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红 《现代情报》2004,24(10):209-210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从大的类别来说.主要分为语言传播和文字传播,在此之下,有众多具体的传播方式,诸如口头、歌唱,说话、表演、题壁、选本、评点、翻译等。语言传播快捷普遍.文字传播超越时空。文学多样有效的传播方式使得中国文学积淀深厚,样式众多,日益繁荣,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使中国文学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2.
成歌 《科教文汇》2008,(32):274-274
人说文学和音乐是姐妹艺术,诗歌和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国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借鉴古代《诗经》里的《蒹葭》一篇创作的歌曲《在水一方》将音乐和诗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如诗如画飘渺朦胧的唯美,也体现了诗与音乐的和谐统一。一首好诗词,体现的不仅仅是它崇高的文学价值,更体现了它的音韵美和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3.
对跨越两个朝代的柳如是进行研究,可以开掘女性文学及其文化价值。柳如是的作品张扬了女性的才华,为明清时代妇文学做出了贡献。可以说以柳如是为代表的明清妇女文学在女性文学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其表现出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为实质的女性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是近现代女性意识复苏的先声。柳如是在诗词上的创作博众家之长,而又有卓然独立之处。比如自然清丽,婉约与豪壮并举,典雅与旷达相依,炼字独出机杼,用典浑然自如。同时,她善用绘画技巧把画的语言、画的因素源源不断引入诗词中,增加诗词本身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林逋作为北宋初年著名隐士和隐逸诗词的宗家,其文词间浸染深刻的道统和佛禅思想,清逸出尘,风格瘦劲寒峭,迹类郊岛.体现于林逋诗词间之逸世风格,是文学宗流风习与词人自身高洁境界的写照与抒发,其间淡雅情致、率性自然的冲和来源于道家与佛典的沾溉,飘然尘外,内中成因颇具商酌考辨之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欣然 《百科知识》2021,(21):62-63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特殊的格律和句法韵律的特点,更决定了诗词翻译的难度.我国诗词翻译以许渊冲先生的成就为最大.许教授以其杰出的诗词译文作品和深厚的理论研究,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倡导的"三美"初见于鲁迅的《自文字至文章》.在鲁迅的"诵习一字,故其所函"的三美释义中,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原则得益于其在中国古诗词翻译实践中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三美理论"对文学翻译,特别是"唐诗中意象、韵律以及情感的传递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以诗译诗,以韵译韵"的美学主张下,诗词翻译应突出诗意的"意境美"、神韵的"情感美"以及音韵的"节奏美".而"形象美"将汉语的平仄、韵脚孕育于英文的扬抑、音韵之间,体现了"诗词句式的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尽可能的形似".  相似文献   

6.
韩望舒 《知识窗》2008,(1):26-27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官员是文人出身,能诗善文,因而他们在批阅民间纠纷冲突案牍公文,甚至在官府断案的判决书中,也常常运用诗词等文学形式,这就使得本来刻板冗琐、枯燥无味的法律文书有了独特的文学韵味。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更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感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8.
崔侠 《科教文汇》2020,(1):151-152
诗词楹联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起来朗朗上口。诗词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商周时期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近代诗词,留给学生的是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楹联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广义的楹联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因为诗经中有很多对仗的语句,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狭义的楹联从五代后蜀主孟昶开始就已经非常普遍了。而到了明清时期,对对联的风俗非常盛行,对对联成为文人士大夫们重要的娱乐方式。可以说,诗词和楹联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成为了古代流传最广的文学形式之一。因此,小学阶段朗诵诗词楹联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在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有的研究都需要以对作家与作品的准确解读为基础。所以,对于古典诗词的研究而言,提高对诗词理解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大量的训练,并且不断强化。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误解的现象,为了提高对古典诗词理解的准确性,必须重视理解能力的训练。本文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提高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晨超 《科学中国人》2014,(4S):165-165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语文学习贯穿于的人的一生。语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从小的方面来说,关乎一个人的成长,从大的方面说,关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学习语文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学习是基础性的学习,基础打好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诗词在语文教材中出现不少,学好了诗词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那么该如何帮助同学们学好诗词呢?笔者就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诗词作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文化”经典,具有丰富的思想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史诗,也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史.由周振甫著、中华书局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欣赏(插图本)》一书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严谨、多角度、多层次地赏析,成为毛泽东诗词赏析方面的典范著作.  相似文献   

12.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词语、句法和传统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课程,是通过对其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来学习汉语言的主要能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中国语言功底和写作能力,更是追求各种文字美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社会制度和经济技术的逐步改变和完善,使得汉语言文学也不断地发展。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汉语言文学改变的前提,更是时代文学发展和利用的关键。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展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文学逐步的繁荣兴盛,各种文学作品涌现而出,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源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纵观长长译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文学翻译领域笔绰耕耘数十年,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提出了有独创性的文学翻译新论,使之成为翻译领域一大系统.其中包括被称之为"美化之艺术"的本体论(三美论)、方法论(三化论)和目的论(三之论)以及优势论,再创论等.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的其文学翻译理论中"三美论"和"三化论"的要旨,去领略诗译中许先生独创的艺术之美及盎然诗情.  相似文献   

14.
陈丽清 《内江科技》2007,28(9):183-183
音乐是人类灵魂最美丽的天籁,文学是这种天籁之音杰出的霓裳,应该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音乐.通过巧设音乐引入课题,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放声演唱,感受诗词曲调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配乐朗诵,表达情感,体会语言音乐之美;沐浴音乐,让学生心灵在放飞中文思泉涌.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小学课本收录了不少占诗词精品,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是学生进行文学积累、沿感培养,提高语文素养的电好载体。但遗憾的是,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介绍讲解、强调宁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苦记,学会的标准通常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  相似文献   

16.
林逋诗词逸世风格成因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逋作为北宋初年著名隐士和隐逸诗词的宗家,其文词间浸染深刻的道统和佛禅思想,清逸出尘,风格瘦劲寒峭,迹类郊岛。体现于林逋诗词间之逸世风格,是文学宗流风习与词人自身高洁境界的写照与抒发,其间淡雅情致、率性自然的冲和来源于道家与佛典的沾溉,飘然尘外,内中成因颇具商酌考辨之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德春 《科教文汇》2011,(13):61-62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单体现在他的诗词文章中,也体现在他的寓言作品中。在《苏东坡文集》中的《杂著》、《杂说》和《艾子杂说》中,有大量的寓言作品。这些寓言作品按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反映了苏轼对寓言文学创作的用功甚多,对全面考察其文学成就是不可轻忽的。本文简要举例介绍这四类寓言作品,以显其一斑。  相似文献   

18.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钟奇高 《科教文汇》2012,(20):100-101
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至九年级每册均有两课古典诗词,编者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初步的诗词鉴赏能力,所选编目大都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精湛的语言,美好的意境和较高的艺术魅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应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20.
陈磊 《科教文汇》2007,(8Z):173-173,186
林逋作为北宋初年著名隐士和隐逸诗词的宗家,其文词间浸染深刻的道统和佛禅思想,清选出尘,风格瘦劲寒峭.迹类郊岛。体现于林逋诗词间之逸世风格,是文学宗流风习与词人自身高洁境界的写照与抒发,其间淡雅情致、率性自然的冲和来源于道家与佛典的沾溉,飘然尘外,内中成因颇具商酌考辨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