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嘉 《传媒》2017,(24):42-44
一直以来,科普节目以电视媒介为传播载体,承担着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理念等重任.随着当前媒介市场竞争激烈,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入,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大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在节目内容和传播机制等方面做出创新性变革,从而有效地提升电视媒体科学传播的效果成为当前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创作者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通过梳理我国科普节目的发展情况,以融媒体环境为背景,结合科学传播理念,分析当前时代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飒 《声屏世界》2012,(4):34-36
主持传播力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以大众媒体为平台,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人格化传播为手段,通过有效恰当调控节目进程而实施的影响电视观众认知、情感、行为的能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媒体提升主持传播力,对主持人自身而言,需要实现一系列角色转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面对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如何有效地甄别、选拔、使用节目主持人才,如何培养大众的媒介素养,以引导大众正确看待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功过得失。强调电视台等媒体的管理部门必须创新理念和体制。  相似文献   

4.
媒介的专业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传播发展的一大趋势,电视频道专业化趋势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主持人专业化。电视受众是所有媒体中规模最大的受众群。而电视购物节目作为一种传统的电视购物平台,其存在的时间较长,运作体系相对完善,同时受众较广受众人群也较为明确,因此在未来电视购物节目也将更加专业化,主持人的培养也更加定向化专业化。本文旨在通过探索我国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模式,旨在为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节目主持人做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汪玲 《中国传媒科技》2013,(12):144-145
媒介融合时代,任何一种媒体都面临着改变和创新。电视作为传统大众媒体,其影响力正经受网络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挑战和压力。本文试图通过通过分析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影响,探讨传统媒体在与新旧媒体融合过程中,如何从对抗步状态入合作模式,进而拓展和延伸媒介大众服务与监督的职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广播媒介的发展受到互联网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以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的强烈冲击,市场份额和广告收入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甚至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何在多媒体竞争日趋激烈、频率资源日趋丰富、节目内容同质化现象愈加严重的社会环境下,谋求广播媒体的突破性发展成为诸多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广播媒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并从品牌定位、频率内容、品牌栏目、明星主持人、市场推广、社会活动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广播媒体品牌形象塑造的基本模式,以为广播媒体的运营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是大众媒体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而作为内容原材料的信息也就构成了大众媒体的内容资源。电视媒体的内容资源,包括节目题材资源、节目人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张明 《记者摇篮》2007,(8):85-86
电视媒体与其他大众媒体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看得见的主持人元素。而正因为如此,电视媒体的大众化传播才具有了人际化的特征,主持人也便成了电视节目与观众进行交流的中介。主持人的风格定位必然会传达出节目的品质内  相似文献   

9.
杨威 《新闻前哨》2022,(12):62-63
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新兴媒介层出不穷,人们的休闲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此趋势下,电视专题节目想要长足发展,就要走好媒体融合的道路,避免收视率和观众喜爱度受到新兴媒介冲击,被社会所淘汰。本文概述了媒体融合与电视专题节目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就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电视专题节目如何创新展开了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较之于传统的电视访谈节目,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以《十三邀》为例,主持人的个性化具体表现为灵活性、接近性和主体性。但由于网络访谈节目是融媒体时代下的新生事物,网络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导致缺乏内涵、缺少技巧等问题的出现,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网络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叙事能力、个人品牌的打造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产业化的层层推进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媒介已经逐渐实现由“做节目”到“做活动”的转型。这种显著的变化为电视媒体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扩大电视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和增强电视媒介与其他类型媒介之间的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媒介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通过编码技术转化为统一的数字形式,更新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同时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各种信息的交流。随着信息的传输形式发生改变,大众对各类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根据这一趋势,我国促进了多媒体信息服务的发展,运行新模式的传播方式吸引大众的关注点,于是,各种媒体开始淡化界限,互相配合,媒体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基于这一背景,电视综合类节目作为一个框架,一方面将不同类型的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建立一个节目内容充实的信息传播平台,另一方面电视综合类节目也作为一个沟通平台,将各个类型媒体的资源进行共享,相互学习。但是电视节目融合在改变传统的电视节目报道方式的同时,会根据节目主题的变化,随时调整节目拍摄的主题,为提高媒体信息传播能力打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海  张静 《新闻前哨》2004,(7):19-19
电视惟我独尊、高枕无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在电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电视媒体的品牌意识已经日益凸现出来。媒体品牌是指媒体名称、节目标识、节目风格和特色、节目宗旨、节目包装、节目结构、观众认同等有形无形的总和。企业经营靠名牌,产品靠品牌,媒体经营也要靠品牌,靠树立媒体形象。品牌意味着观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品牌代表着观众对电视台节目的感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介产业化的层层推进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媒介已经逐渐实现由"做节目"到"做活动"的转型.这种显著的变化为电视媒体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扩大电视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和增强电视媒介与其他类型媒介之间的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电视媒介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同的节目类型需要不同风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从而促进节目主持人传播的发展。一个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艺术核心,如果一个节目想要长久屹立在电视媒体市场之林,就必须有一个自身素质过硬、有独到主持特点、思想与时俱进的主持人。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相对固定的,但因为不同的节目内容和环境需要,主持人应该作出相应的改变,身为一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节目定位和其他诸多因素的变化进行调整,才可以建立一个有自己风格的节目品牌,才可以使节目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6.
梅兆卿 《新闻传播》2023,(5):103-105
随着媒体行业发展进入媒介融合的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采、写、编、播各环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信息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广大电视观众,电视新闻无论从节目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需要进行创新,这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及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新时期的电视新闻主持人想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媒介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大力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位播音主持特色鲜明、个性十足、辨别度极强且深受广大社会受众喜爱的优秀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最大化提升自身的职业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受众。  相似文献   

17.
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需要随之调整和改变。广播节目主持人不再单一存在于话筒前,而更多出现在各种媒介中,以不同角色定位,适应不同媒介特点,形成立体多面的"人格化形象"。广播节目主持人只有以更具人性化的角色定位,全面参与节目运作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要求,赢得广播受众与网络用户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在媒体融合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节目构成也迅速发生改变,这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而言,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就必须提升自身职业素养,适应传播变革所带来的冲击,以此更好地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化.本文分析了媒体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主持人应对挑战、适应多元化发展趋势应该重点提升的职业素养,以期更好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9.
徐平 《视听界》2014,(4):119-120
电视谈话节目是以面对面人际交流的方式,通过电视或网络等大众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本质上属于大众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大众传媒从载体形式到传播内容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数字技术的整合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态平衡,这也给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电视主持人作为电视传播媒介的引导者、交流者,其角色定位也要随着媒体融合的加快而进一步转变.在当前"融媒体"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应对新的媒介环境是电视主持人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