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这些年网上购物的狂热氛围以及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网络新词"长草"十分流行,形成了一系列以"草"为中心语素的词语,如"长草""拔草"、"种草"等。本文通过对"长草"生成过程的分析,列举了"长草"等以"x草"为构式的词语扩展,重点探寻其构词心理、流行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5,(31)
和其他生物一样,四叶草的幸运需要DNA来控制表达.但令人惊奇的是,苜蓿的基因非常复杂,是什么导致其基因突变长出四片叶子,这仍是未解的生物之谜. 世界上有300多种苜蓿,与代表幸运的四叶草联系在一起的类型是常见的白苜蓿(因其会开出蓬松而美丽的白色花朵,故有此名).这就像猫多长了一个爪子,我们知道其中有基因原理,以及常常发生的基因突变.科学家正在寻找四叶草中的遗传根源,但苜蓿的基因实在太复杂了.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物》(全一份,1990年人教版)第102页写道:“第一次分裂后不久,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配对的两个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笔者认为,这里的“来自”属于用词不当,应改为“来源于”。我们可以说,合子(仅这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精子),一半来自母方(卵细胞)。那么,由合子有丝分裂成千上万次后,得到的精原细胞.其中的同源染色体在新个体中已被复制成千上万次了,我们还能说它们是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吗Z根据字典上…  相似文献   

4.
问号(?)与句号(。)、叹号(!)都是表示句末停顿的标点符号。同学们在作文中常常喜欢滥用问号,只要一看见句中有疑问词,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上问号,其实,问号与疑问词并不总是连在一起的。下面这些句子都用了问号,请判断一下,哪些用得对,哪些用得不对。1.我与小聪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哪里?2.是你来找我?还是我去找你?3.难道你连这样浅显的道理也不懂吗?4.老师拿起一杯水问同学们:“这杯水有多重?”5.老师又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你会用“?”吗?  相似文献   

5.
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增加实验材料,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清晰地观察到草履虫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通过创设"救助环境污染下的草履虫"的故事情境展开教学,使学生体验了一次生动的奇特之旅,在亲身感知下建构"单细胞生物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重要概念,同时他们的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和信息意识等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6.
“时空旅行”真的有可能吗物理学家们认为,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并不一定就真的不可能。1975年,女科学家卡罗尔.艾莉做了一个实验:选取两个时间相同的原子钟,其中之一放在地面上,另一个随同飞机飞行。在飞行数小时后,艾莉发现带到飞机上的那只原子钟慢了不到一秒钟。  相似文献   

7.
“水滴石穿”是成语。成语词典的解释是,滴水可以使石穿。水滴石穿的寓意是积极的,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之力也能成就难能之功。但是,从科学角度看,我认为,水滴——石穿,是个不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上,我正在板书“山清水秀”,一位学生指出我把“清”写错了,他认为应是“山青水秀”。不单是这位学生,许多学生甚至有些教师都觉得“青”是一种颜色,常用来表现山的草木繁茂,郁郁葱葱,如“青山绿水”,而“清”常用来描述液体或气体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跟“浊”相对),所以常常把“山清水秀”写成“山青水秀”。这些教师学生的想法似乎有些道理,但“山清水秀”的“清”我并没有写错,这是为什么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要从古人造词说起:古人常把两个双音节的词拆开来,重新穿插组合成一个成语。比如“山水穷尽”指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  相似文献   

9.
每结束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常启发学生再读课文,发现新问题,提出疑问。上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学生提出:“老师,金鱼在哀求渔夫放了它时说‘为了赎回我自己,您要什么都可以’,但在最后不但不答应老太婆的要求,反而什么都不给了,金鱼不是不守信用吗?”问题的提出,说明这位学生还没有彻底地理解课文。其他同学听后,也窃窃私语。我启发学生:“假如金鱼答应了老太婆当女霸壬的要求,结果会怎样?”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里,一般认为2~(1/2)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无理数。只要我们看一看这个数是怎样诞生的,就知道它并不是没道理的。大家知道,正的整数、负的整数、分数以及零,统称为有理数。现在有一个问题: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中,设对角线的长度为x,试  相似文献   

