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好莱坞的恐怖大片中常常出现一些可怕的深海怪物,其实,在距今约2.42—0.65亿年前的中生代,不但陆地上生活着许多大型恐龙,天空中翱翔着翼龙,深海里也曾经生存着一些与陆地恐龙有亲缘关系的巨型爬行动物,它们外形的怪异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科学家和艺术家们通过对远古化石结构的研究,为我们复原出了一个个生活在中生代的海洋“霸王”。长头龙因头长而得名(迄今所发现的最长的长头龙头骨有2.7米长),体长可达10米,重10吨。它有4个大鳍、壮颌、巨头和短而尖的尾巴,嘴里长满利齿。游泳时,它靠尾巴左右摆动来推动身体前进,四肢控制方向和保…  相似文献   

2.
在古诗词赏析活动中,我们常提到“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这里所谓的“虚实”,是从意象的角度来说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谓之“实”;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当为“虚”。虚景和实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转化,最终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即通俗所谓的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3.
在古诗词赏析活动中,我们常提到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这里所谓的虚实,是从意象的角度来说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谓之实;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当为虚。虚景和实景互相联系,互  相似文献   

4.
甘肃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农牧业的发展,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把磨制石器、烧制陶器、耕牧纺织的知识与技巧传授给下一代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最早的教育活动。据《易传》《三皇本纪》等古籍  相似文献   

5.
海洋开发使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交融和谐,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海洋观念。现代海洋观念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在海洋开发实践中,人们形成了海洋价值观、海洋政治观、海洋权益观和海洋国土观等现代海洋观念。现代海洋观念的形成,有助于人们合理有序地开发和利用海洋,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畜牧经济是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主要的经济形式。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后,匈奴败走大漠以北,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和开发屯垦活动,由此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在河西走廊得到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存在着大量对海洋意象的描绘。唐诗中的海洋意象受到唐人畏惧海洋的心态、以海为奇的心态、以海为巨的心态和赞赏航海的心态四方面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建设需要人才支撑,而人才培养又离不开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但海洋人才总量不足、海洋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为此需要从宏观角度加强对海洋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推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与海洋学科专业的有机衔接、推进海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协同发展、推进海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等方面,提升海洋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与人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针对海洋化学专业学科特点,结合我校科研基础和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几个方面对海洋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注重教学、科研和实践三者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培养适应海洋科学发展的新型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10.
钦州市是桂南沿海经济区四大支撑城市之一,由于传统观念、错误开发观念影响以及海洋教育相对滞后,钦州海洋意识仍显薄弱.这关系到钦州区域经济发展、国家民族的兴衰以及人类的未来希望.建议采取在学校增设海洋专业课程,普及海洋科学,重视城市海洋文化建设,创建钦州海洋信息系统等措施,增加人们了解海洋的途径,增加钦州人的海洋意识,推动钦州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北京文化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的首都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辽、金、元、明、清五代近一千年间 ,北京的历史文化特点鲜明。具体体现在三个层次的交融 :即农耕文化和牧猎文化的撞击与融会、京师文化和地区文化的辐辏与辐射、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排斥与吸纳  相似文献   

12.
北魏前期,拓跋鲜卑从以游牧为主转向农耕为主,原因之一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饥荒不断,需要发展农耕业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此外,游牧民族南下后,不得不改变其散居的生活方式,难以继续以畜牧为主业,向农耕业转变是客观需要。不过,当时畜牧业始终在社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与军事需要和饮食习惯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焦氏易林》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史信息。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西汉的农业已形成以谷物生产为中心,以畜牧、织绩、渔猎等副业生产为辅的“大农业”。从农史角度解读《焦氏易林》,不仅可以真切地了解西汉的农业经济状况,而且有助于加深对这部易学典籍的经济史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西北地区农牧交互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是中国古代农牧业发展及其关系演进的重要舞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西北农牧之间的关系亦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西北农牧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层次与结构:表层是一个以农牧分界线变迁为表征的历史过程,其深层次则表现为一个农牧明交互影响,交互渗透的动态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农耕明在思想,操作和现实三个层次上不同形式与特点的主导性推进,以及游牧章在显性层次上的被动退守和潜性层次上的回应与逆向渗透。  相似文献   

15.
丧葬制度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折射,作为帝王丧葬制度内容的兵马俑从葬,秦朝与西汉两朝尽管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在构成内涵,从葬布局,艺术风格等方面却同诸多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除政治、经济等原因外,历史化渊源不同,秦楚化观念的冲突,不同的价值体系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福建的民族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秦汉时期福建地区的民族融合情况 ,认为在秦朝和西汉前期 ,福建地区的主要民族是闽越人 ,其主要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经济 ,而偏远山区则仍为部落经济。经过汉王朝的多年努力 ,至东汉时期 ,闽越王国的大部分越人已经融入汉族。福建地区普遍建立了县级行政机构 ,经济、文化逐步走上了与中原开放交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巴郡的政治和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巴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政治上,巴地由一个奴隶制王国转变为封建国家统治下的郡级行政区,接受秦汉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促进了巴族社会进步,提高了巴人社会地位。经济上,实行封建赋税制度,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文化专制制度也逐渐形成。汉武帝则通过"独尊儒术"的文化手段,强化了文化的封建专制。在这种大一统的封建专制文化背景下,促进了燕国和赵国的文化从战国时期相对独立的诸侯文化,向相互融合的区域文化发展。语言文字、服饰、城垣、庙祠建筑等文化载体,逐步融入大一统的文化之中,而地域性的人文精神、文化信仰和民风、民俗,在统一中保留着地方文化的特色。同时,大一统的文化专制体制,促进了燕、赵、中山等诸侯文化的融合,加快了燕赵文化的整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9.
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征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商品交换显加强,都会市场呈现繁荣,以及货币流通量相对较大等三个方面。但秦汉时期新兴的地主制经济才确立不久,加之受历史、政治诸因素的制约,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和近代的市场经济相比。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汉代以来就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汉代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其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而这种产业结构在匈奴统治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汉王朝占据河西以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开发屯垦、设置郡县等活动,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的地位在河西走廊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原有的畜牧业经济窒息,相反,河西走廊的农牧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