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前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伊犁河谷伸展在天山支脉德木里克山迤北的开阔地带。这里宽广的原野一望无际,丰美的农田如锦似绣,流水潺潺的察布察尔大渠哺育着两岸肥腴的土地。新疆锡伯族主要聚居在伊犁河流域的察布察尔锡伯自治县,这也是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锡伯族历史悠久,“锡伯”是本民族自称。早期锡伯族主要活动游牧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流域,后迁居到新疆伊犁一带屯垦戍边。截止2000年底新疆锡伯族人口总数为39238人。2,锡伯族射箭运动的历史成因锡伯族人民酷爱射箭运动,“英姿潇洒,雕翎斜挂,锡伯族儿女神射,引弓千钧欲发…  相似文献   

2.
伊犁新垦区未开发农业土地资源限制性因素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红旗  杨阳 《资源科学》2009,31(12):2009-2015
应用3S 技术对伊犁新垦区进行未开发农业土地资源限制性因素评价,结果表明:新垦区现有未开发农业土地29.05×104hm2,其中受到重度限制的土地占到未开发土地的55.86%,总体质量较差。新垦区未来农业土地利用方向应是农牧并举。南岸大渠灌区的主导限制因素为土层厚度和沟壑密度,可在土层薄、沟壑密度大地区发展多年生牧草和饲料,土地质量较好地区发展特早熟棉花、小麦、玉米和甜菜等;伊犁河北岸灌区限制因素主要为沙丘起伏程度、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可适度发展葡萄、玉米、薰衣草、瓜果等,沙丘密布区要坚决退牧还林、灌、草;察布查尔县伊犁河灌区主要受地下水埋深、排水和盐碱限制,可适量发展水稻和苜蓿,防治土地盐渍化;团结和跃进灌区主要受地下水埋深和排水限制,靠近南岸大渠地带可适度发展粮经作物,湿地区则以生态保护为主,不宜开垦。  相似文献   

3.
张莉  刘建杰 《资源科学》2020,42(7):1428-1437
典型地区历史时期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变化重建对研究过去全球环境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干旱区典型的玛纳斯河流域,在整理历史耕地记载的基础上,订正了1909年和1944年两个时间断面上的流域耕地面积,并通过选取河流渠道等影响因子建立了土地宜垦性模型、网格化分配模型,重建了1909年和1944年玛纳斯河流域1 km×1 km耕地网格化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①1909年和1944年玛纳斯河流域耕地面积分别约为140.5 km2和241.7 km2,年均增长2.9 km2,清末民国时期耕地面积增长迅速;②北部沙漠区和南部山区均受到开发限制,无法开垦,耕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平原的河渠两岸,玛纳斯河中游地势平坦、渠道众多,耕地分布比较集中;③从垦殖强度分析,玛纳斯河流域1909年平均垦殖率仅有0.2%,最高垦殖率为6.4%,1944年平均垦殖率为0.4%,最高垦殖率为11.0%,因此,清末民国时期流域内开发程度较低;④通过对HYDE3.2中1910年和1940年耕地数据的比较,HYDE3.2在玛纳斯河流域的数据明显偏高。本文重建的两个时间断面上的玛纳斯河流域耕地网格化数据集,进一步修正了全球变化数据集的区域精度,可为深入研究干旱区乃至全球环境变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刘强  何岩  崔保山 《资源科学》2007,29(4):121-126
在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流域水文循环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地表蒸散作为流域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流域内物质、能量和信息体系的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息息相关。本文研究中从洮儿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动态入手,借助于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获取了洮儿河流域的生长季蒸散量,在分析流域内蒸散量变化时空动态规律及其特点的基础之上,以生态干扰度指数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对地表蒸散量影响程度展现出来。结果表明从3个时段的蒸散量来看均较前期均呈增加趋势,空间上流域蒸散发呈分散增加趋势,中下游地区尤为明显;生态干扰度指数反映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引起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调节能力降低,甚至起到了一定的放大作用,局地蒸发旺盛,造成次生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在洮儿河流域凸现。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利开发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价张潜疏勒河流域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段,土地资源丰富,但受水资源的制约,土地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尽管如此,但仍不失为丝绸之路上古老的灌溉农业区,也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之一。疏勒何为甘肃河西走廊的第二大内陆河,...  相似文献   

