,由于学生长期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屡次遭受失败的挫折,产生消极认知,确信自己对学习数学缺乏能力,产生无能为力之感,从而在动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往往使学生降低或丧失数学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数学学习能力,对数学学业任务放弃努力,产生一种焦虑、厌倦、学习信心丧失的消极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5.
王秋英 《考试周刊》2014,(62):181-183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节,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比较普遍,本文在分析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无助是个体通过学习后天形成的,表现出无所适从、无能为力、无济于事、无可奈何和无动于衷的消极心理状态与行为倾向。学困生习得性无助体现在放弃主动求助,丧失积极动机,爆发心理问题。树立积极、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行心理疏导和正确归因,增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成功体验,形成理性的教育评价和积极的教育期待,是引导学困生消除习得性无助的有效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习得性元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本文尝试将有关习得性无助的理论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结合起来,研究习得性无助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与危险。  相似文献   

10.
陈茜 《考试周刊》2013,(47):105-106
习得无助是人在学习时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文章简要介绍了习得无助理论,指出了习得无助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中的常见表现,分析了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的原因,并提出了五种减轻习得无助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虚实结合"教学方法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将Matlab仿真融入理论教学中,"虚"拟的仿真结果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同时结合"实"际的控制装置设立项目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依托的,知情统一的教学目的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这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点。这些理论观点对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教师的传统角色具有挑战性,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结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的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定位,重塑教师角色。  相似文献   

13.
提倡通过教学与管理软件的对象化和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来建构网络环境;主张以视听说学习策略训练为中心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实施和检测;力求通过在教学任务中融合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信息技术培养来实现多种教学与学习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达到转变学习观念、改善学习方法、培养信息技术、发扬协作精神、发展自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金春子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9):42-43,48
新形势下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将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探讨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学业习得性无助感向自我效能感的转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这种现象是由塞利格曼通过在狗的身上实验发现又在人身上得到证实。笔者根据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分析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概述,提出了五条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向自我效能感转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高技能人才与高职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管理是EQ能力之一,是企业高技能人才必备的软技能.高职学生正是未来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未来职场的竞争与挑战.通过问卷、网络投票和访谈对高职学生在择业、健康、学习、人际、恋爱以及网络方面的各种心理情绪状况进行质性和量化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负面情绪,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职场竞争力,并探索健康的情绪管理方法,帮助高职学生培养阳光心态,增加职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平台上搭建学习型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概念 ,介绍了“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分析了在2 1世纪发展“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指出了网络时代“学习型组织”虚拟化的趋势 ,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组织建构 ,建议把高等院校办成虚拟化的“学习型组织” .  相似文献   

18.
关注学生情感教育改进大学英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因素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息息相关,本文以情感教育的理论为依托,探讨了情感教育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现状,并指出了解决情感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前远程教育的网上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已成为远程教育质量的瓶颈。文章针对网上学习的现状,从学习者内部和外部动力机制的视角,就如何提高网上学习的效果,从需求驱动、情景驱动、引领驱动和反馈驱动四个维度,探讨促进网上学习的驱动力,为实现有效网上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concept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has been used to explain many of the depression‐like symptoms found in elderly clients. Persons experiencing learned helplessness perceive events to be beyond their personal control, and learn that it is useless to respond. This syndrome adversely affects cognitive functioning, affect,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and these persons present particularly difficult problems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al. This article relates the theory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to the losses of aging, and describes a brief experiential training program for service providers. The training teaches interpersonal skills useful in working with the depressed elderly. By allowing older persons to have impact within the counseling interaction itself, the process of restoring perceived control and reducing helplessness is initi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