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武帝太康时代,西晋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在此前后,文坛上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一时称盛。其中成就最高的自是左思,而在当时影响最大的则是陆机。陆机的文学创作是多方面的,其中赋的成就尤为突出。《陆士衡文集》中共收入他的赋二十五篇,  相似文献   

2.
陆机的《文赋》与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阐发了当时诗赋审美化的一系列标准,反映了西晋文人的“美文”观念。刘勰是魏晋南北朝“美文”观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情采》篇把美文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个层面。这种对美文特征的系统概括与二陆美文观的影响是分不开。“二陆”的“美文”观念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文心雕龙·哀吊》篇中评论陆机《吊魏武帝文》“序巧而文繁”,《吊魏武帝文》既有“序巧”之优点,又有“文繁”之弊端。刘勰的这一评语是准确的,然而刘勰未能认识到“文繁”的意义。所谓“文繁”实际上与陆机的自我伤怀、“辞采华茂”的时代风气,以及陆机的创作个性密切相关。刘勰主张吊文应做到“体同事核”“辞清理哀”,否定“华过韵缓,化而为赋”。《吊魏武帝文》被评以“文繁”,集中体现了刘勰的吊文体观。  相似文献   

4.
陆机之冤     
陆机(261—303),字士衡,晋代吴郡华亭(今上海市)人。生于三国时吴永安四年,卒于晋太安二年。他是在“八王之乱”中被害的,《晋书》卷五十四有传。陆机出身于豪门世家,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是吴国的大司马。陆抗死时,陆机才十四岁,便领父兵为牙门将。六年后(280年)吴亡,陆机退居故里,闭门读书十年,曾作《辩亡论》上、下篇,以述吴之兴亡及其祖若父之功绩。晋武帝太原末年(289年),陆机与弟陆云同赴洛阳,造太常张华。张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他曾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可见陆氏兄弟当  相似文献   

5.
此陆非彼陆     
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三课《宋明理学》《资料回放》说:“鹩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来之教人为支离。”其中“二陆”指谁?教材解释为“陆九渊及兄陆九韶”。这种解释有误.“二陆”应指陆九渊及其五兄陆九龄。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排调》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否?’皓正饮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万寿春。’帝悔之”。在这里晋武帝司马炎以一个战胜者的国君身份,让一个亡国之君、阶下囚孙皓来作《尔汝歌》,无非是想以此来加以戏弄。没想到才思敏捷、不甘受辱的孙皓,出口成章,一连用了四个“汝”字来加以回敬,真所谓“圣人非所与熙也”,武帝自讨了个没趣,深以为悔。武帝之所以“悔”,其原因就在于“尔”和“汝”在古代虽然是第二人称代词,但它还有  相似文献   

7.
王雪 《读写月报》2022,(33):13-18
<正>“一字立骨法”本指一种写作方法,在古诗文创作中比较常见,是清代李扶九总结归纳的二十种古文写作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最早可在陆机《文赋》中找到相关论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1]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也有提及:“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2]这里的“片言”“骨”都是指能够支撑起整篇文章的主心骨。金圣叹在《才子必读古文》中将其概括为八个字:“一字之复,功莫大焉。”所谓“一字立骨法”,  相似文献   

8.
“五岳归来不看山”,据说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遍全国的名山大川后,对五岳的评语。那么,五岳是怎么来的呢? 所谓的“岳”是指高大的山。《诗经·大雅·嵩高》中说:“嵩高维岳。”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有这样两句:“波振四海,尘飞五岳。”。“五岳”是我国的五大名山,它的得名是因自然环境取名,并逐渐成为历代帝王进行所谓“巡狩”,祭祀上天,歌功颂德的场所。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排调》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否?’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日:‘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万寿春!’帝悔之。”在这里晋武帝司马炎以一个战胜者的国君身份,让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孙皓来作《尔汝歌》,无非是想以此来加以戏弄。没想到才思敏捷、不甘受辱的孙皓出口成章,一连用了四个“汝”字来加以回敬,真所谓“圣人  相似文献   

