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与玉山雅集主人顾瑛交往的张士诚势力文人群体中,谢节是核心人物。他与顾瑛心有灵犀,一见如故。位高权重的他不但为顾瑛提供了政治保障,还为其交游活动提供了便利。谢节为玉山雅集增添了别样风貌,并使这一关乎元末文坛整体发展的文学团体活动在战乱中保持了活跃。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顾瑛生平,玉山雅集以及顾瑛诗别集《玉山璞稿》并与元末农民起义战争相联系,并简介了《玉山璞稿》的版本源流。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无锡顾氏家族文化——兼论梁溪顾氏词人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无锡家族文化兴盛,典型的文化世家有顾氏、秦氏及华氏。无锡望族文化兴盛主要体现为重视科举教育,创办书院私塾,整理家族与地方文献等方面,且又各具特色:宪成家族理学传家,顾宸家族对古诗文的校注与选编,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4.
《玉山雅集图》和《水西清兴图》都是玉山文人为记录其雅集唱和所作之画,又以"诗画同体"的方式存在。但两图在诗画关系上的"题图模式"却不同:一是一时一地的一次性完成,一是非一时一地的非一次性完成。这种演变既是玉山文人面对时局压力对唱和方式做出的"权变"的调整,也关涉着时局变迁下玉山文人的心态演变。不同的心态下,不同的创作环境中,两图上的题诗在表现内容、情感基调、审美风格上也大不相同。两图"题图模式"的演变,蕴涵了深刻而复杂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玉山文人"作为元明之际吴中文人最大的雅集群体,把文人的"旁观者心态"演绎到了极致。但文人身处动荡的鼎革之际,"旁观者心态"体现了连续性与阶段性、矛盾性与复杂性、整体性与差异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旷达"与"颓废"的统一、"纵欲"与"恐惧"的统一、"悲哀"与"忆旧"的统一。以于立、顾瑛、袁华为例,可以看出"玉山文人"整体的心态演变,以及在某一阶段心态的主导特点。  相似文献   

6.
<玉山名胜集>是元末著名文艺盛会玉山雅集的结集之一.现存古籍版本数量众多,版本特点主要有二:明刊次数多而流传寡;现存本以清抄本为主,卷数差别大且编次混乱.这种状况是由于<玉山名胜集>单元独立和可以自由分合的体例、随得随编的编辑特色、好事者传抄和顾瑛在战乱中失补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许昌唱和集》是叶梦得任职许昌时与诸公的诗社唱和集。绍兴年间由叶梦得整理成集,淳熙二年韩元吉、苏岘组织刊刻。是书收录了许昌诗社的诗人唱和作品,而参与许昌诗社的文人分别隶属于北宋三个文学家族,这就使得这部书在文人雅集唱和的同时,有了文学家族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顾氏移民宗族在明代随移民高潮进入贵州,其政治军事活动直接促进了贵州省治的建立,从而成为开发贵州的先锋。值得指出的是,移民宗族的一支进入黔东南苗疆,使顾氏宗族分衍为汉、苗两支系,两支系共同促进黔东南苗疆的开发。明清以来,汉苗两支顾氏宗族共同发展,一方面承继了中原的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了汉苗民族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陈诗所编《皖雅初集》作为一部地方诗歌总集,所收诗篇在时间上贯穿清代,范围上总括全皖,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清代安徽文学的地域发展格局。文学的地域特质,不仅受其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还与地域紧密相关的宗族特征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该书在编辑过程中,既注意梳理区分宗族关系,重视宗族迁移的源流,同时又有意识地保存文学趣尚的多样化阶层与群体特色。地域、宗族、社群三者密切关联,成为统一的文学整体。  相似文献   

11.
笔架山窑是北宋时期潮州生产瓷器的重要窑场。前人在研究笔架山窑的论著中,基本都认为该窑制胎瓷土采自笔架山本山和飞天燕山。该文综合利用文献、口述资料和通过实地调研,提出并证明了“水缸山是宋代笔架山潮州窑主要的瓷土采集地”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2.
《诗经》的毛传、郑笺、王逸的《楚辞章句》都注重解释作品中比兴手法的含意,为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开创了释意的传统。宋代任渊《山谷诗集注》继承了上述传统,并克服了李善《文选注》"释事忘义"的缺点,结合作诗的背景,考证诗歌的本事,从而解释了黄庭坚诗歌中的典故与比兴意象的含意。作为"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较早产生的作品,任渊重视释意的注释思维及其释意模式对宋代诗歌注释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文人高频率、集中的以“斋”为号是元代独有的现象,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道教对元代文人生存状态的的影响,二是异族统治下元代文人独特的士人心态,包括对老庄思想的崇尚及共同的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14.
元明时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最高峰时期,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工”趋于“写”,由“收”趋于“放”;重笔法的同时注重墨法,为后继者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格调。  相似文献   

15.
黛玉和婴宁是我国古代小说巾两个不朽的女性形象,二人一哭一笑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在哭笑的背后二人却有着相同的本质。黛玉和婴宁一生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结局却反映出她们一样的人生悲剧,这种人生悲剧不仅仅是黛玉和婴宁的,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自然的原生态的真性情在世俗社会面前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16.
根据曹丕与建安文士之间不同的隶属关系,本文拟将建安文士分为三类:一是作为曹操属吏的王粲、陈琳、阮瑀、繁钦等人;二是担任过五官将文学的刘桢、徐幹和应瑒等人;三是作为曹丕政治智囊团的主要人物的吴质,通过钩稽史籍,论述曹丕同建安文士非同一般的文学友情关系。  相似文献   

17.
唐代宣州、歙州和池州所辖范围和现代概念的"皖南"大体一致,能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文化地理区域。随着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唐代开始出现本土文人,并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对唐五代皖南文人数量、具体分布地域及作品传世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从时间和地域的差异上来分析皖南本土文人及其创作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皖南本土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