6.
西亚两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引起国际纠纷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组成了西亚著名的两河流域,跨越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3个主要沿岸国,其下游地区具有数千年的灌溉历史,是古代西亚文明的发祥地。近几十年来,由于上游地区大规模水资源开发(特别是土耳其实施规模庞大的安纳托利亚东南项目)导致了上、下游国家间的矛盾与纠纷。两河流域与中东其它国际河流一样,都处于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及水电开发利用纠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全面回顾两河流域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引起国际纠纷的深层原因,总结了5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包括:沿岸国对跨界河流开发利用的权利与义务、跨界河流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大坝建设对下游国的影响、第三方作用以及区域水政治的影响。这些经验教训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处于缺水地区的国家公平合理开发利用国际河流及开展国际合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制订和执行国际河流管理的有关法律文件是重要的制度保障手段;大坝建设及运行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断流或剧烈的流量变化;综合考虑沿岸国家的利益和关切,加强国际河流流域合作是全球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疆伊犁新垦区土地荒漠化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蕾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2,34(5):896-902
基于野外调查构建了伊犁新垦区土地荒漠化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GIS支持下完成了研究区土地荒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伊犁新垦区超过70%的土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敏感性,其中以具有轻度敏感性的荒漠化土地为主,占到新垦区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的荒漠化土地比重分别为14_31%和6.90%。从土地荒漠化敏感性的类型及空间分布来看,南岸大渠灌区的土地主要受水蚀荒漠化影响,近80%的土地具有荒漠化敏感性,高度敏感的荒漠化土地比重超过10%;伊犁河北岸灌区是新垦区内沙质荒漠化敏感性程度最高的区域,超过70%的土地受到荒漠化威胁;察布查尔县伊犁河灌区和团结灌区主要受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具有轻度荒漠化敏感的土地比重均超过60%;跃进灌区不具有荒漠化敏感性的土地比重达58.28%,环境相对较好,主要分布有轻度敏感的荒漠化土地。  相似文献   

8.
葛秉钧 《资源科学》1982,4(2):49-54
一、概况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包括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农业区;黑河流域的张掖、酒泉农业区和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农业区的15个县(市)。总人口293万多,土地总面积14.6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2.2%,现有耕地912.8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7%,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3.39亩。其中灌溉地721.99万亩,占全省灌溉面积的56.4%。是我省主要农业区,也是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文君 《内江科技》2010,31(9):129-129,127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后,致力于当地水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间取得平衡发展,改善当地经济面貌,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美国政府综合治理流域经济的重要尝试,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论政府在大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大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即使是在完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于大河流域的开发,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其集中表现为,政府在依法治水,管水,科学制订流域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主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经济无疑对我国今天进行叁河流域的治理开发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葛怀东 《情报探索》2014,(3):75+77-77
介绍了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古籍目录学的发展对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古籍目录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17.
古塔的变形包括倾斜、弯曲、扭曲。本文通过在二维平面以及三维空间建立古塔变形研究模型,可为保护、修缮古塔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分析了中国编辑的历史现象,认为中国古代编辑工作有五个特点,即:①编辑产生的历史悠久;②编著合一现象居多,著名编辑多是文化巨人;③编著分工早已出现,早期众多编辑多被佚名;④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编辑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点最为重要,是古代编辑工作的重要特点,也是编辑历史现象的根本规律;⑤中国古代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多为辑录、校雠、注释。中国古代编辑的历史终于1879年。  相似文献   

20.
古合韵浅说     
李威  辛朝乾 《科教文汇》2011,(19):74-75
合韵是指诵读先秦韵文时遇到押韵不谐之处,可以临时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谐和的方法。这是古人没有意识到语音的历史变化而以今律古导致的错误。通过对"合韵说"的来龙去脉、历代学者对它的批判及其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可以对我们今天研究语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