10.
《诗·唐风·绸缎》三章句式相类,首章言“见此良人”,二章言“见此邂逅”,本章言“见此集者”。小序以此诗为“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姑无论小序之说确否,而此诗言婚姻,或言性爱,则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以“良人”为丈夫,但《诗经》之“良人”未必不是女子;《国语·周语》有“三女为第”之说,则‘“集者”指女子无疑。“‘邂逅”,毛传云:“‘解说(悦)之貌”,若以“良人”、‘“奖者”之实指人者类推,”‘邂逅”不当是“貌”,且“见此解悦之貌”也甚不辞。《诗经》多有数章反复吟咏一事之例,如《魏风·伐植…  相似文献   

11.
一.《红楼梦》的闲文 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写阶级斗争之书,而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为该书之总要。这种观点实在不妥。还是脂砚斋有眼力,脂砚斋是这样评的:  相似文献   

12.
一、反训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为了便于讨论,先酌举数例于下: 例一、乱。“乱”有“紊乱”(甲)和“治理’(乙)两义。甲义如.“用乱败厥德于下。”(《尚书·微子》)“勇而无礼则乱。” (《论语·泰伯》) “内以自乱,外以惑人。”(《荀子·解蔽》)乙义如:“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尚书·微子》)“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荀子·解蔽》)  相似文献   

13.
汉代自武帝“独尊儒术”,所谓“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家经典便获得了独尊地位。但究其实,在武帝时最受尊崇且政治地位最高的,却只有《春秋》,亦即《公羊春秋》。如《汉书·儒林传》云:“武帝时……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  相似文献   

14.
一一部文学史即文学的通古变今史,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变革创新而兴盛而发展的。《易·系辞上》云“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陆机以之观察文学通变,《文赋》有云“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刘勰更在《文心雕龙》中立“通变”篇,专论文  相似文献   

15.
<正>“辨”,之释,《说文》:判也;《广韵》:别也;《易·乾卦》:问以辨之;《礼·学记》:离经辨志,注辨谓考问其所定也;《周礼·天官》:弊群吏之治,六曰廉辨,注辨谓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问也。《现代汉语词典》中“思辨”词条注释中有“思考辨析”之义项。所谓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和辨析,以分析推理判断所获取的信息为基础,对事物和问题进行推敲评判,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西汉诏狱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有所谓“诏狱”,其名屡见于《汉书》纪传,如《文帝纪》载:前四年,“绛侯周勃有罪,逮诣廷尉诏狱”。这是诏狱之名始见于《汉书》者。又如《杜周传》载:武帝时,“(杜)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廷尉及中都官诏狱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有余万”。这是说武帝时诏狱及其涉及的人和事,更多更广。其后各帝在位期间也都有关于诏狱的记载。诏狱之名经常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可视为汉代首位赋论家,其赋论散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之中。司马迁赋论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以“辞”泛指楚辞,以“辞赋”泛指汉初赋作,以“赋”特指楚辞或汉赋之单篇作品,体现了乱中寓整的辞赋观;其二,受“《诗》之风谏”的影响,提出了赋以讽谏的赋用论;其三,兼顾赋之思想性、艺术性,倡导文质并重的赋艺论。  相似文献   

18.
儒、玄文化的冲突是陆机、陆云思想矛盾的重要原因,也导致了二陆创作的复杂心态,具体表现为:追求功名与向往自由;追求仁德与及时享乐。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鲁迅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其翻译策略也由意译嬗变为直译。鲁迅翻译策略的变化隐含了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本文通过挖掘《序言》及《略例》,分析鲁迅当时的文化语境和其后期的翻译思想,认为引起鲁迅翻译策略变化的社会政治原因主要有:纠“乱”,即纠“任情删易”之“乱译”为“益近于信达”之译风,以正时弊;求“新”,即求异域文法、文术新宗入华土,以重构新文化;求“真”,即求异域文化之原质,以改造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晚唐诗中人名常有以官职称谓出现者,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不少麻烦,也直接影响到诗歌的系年。今就阅读所及作若干考索,公诸同好,或于晚唐诗研究有所裨益。李洞《乱后龙州送郑郎中兼寄郑侍御》诗之作年李洞有《乱后龙州送郑郎中兼寄郑侍御》(《全唐诗》卷七二二)诗:“待车登叠蟑,经乱集鴒原。省坏蘭终结,台空柏有根。县清江入峡,楼静雪连村。莫隐匡山社,机云受晋恩。”按此诗作于“乱后”,然所谓“乱”有两种可能:一指龙州当地之乱;一指广明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