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校对的质量保障体系及交互式校对方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的校对工作在校对对象、校对方法、校对体制、校对管理以及校对人员队伍等方面都有了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令人鼓舞的,有些方面甚至向人们预示了技术进步将带来出版业的变革.当然,也有的变化不能被认为是积极的,甚至干脆就是挑战.例如,部分出版物的质量出现滑坡,文字错误、知识错误和导向性错误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2.
试论校对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奇 《出版科学》2005,(4):35-39
校对心理在校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依据心理学的观点,探讨了对校对活动过程中知觉心理、注意心理、情绪心理、激励心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气质,直接影响着采访对象的心理。记者气质的好与差同采访对象的心理效应成正比。人的气质可分为外表气质和内在气质,在一般情况下,外表气质是内在气质的显现,但外表气质也不完全是内在气质的表现,有时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记者,既要有使人愉快的外在气质,又要有使人敬佩的内在气质。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气质,直接影响着采访对象的心理。记者气质的好与差同采访对象的心理效应成正比。人的气质可分为外表气质和内在气质,在一般情况下,外表气质是内在气质的显现。但有时这两者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记者,既要有使人愉悦的外表气质,又要有使人敬佩的内在气质。一、不可忽视的外表气质。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印象,人们最难改变的也是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举止、仪表、言谈等方面的印象。这种初次的印象在对人认识中发生  相似文献   

5.
校对的修养颇广,有政治、思想、文化、语言、专业、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就不甚为人注意,但却比较普遍且并非无足轻重的几个有关修养的问题———归结为“三要”———谈谈粗浅体会和看法,企望能对校对人员加强修养有所裨益。一、要耐得寂寞有人认为,校对工作单调、乏味,从事校对,默默无闻。一言以蔽之,搞校对工作寂寞。笔者不否认这种寂寞的存在,但问题不在于客观上是否存在寂寞,而在于主观上如何对待寂寞。积极的态度是:首先,要解除自我思想认识上所造成的寂寞。“一个人能主动地、理智地驾驭寂寞,而不是让…  相似文献   

6.
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表象)系统,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表达过程,即心理现象。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演绎都与人的内心活动有关。而从事文字校对实质上也是校对人员不断调节心理状态,以更好的节奏和情态克服文字差错的过程。众所周知,人是极具主观能动的个体,在从事文字校对过程中,总会有许多不明原因(有时是一闪念)的非轨道思想来干扰正常的工作,而差错就在这种心理失位(也可以称为失态)下溜走,从而使语言工作流水线出现残次品。  相似文献   

7.
陈勇 《出版经济》2003,(2):26-27
我国的校对工作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校气雠的含义。早在西汉时代著名的编校家刘向就给予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为雠。”刘向的定义,鲜明而形象,古代的编校合一是与出版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出版手段,出版生产力逐渐发展,编校工  相似文献   

8.
人本管理是与传统管理相对的管理理念。传统管理以事务为中心,建立在“管住”人的机制上,把人视为与事、物同等的资源,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忽视人的自身需要,因而不利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管理则不一样,它把人视为头等重要的资源,把管理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的机制上;  相似文献   

9.
米戎 《现代出版》2000,(1):39-39
“注意”是人的意志心理的一种机能,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注意”去观察事物、协调行动,没有“注意”,人就失去对活动方向的控制。同样,校对者工作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校样上而不能有所分心。实践证明,工作时走神、注意力分散是导致校对失误的一大因素。为了更好地运用“注意”为校对工作服务,我们应对以下四个环节给予重视。 1.“注意”的预备。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校对者接触的校样内容各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事先就要确定“注意”侧重的方向,对校样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即事先…  相似文献   

10.
校对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校对的含义 "校对"是由校、校雠、校勘演化而来的. "校"这个概念,有史可考的,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它上面有如下记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说:"言校者,宗之礼乐,虽则亡散,犹有此诗之本,考父恐其有舛谬,故就太师校之也."孔颖达说得很明白,"校商之名颂"就是校正商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正考父其人,据说是孔子的七世祖,是西周宋国的大夫.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封给纣的庶兄微子启,微子启建立了宋国.因为是商的后裔的封国,所以保存了商代的诗歌.正考父搜集这些诗歌,并请太师帮助校正.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校书活动,距今已经2800多年了.  相似文献   

11.
校对理论研究七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奇 《出版科学》2002,1(Z1):40-45,39
校对理论研究不是从理论体系入手,而是以校对功能为切入点,进而研究校对主体价值、校对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校对学理论框架.在出版业进入电与磁时代的新形势下,校对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已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理论研究必须与时俱进,惟其如此,方能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相似文献   

12.
科技书刊校对质量问题初探王乐今年初,新闻出版署对20家出版社的23种图书质量随机抽样检查,结果有18家出版社因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受到处理。新闻出版署还决定:出版业要由总量增长阶段向优质高效阶段转移,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注意和记忆在校对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书刊付印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对确保书刊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出版部门对校对工作都极为重视,想方设法提高校对质量.以往关于如何控制校对质量的研究多从校对步骤、方法、组织及校对者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入手,而较少涉及校对主体的认知心理因素--如注意和记忆在校对中的作用机制.实际上,校对是通过校对主体的感官--视觉,对校样进行"扫描",并对照原稿,消除文字方面的缺漏、错误,以及图表、公式、版式方面的不准确、不统一和不完善之处.它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必然涉及到校对人员对校对材料的识别和理解,因而也必然遵循人类认知心理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潜能充分利用的竞争.①通过对个体及其工作的分析,做到"人-岗"匹配,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气质作为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不仅是影响活动的动力,而且由于各个气质类型都各有优缺点,还可能影响活动的效率.因此,在人才选拔与安置中,要考虑到个人的气质特点和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②  相似文献   

15.
现代校对学研究中应明确的几个关系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开选 《编辑学报》2002,14(5):350-351
现代校对与古代校雠、校异同与校是非、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确这3个关系,对现代校对学中关于校对的诞生及校对职责问题的廓清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6.
首次校对管理研讨会简记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发行研究》编辑部、黑龙江出版工作者协会、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联办的“校对管理研讨会”于1994年7月25日至29日在哈尔滨市召开;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来自北京、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市...  相似文献   

17.
气质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它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上的表现,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如情绪体验的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或思维的快慢,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转移的难易等。古希腊的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古罗马解剖学家兼医生加伦把人的气质作了若  相似文献   

18.
即将来临的21世纪 ,是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学习社会相互交融的时代。知识经济以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及相关信息的广泛高速传播作为前提 ,在这一大背景下 ,势必对校对人员的基本素养提出全面而具有动态特点的崭新要求。本文拟从德行、心理、知识、能力四个方面对校对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试做探讨 ,以期有补于今后的校对工作。一、校对人员的德行素养任何为社会服务的人员 ,其德行都是占首位的因素。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院士曾说 :“一个好医生首先应是好人 ,德才兼备的人 ,道德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而智慧永远不能填补道德的缺…  相似文献   

19.
20.
王雅琢 《青年记者》2006,(14):55-56
鲁迅说过:“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校对是一种再创造性劳动,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成品、出精品的保证。除了提高校对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以外,结合笔的体会,从改进校对方法和更新管理方法方面对如何提高校对质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