11.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考试焦虑程度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不同。通过专题调查,作者发现:在重点中学,考试焦虑现象普遍存在,能保持镇定的学生大约占被调查者的2/5,有1/5的学生为中度考试焦虑。该现象已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正>《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9日13版的一篇文章《"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中有一段话:近年来,散文写作界掀起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潮流的始作佣者是《人民文学》。这里的"始作佣者"有两个错误。一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始作佣者"这一词。所以,这里应该是作者笔误,"始作佣者"应为"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观念里,人们都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此,女子便成了最低级的人物。许多家长都认为生男比生女强,但我不平,谁说女子不如男?古代不是有过许多巾帼英雄吗?“花木兰”、“穆桂英”等,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证实吗?  相似文献   

14.
“懂了吗?”     
"懂了吗?""懂了!""喜欢吗?""喜欢!"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诸如此类的"异口同声"司空见惯。每当遇到这种情景,不免让人哑然失笑。你以为,真的会有人把"懂了""喜欢"当真么?别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同仁,即使是正在上这堂课的教师,也未必会把这"异口同声"当成全体学生的共识。这个往往只是教师找到了可以顺利地进入到下一教学环节的依据而已。但在我看来,把这一类"异口同声"看做全体学生已经接受,作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实在不靠谱。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兴趣爱好并不整齐划一,何不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而不选择"异口同声"呢?我换位思考后的结果是:教师的问话里,其实是蕴涵着应该持"肯定"态度的意思的;做学生的,只有报以"肯定"的回答,才能使自己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你想:教师既然已经"教"过,学生当然应该听"懂",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你怎么能说"不懂"而显示自己落伍呢?你想:教师很喜欢的东西,现在介绍给学生了,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人也喜欢,你怎么能说"不喜欢"而显示自己另类呢?由此及彼,  相似文献   

15.
我们俩家都有井,井水冬暖夏凉,大家都喜欢它。学习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以后,我们产生了疑问,冬天,是谁把热传递给了井水?夏天,井水的热又传到哪里去了?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只好去问老师。老师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问我们能不能自己去揭开这个谜团?我们商量后,决定从测量井水的温度入手,首先弄清井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暖的,又是什么时候变凉的。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一直就有“长生不老”的梦想。实际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寿命正在逐步地延长。医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年龄超过30岁,衰老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7.
记者了解到,大学生上学流行的三大件是“手机、电脑、录音笔”。不少职高生也纷纷向家长提出要求,希望得到这三大件。对于购买这三大件,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男生说:“电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几项基本课程的难度很高,据说在国内数学成绩中等的学生,在国际上都能算得上优秀生。但事实上,我们也应该知道,我们自己的短处,我们的学生创造能力差,思维不活跃。这是一个比较教育学上的大话题,一篇小文章讲不清楚,我只想谈一件小事情。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能听到老师这样问学生:"刚才讲的听懂了吗?" 如果学生没懂,老师就会再讲再问再讲……直到学生听懂了为止。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认识,就是听懂了就是理解了;也就是说,在教师辛勤的引导和讲解下,学生已经掌握了新知识;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目的达…  相似文献   

19.
一天,我和儿子琛琛刚刚吃完晚饭,爷爷、奶奶便来看宝贝孙子了。爷爷问:“琛琛,你今天在幼儿园淘气了没有?”琛琛歪着脑袋说:“没有。我班谢俊小朋友罚站了,他‘没治了’。”爷爷、奶奶听了他的话,都很吃惊。我问:“谁说他‘没治了’?”“老师说的。”爷爷当着我这个幼儿园教师的面说:“你们当老师的怎么可以这样不喜欢顽皮的孩子!”奶奶也说:“现在就‘没治了’,那以后上中班、大班、小学怎么办呢?”老人的这一席话,对我有很大触动。的确,有的幼儿园教师(包括我在内)往往对一些顽皮、不听话的孩子,总感到有点头痛,态度比较冷淡,有的甚至于会说出“没治了”之类的  相似文献   

20.
你“忙”吗?     
现代社会中,人们见面时常常会问,“你忙吗?”“忙些什么呢?”那你知道“忙”在英语中怎么表达吗?英语口语中表示“忙”的词语主要有动词、名词和介绍短语等,既可表示栩栩如生的动作,也可表示一种繁忙的状态,现将其用法分析如下:1.bebusyat/with/over/about...;bebusydoing...;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