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家王安忆从自觉的女性意识出发,重新讲述历史,反思历史,试图颠覆男性话语中心的统治,从而揭示出女性在历史中依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凸现她们被男性中心话语所遮蔽的被压抑、被漠视、被剥夺的真实的内心生存感受。并希望唤醒女性的独立意识,建立男女两性之间平等交流、尊重差别、互为补充、和谐共生的新型的健康关系,从而使人类发展实现最终的自由和谐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王安忆小说《叔叔的故事》的解读,总结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心态,揭示文本隐含的深刻内涵,展示作品人物的复杂心理,试图在王安忆小说特质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全文着重从三个独特的视角体察《叔叔的故事》的小说特质,即"使命感"与"宿命论"——创作心态的复杂交织;"思想"与"物质"的重合——文本中隐含的"故事";人与自己的抗争——小说人物心理发掘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与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两篇小说在主题叙述方面呈现出一致的关于历史的批判与时代的反思,在人物塑造方面也都表现出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影射与隐忧。在叙事策略和立场方面,两篇小说则有交集也有差异,本文试对两部小说进行对照阅读,进行内部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5.
珍.韦伯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初著名女作家,其经典代表作《长腿叔叔》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文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作为研究方法,分析韦伯斯特所处时代女性生存状况、个人生活经历,以及作品中以树立女性权威为目的的女性叙事,认为韦伯斯特的创作受当时女性社会状况及个人生活经历影响,她希望通过文学创作争取女性的发言权,构建女性权威,通过作品对社会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6.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有关汤姆人生悲剧的整体叙事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死亡事件展开的。斯托夫人采用死亡预设、死亡追叙、死亡干预、死亡补叙等手法成功完成了小说文本围绕汤姆的主体叙事。死亡不仅仅是斯托夫人用以控诉蓄奴制罪恶的文本主题,更是其用以构建小说主体叙事的重要策略和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叙事与性别的文化视域,《叔叔的故事》源于性别差异的非元小说叙述策略的建构,颠覆叙述传统的女性视角,打破叙述权威的叙述话语,无疑是王安忆十年"讲故事"生涯中一次历史性的自我超越,这"超越"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理论的价值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叙事学中有两方面主要的理论可作为分析小说叙述形式的工具。一是叙事视点理论,即作者以什么方式看小说中的故事世界和以什么方式来说故事。二是叙事时间理论,即作者以什么样的时间方式去组织故事。本文打算从叙事者的角度来探讨《我的叔叔于勒》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白玲 《华章》2010,(11)
王安忆是以创作风格变化最多著称的当代作家,其创作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通过透视分析王安忆的创作历程,可从中梳理出其叙事风格转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程锦 《现代语文》2007,(5):53-53,62
王安忆的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是作家站在个人立场上从文化的角度对逝去的时代进行的总结与检讨。作品从一个丈人的“人”的失落和寻求以及再度迷失来选择材料。一般说来,通过这样的角度和这样的材料试图对一个时代进行总结与检讨,要得出全面的科学的结论似乎不太可能,它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是当代文坛上独特的作家。她认为"小说即故事","故事"是"思想"与"物质"的一元化过程。她的"不要独特性"的主张,更是对她的小说叙事观念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通过分析木兰故事三个代表性的版本,找出其中重要的叙事元素,阐述其情节发展的逻辑,比较其差异,从而发掘木兰故事的可塑性和探索其背后意识形态的运作。  相似文献   

13.
在“国族话语”与“社会变革”这一特定的历史心态文化语境中,清末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乌托邦”式的想象空间,借助将现实置于虚幻之中这种鸟托邦想象展开“中国梦”叙事与抒写。  相似文献   

14.
在《金粉世家》中,张恨水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写法和外国小说的叙事技巧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策略。笔者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事视角、结构、时空和人物塑造四个方面分析了《金粉世家》的叙事策略:多角度的视角、多元化的叙述者,复合型的叙事结构,独特的叙事时空,对立的人物结构模式与多种塑造手法。独特叙事策略的运用,使《金粉世家》凸显出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为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二拍”中商人发迹的类型、特点的分析,以期窥见这一题材的叙事特色以及作者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6.
论昭君故事的三重叙述模式与审美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昭君故事的解读,史家重在客观真实的记录,着眼于汉朝与匈奴的民族关系;文人则是结合自身的主体意识,开启昭君故事的情感与艺术空间,借“咏昭君”表达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与审美情趣;而在民间,昭君故事被劳动人民编织成众多神奇绚丽的传说,把昭君理想化、神化,体现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与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史家、文人及民间的不同解读构成了昭君故事的三大叙述模式与审美体系,表现为史家求“真”、文人尚“悲”、民间重“乐”。  相似文献   

17.
萧虹与林海音都曾以孩童的眼光作为聚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然而个人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和不同的叙事色调。单纯的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林海音的童年回忆温柔敦厚,色彩明丽;儿童视角复调方式的渗入却使得萧红的童趣表现背后透露出成人世界的重重叹息。两人对女性命运的不同思考,在其作品中通过女性主人公的不同遭遇与人生结局表现出来。萧红命运多舛,不幸的生活、不幸的出走经历使她永远悖离了传统的家.同时也使其作品获得深刘的悲剧性;林海音由于女儿情结的牵绊.回归传统,归于温文儒雅。  相似文献   

18.
从元稹的唐传奇到董解元的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故事在多种文体形式的演变下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体裁的演变、情节结构的深化以及思想主题的发展,探索西厢故事从《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的演变,并探讨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能性。这一结构方式能够突破对作家的限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一般阅读状态下读者的姿态。赋予读者以叙述上的参与与阅读时的对话姿态。双层叙事使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展开对话而与第二叙述者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一方面参与叙述建构,另一方面保持对叙述的批判与思考,形成一种“间离化效果”,是能够将读者引向深入思考状态的理想叙事方式。余华与肖洛霍夫的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双层叙事结构的经典范本,同时他们在具体叙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但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鬼子小说以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所承受的苦难的过程见长。本文从作家主体出发 ,通过小说所呈现的客体———现实世界 ,考证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和主体对客体的整体观照 ,在此基础上解读鬼子小说中凌厉得体、深藏不露的叙述语言所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