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是一个源起于西方的概念,时至今日,它仍是学术界的一个主题话语。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传入中国后,打破了中国化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促使中国从“天下”走向世界,对近代中国国家建构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的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每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在近代中国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等等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简单地把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归结为某一类型是不符合历史的,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在晚清时期都已经出现,只是由于时代的需要,种族民族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自画自说     
杨惠东 《世界文化》2011,(11):I0001-I0004
传统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话题。 在整个20世纪,传统在中国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大多数学者皆认为,近代中国所面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肇端于19世纪中叶的中西接触,政治、经济、军事如此,思想文化方面亦复如是。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中国知识分子由此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赵瑛 《华夏文化》2006,(2):17-19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中,对于“天下”与“君”之所指,学者向来无太大争议,大都认为“天下”即指“天下之民”,是封建帝国辖域之内的民众;“君”即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君主。学者们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主”、“客”这一对关键词的理解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说“主”意即“主人”,“客”意即一、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之辨“客人”。俞荣根先生就持此观点,认为“黄宗羲的这…  相似文献   

5.
卢作孚(1893~1952年),又名卢思,四川合川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首屈一指的民族资本企业———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曾被毛泽东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者之一。(另外三个是钢铁工业的创始人张之洞、纺织工业的奠基者张謇和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范旭东)与近代许多爱国实业家一样,卢作孚也是一位集企业家和学者于一身的传奇式人物。在长期经营管理实业的过程中,既创造了显赫的企业经营业绩,也写下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特别是管理方面的论著。从而形成了一套既具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效应的管理思想体系。在卢作孚丰富多彩的管理思…  相似文献   

6.
商事习惯:从近代走向现代评《中国近代商事习惯的变迁》蔡礼强在我国经济学界,研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无疑是学者们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所有的从商者养成合理而又能适应市场运作的商事习惯,纯从...  相似文献   

7.
福州文儒坊     
2011年恰值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福州“三坊七巷”作为辛亥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多位辛亥革命英烈旧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福州十杰”均曾求学其文儒坊“蒙学堂”。“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其中曾居住数以百计的高官显贵、学者名流。“三坊七巷”堪称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有形容其为研究中国城坊建设历史的活化石。当地大量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风貌完整,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的城市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和“明清建筑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传统批判与环状思维──关于中国的“近代”问题[德]顾彬著马树德译一段时间以来,有一种很流行的看法,认为宋代(960—1279)是中国近代的开端②。我个人却宁愿把它看作是一个新的时期,因为如果近代真的始于宋代,那么新事物就不仅出现在政治、经济和...  相似文献   

9.
《世界文化》2011,(11):58-61
自画自说杨惠东传统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整个20世纪,传统在中国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大多数学者皆认为,近代中国所面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肇端于19世纪中叶的中西接触,政治、经济、军事如此,思想文化方面亦复如是。鸦片战  相似文献   

10.
王磊 《华夏文化》2023,(1):16-17
<正>关于侠的起源,中国近代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大概有墨家起源说、武士起源说、商贾起源说和儒侠相通说等,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推崇儒侠相通之说的代表性学者。章太炎不仅在学理上对侠客、侠客精神和侠客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而且他自身还是侠客精神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可以称之为以儒兼侠、知行合一的学者。一、章太炎倡导儒侠精神章太炎一生之中喜交豪杰之士,从他因“苏报案”而入狱后,其在狱中教颇为任侠的狱友徐福生识字并折节下交、互相慰藉,已可初见太炎之个性。  相似文献   

11.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汉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使得双方的文化在交流中屡有碰撞、误解与冲突。对此,德国汉学家施寒微从西方学者的角度,针对国外汉学家“研究中无法完全消除偏见和抑制某些特殊目的”,提出以详细分析异同的方法分析中国,在充分理解不同价值体系后进行比较研究。中国国学专家刘东则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欣然接受汉学作品的颠覆性并时刻警惕这种异质性。新加坡学者黄靖从第三方的立场,批判西方学者以西方价值理念和政治偏见看待中国导致的不理解,同时提出汉学需要现代化的启蒙运动。无论创新研究方法,还是兼收并蓄的思路,抑或汉学的自我革新,对于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均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经济理论史上的“李约瑟之谜”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于1954年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说:“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俐略、哈维、维萨留斯、格斯纳、牛顿的传统——这种传统注定会成为统一世界...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状态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或理念,最初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很快在全世界流行。到90年代中期,已开始渗透并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学者的频繁话题。这一现象本身,就是对“全球化”词汇意义的绝妙解释。2001年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社会环境给我们的启迪以及中国经历13年“入世”谈判最终进入WTO的事实表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它无情地、直接地、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经济以及所有国家的发展进程。当代西方学者认为全球资本主义理论观点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20 0 0年 9月“剑南春经济与伦理高级论坛”在有 2 0 0 0多年历史的我国文明古城绵竹市举行。参加此次“高级论坛”研讨会的除省市有关领导外 ,专家学者 60多人全都具有高级职称 ,他们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广东、湖北等 10多个省市和四川省各地。他们中有全国著名学者罗国杰、陈德华、何怀宏、王伟、藏乐源、刘茂才、林凌、赵国良等。与会学者就“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确立的新观念、新思想”、“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企业经济与文化发展战略”、“企业经济与伦理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企业…  相似文献   

15.
世所周知,“华夏”、“中华”、“中国”是我们国家的称号。然而,为什么将我们的国家称为“华夏”、“中华”和“中国”?其源头又在何处?对这一问题,笔者偶见学者论及。但其中有对有错。即为对者,有的也只是常识的论述,真正的源头却未见论及。今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探讨。班门弄斧,意在抛砖引玉。关于“华夏”之名的由来,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太炎)在其《文录》中写道:“我们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夏之名实因夏水…  相似文献   

16.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千百年来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之一。但到了近代,四川同全中国一样,挣扎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20世纪伊始,清王朝推行“新政”,四川从此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本文仅就四川经济百年的发展历程分阶段作了全景式的概述,将川人的强国兴川之梦、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展现给世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学者之间的相互交往中,我们有幸结识了台湾著名学者林庆彰教授。林先生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研究员并兼任东吴大学教授。他致力于中国经学史、思想史及文献学研究已长达二十余年,尤以对中国经济学史特别是清代的经学研究引人注目,享誉海内外学界。笔者亦侧身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之列,与他的研究方向相近,作为学术研究上的同行与同道,曾拜读过他  相似文献   

18.
巴字趣谈     
巴字趣谈赵进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巴字说:“巴,蛇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近代学者章炳麟在《文始》中肯定许慎的解释:“《山海经》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则巴蛇为本义。”现代《汉语大字典》,因袭巴字的传统解释,将其第一义(本义)定为:“古代传...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是第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的作,20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这一课题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四川大学“十五”“211”工程子项目,通过何一民教授和其他学人的共同努力,几经寒暑,数易其稿,历经出版波折,终于呈现在读眼前。  相似文献   

20.
傅斯年(1896—1950)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湧上学术和政治舞台的。虽然以后在学界政界一直都颇活跃,但他始终坚持以学术为本,曾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职,对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无疑有助于我们对接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代新人”的精神深处进行更为深刻的历史透视,对中国近代学术精神的发展迁变,有着更为准确的历名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